齊國孟嘗君謀略之根基:只有各方力量均衡,才能獲取最佳利益

公元前298年開始,借楚王被秦國拘於秦國國都咸陽之機,齊國聯合韓魏兩諸侯圍攻楚國。楚國當時內憂外患,無法有效抵禦三國聯盟,大敗,割讓楚國宛城、葉城與韓魏兩國。

借秦王拘押楚王的不義之舉,齊魏韓三國再次聯盟,攻打秦國。由於對楚秦兩國同時用兵,齊國兵力與糧食吃緊。於是派人向西周借取軍隊及糧食、西周國君認為,若不借給齊國軍隊和糧草,會得罪強大的齊國;若借了,則又會得罪秦國。

在此左右危難之際,西周大臣韓慶被周王派往齊國,通過遊說孟嘗君:目的是勸齊國放棄借兵計劃。

齊國孟嘗君謀略之根基:只有各方力量均衡,才能獲取最佳利益

韓慶來到孟嘗君帳下對其說:現在齊國聯合韓魏兩國攻打楚國、韓魏兩國已獲得了宛城、葉城等廣大的土地,如今韓魏兩國獲得楚國土地後已經很強大。而齊國又助力其聯合攻打秦國、更加有益於韓魏兩國的勢力崛起。這樣下去、韓魏兩國南邊少了楚國的威脅、西邊少了秦國的憂患。假以時日,韓魏兩國必會看輕齊國的實力了。

齊國孟嘗君謀略之根基:只有各方力量均衡,才能獲取最佳利益

所謂事物的始終、虛實情況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不同的場景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我為孟嘗君擔憂,我為齊國擔憂了。

我韓慶有一點小意見向孟嘗君提出:齊國沒必要向西周或各諸侯借兵、借糧草,這樣所有諸侯都知道齊國的國力了。您可以命令正在與韓魏兩國軍隊挺進秦國函谷關的將領,到達函谷關只在附近駐紮,而按兵不動。

然後派出謀士出使秦國,對秦王說,我們齊國不會助力韓魏兩國攻破秦國的函谷關的,之所以進軍秦國,是因為我們想要獲取楚國的東邊之地,而獲取楚地仍需要韓魏兩國的軍隊支持。

齊國孟嘗君謀略之根基:只有各方力量均衡,才能獲取最佳利益

只要秦王放了被困於咸陽的楚王,楚王回國後就會感恩齊國的營救之恩,必然將楚國東地割讓給齊國。

如此,秦王不必遭受三國軍隊的聯合進攻,又緩解了各路諸侯對大王扣押楚王的職責。秦王沒有理由不這麼做的。

齊國孟嘗君謀略之根基:只有各方力量均衡,才能獲取最佳利益

孟嘗君很高興,立即派人出使秦國,當然齊國也未與韓魏兩國一起圍攻秦國的函谷關;同時也沒有再向西周借兵、借糧。

其實事情因西周國君既擔心得罪秦國、又擔心得罪齊國而起;所以急中生智想出的策略,卻成功解決了西周得罪強大諸侯的危機。

此事之所以成功,核心關鍵是齊國想要維持齊國與韓魏兩國的力量平衡,因為一旦韓魏兩諸侯勢力超過自己,自己就可能處於危險之中。

齊國孟嘗君謀略之根基:只有各方力量均衡,才能獲取最佳利益

而齊國特別是以孟嘗君為首的大臣也是贊同此種策略的,孟嘗君認為,韓魏兩國實力必須與齊國勢均力敵。另外齊國也需要一個強大的秦國時時給韓魏兩國壓力,減少該兩國對齊國的用兵可能性。

當然這也是最佳選擇,因為對於齊國來說:歷來最大的敵人還是來自南邊的楚國以及西邊趙國的威脅。只有解決了韓魏才能抽出足夠的精力來應對楚趙兩強國。當然這幾乎是戰國時期各諸侯之間博弈生存之道了。

齊國孟嘗君謀略之根基:只有各方力量均衡,才能獲取最佳利益

當今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不也存在各種利益、力量的博弈關係,也就存在一個博弈關係的平衡問題,當然,按照現在的時代來回看戰國,秦國憑藉著強大的國力打破了各諸侯之間的平衡,並將每個利益方一一打敗。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的是:大周王朝從分裂到秦國統一,可是花了幾百年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內包含了多少心血、歷經了多少磨難、也包括所有的忍辱負重、所有的大刀闊斧的改革、所有不必要的代價等等,這些一切一切的事實都證明了,打破平衡,要破繭成蝶的不容易。

齊國孟嘗君謀略之根基:只有各方力量均衡,才能獲取最佳利益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毫無例外,都處於各個利益的局中,你身處其中是要維護這個局面的平衡呢還是要打破這個局面呢?毫無疑問如果你是維持這種局面,你就能根據你在這個局中的地位獲得相應的利益;當然如果你要打破這個局面進行重構,那麼你所付的努力,代價也是很大的。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