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怎樣與自己的情緒握手言和?現代人最普遍的病就這麼治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本世紀初就發出過警告,自殺會成為21世紀人類的第三大死因,而造成自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抑鬱症。 目前,全世界抑鬱症患者達

3.5億人,每年因抑鬱症自殺的死亡人數高達100萬

現代社會,變化的東西太多,可謂是劇烈地震盪,複雜的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給了抑鬱症爆發的可能性。


1 現代人的“五無”人生

根據很多專家的分析,我將抑鬱症的誘因歸納為五點:無心、無情、無我、無人、無根。

“無心”是說沒有內在的自我,沒有內在的世界;

“無情”是人與人的感情變得淡薄;

“無人”是說跟朋友來往的時候,把別人當成工具;

“無我”就是把自己也當作工具,“我”已經弄不清楚,我是一個身份角色,還是一個真實的自我?

“無根”是總癥結所在。根就是“根源”的意思。

《易經》中有句話:“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就好像一個人,“上不在天”,上面跟天(根源)脫節了,什麼祖先、信仰都放在一邊了;“下不在田”,跟自然界脫節了;“中不在人”,與人群社會疏離了。

這是在現代人身上五種常見的問題,也是抑鬱症滋生的精神土壤,應該引起大家的警惕。


2 古代人如何對待抑鬱症?

抑鬱症並不是專屬於現代人的疾病,根據文獻記載,古代也有不少人疑似患有抑鬱症。

然而有一個人,我們可以說他是古代最不可能得抑鬱症的人。

我們甚至可以從他的學說裡找到化解抑鬱的智慧和靈感,這個人就是莊子。

莊子對自己瞭解得非常透徹,懂得化解情緒,跟萬物為友,逍遙自在,他很容易自得其樂。

《莊子》中提到的人的情緒,據我們所知是古代分析最為透徹的。

他提到,人的情緒有十二種變化“喜怒哀樂,慮嘆變蜇, 姚佚啟態”(《莊子·齊物論2.1》)。

我們有時欣喜、有時憤怒、有時悲哀、有時快樂、有時憂慮、有時感嘆、有時反覆、有時恐懼、有時放肆、有時張狂、有時輕浮、有時忸怩作態。

從情緒的變化說明人的生命往往身不由己,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很難達到“其寢不夢,其覺無憂”的理想境界。那麼我們如何強大自己的內心,減少情緒對我們人生的干擾呢?

《莊子·德充符5.8》中記載了一段莊子與惠子的辯論,莊子通過辯論想告訴我們人應該“無情”。

這裡的無情不是文章一開始說的與人感情疏離,也不是一個人完全麻木,沒有任何情感,而是說,你可以有情感,但是要記得

不要讓情感“內傷其身”。該哭就哭,該笑就笑,但是內心保持穩定,保持安寧。

這一點也很符合儒家的想法。

《論語》中,孔子提到《詩經·關雎》時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篇3·20》)。快樂但不要過度,悲哀但不要到傷痛的地步。

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所處的環境時,如果一味地憤世嫉俗,只會增加內心的痛苦。

如此一來,不如讓自己去適應,化為一顆平常心,當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順其自然。不管有任何的遭遇,內心都不受干擾。這即是莊子的一個重要思想——“內不化”。


傅佩榮:怎樣與自己的情緒握手言和?現代人最普遍的病就這麼治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天下人都稱讚我也不會讓我更振奮,天下人都批評我,也不會讓我更沮喪。

要做到這一步,真的不容易,但是這樣還不夠,還要更進一步。要順應自然,做你該做的事,而不只是為了某種強烈的目的才去做。這就是道家提倡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是“無心而為”。


日本醫生就是通過研究老莊的“無為”找到了治療抑鬱症的療法——森田療法

抑鬱症患者有這樣一個特色,不能夠忍受任何帶有目的性的問題。

哪怕你說的是“你好一點沒有”、“不要想太多”、“看開一點”等基礎性的對話,也會讓他覺得有壓力。即使你是善意的,但是問題中的目的性會讓抑鬱症患者承受不了。

一個病人在醫院休養了幾天,稍微恢復一點,一到週末,家人、親戚、朋友,都跑去給他加重病情,所以很多患者沒辦法出院。

日本醫生學習了“無為”之後,設法做了實驗。

這些醫生讓所有到醫院探望病患的人都先停下來,告訴他們規則:

帶著自己要看的雜誌和報紙,進了病房,打聲招呼之後,絕不主動問任何話,除非病人問你問題。

你在的時候和你不在的時候一樣,病人就不會感覺到壓力,才開始慢慢解除“武裝”,不那麼緊張了。

如果大家都按照規則來的話,幾個月下來,病人就會慢慢恢復跟人群相處的能力。半年之後,很多抑鬱症病人出院了。

面對生活的反覆無常,保持一顆平常心,內心就會自在清明,不會有恐懼。不論身處深淵,還是位於巔峰,都能泰然自若,如履平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