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口牛王灘“五陽愚翁尋樂所”之謎

滔滔沁水經八百里奔流之後,在即將衝出峽谷的山口處劃出一道"S"形,這河灣處沖積而成大片灘塗,就是牛王灘。這裡背靠孔山,面朝太行,夏日芳草萋萋,綠樹成蔭,遊人至此,或賞景,或嬉水,或垂釣,或燒烤,這裡已經成為周邊鄉民休閒遊樂的佳處。

風景如畫的牛王灘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這裡有千年古蹟,其上有化城寺遺址,是唐代有"宰相沙門"之稱裴休奉敕建造,其下臨可與都江堰媲美的"國寶"級水利工程"五龍口水利工程";這裡有歷史傳說,相傳五代時名將王彥章與李存孝曾大戰於牛王灘,並有後人編為戲曲《王彥章大戰牛王灘》傳唱至今。這裡有詩句名篇,太和五年(831 年),唐朝大詩人、時任河南尹的白居易遊孔山、沁河、秦枋口堰後贊曰: "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危蹬上懸泉,澄灣轉枋口"; 北宋熙寧七年(1074 年)潞國公文彥博作的《遊枋口》刻於石壁: "下馬入枋口,漾舟緣碧溪。雪消山骨瘦,風定浪頭低"。"沁口秋風"遂成一景。

在遊人如織的在牛王灘,很少有人注意到偏居一隅的一處民居,這處民居依山鑿洞而建,房屋兩間,門口為青石砌成,造型古樸,或許稱之為石窯更為貼切。這處並不起眼的民居,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的正屋的青石門柱上刻有楹聯一副。上聯:兩山抱一水水山相映蛙逐天雲鵬破浪,下聯:五陽寓二陰陰陽互變牛登王屋龍現田,門額橫批:五陽愚翁尋樂所,下聯落款:守中子塗。門柱對聯四周飾以花紋。

從門額橫批"五陽愚翁尋樂所"來看,此處民居為自稱"五陽愚翁"之人的居所。

上聯:兩山抱一水水山相映蛙逐天雲鵬破浪,主要是描繪了隱居之處的山水風光,背依孔山,面朝太行,沁河流淌在兩山峽谷之間。在這山水俱佳之處,沁水悠悠,兩側山峰聳立,夏日蛙聲陣陣,響徹雲天;天空水鳥盤旋,時而俯衝,撕開水面,沒于波浪之中,銜起一條銀魚,又竄入天際。

下聯:五陽寓二陰陰陽互變牛登王屋龍現田,解讀起來則略有難度。

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為陽。下聯中的"五陽"作何解,涉及到對民居主人"五陽愚翁"中"五陽"的理解。當地老鄉認為,民居面對箭過頂,箭過頂下有五座小山嶺,沁河在牛王灘拐了個彎,呈現S型,五座小山處於沁水之北,故稱"五陽"。而民居位置處於孔山之北,沁水之南,即孔山之陰、沁水之陰的"二陰"之處。

據三國魏時野王典農中郎將司馬孚《請修枋口表》:"檢行沁水,源出銅鍉山,屈曲週迴,水道九百,自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巖髙峻。"可知古時以沁河為界,以東為太行,以西為王屋,而民居背靠的孔山即屬於王屋山脈。《懷慶府志》載:孔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水經注》雲:山上石穴洞開,穴內石上有車轍、牛跡。耆舊傳雲:自然成者,非人工所就也。"牛登王屋"應源於此。

"陰陽互變"源自於古老《易經》中的陰陽哲學。而"龍現田"的寓意應與不遠處的五龍口水利工程有關。在距今2200多年前的秦代,古人即在沁河出山口處開始修建水利工程用以灌溉農田,因以枋木為門,故名秦枋口(又曰秦渠)。歷代多次修建,至明修成廣濟、永利、利豐、大利渠、小利渠五條道灌渠,引水之時,呈五龍分水之勢,故名五龍口。

下聯"五陽寓二陰陰陽互變牛登王屋龍現田"是指自號"五陽愚翁"的民居主人隱居在這孔山之陰、沁水之陰的風水寶地,陰中有陽,陽寓於陰,暗合了"陰陽互根、陰陽互變"的道家哲學。神牛奮蹄登王屋,沖天而去;沁水巨龍,衝破大山,彷彿從天而降,灌溉著懷川大地萬畝良田,恩澤蒼生。這天與地,山與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相依存,其樂融融。

這副楹聯讓人覺得此處民居的來歷並非簡單,這裡居住的老人並非民居的最初主人。是誰修築了這處民居?對於前去探訪的人來說一直是個謎團。

在濟源史志辦劉建老師的實地走訪中,現居住於此的老人透漏出這處民居的點滴歷史信息。這處民居曾為苗店村人鄭子宣的家產,鄭子宣故去後由其家中長工居住,解放後這處房產被分給了長工一家。鄭子宣的後人曾試圖要回這處房產,並因此與長工對簿公堂,這場長工與原主人的官司,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下,鄭子宣的後人落敗。此後,劉建老師一直在積極關注查找民居主人鄭子宣的相關資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關於民居主人鄭子宣的謎團隨著劉建老師偶然得到《清丁酉科舉人敕授修職郎鄭公翰臣暨原配郭孺人墓誌銘》最終被解開。這方墓誌銘為鄭子宣及其夫人郭氏的墓誌銘,出土時間不詳,由魏聯奎撰寫,刻石時間為民國十二年(1923年)。通過這方墓誌銘,我們可以瞭解到墓主人鄭子宣的生平。

五龍口牛王灘“五陽愚翁尋樂所”之謎

鄭子宣,字翰臣,生於咸豐九年(1840年),卒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世居河南濟源縣。二十歲經州縣考試錄取為生員,就讀於學宮,光緒丁酉(1897年)科中舉人,部選上蔡縣教諭,時值父喪丁憂未赴任,服滿後起用為睢州訓導。不久,清帝遜位,民國建立,退居回鄉,任濟源縣第一任勸學所所長,經多方勸導,創建學校眾多,為解決師資問題倡導興辦了師範傳習所,開濟源新政之先河,為家鄉濟源推行新式教育事業做出過積極貢獻。後任縣自治籌備處處長。民國元年(1912年),被推舉為縣自治會會長,倡導自治不遺餘力。不久任縣公款局局長。

鄭子宣家世清貧,安居自樂。晚年出資在太行之陽,沁水之曲的"藕灣灘",,置田數十畝,築洞深丈餘作為隱居之所,因為家居在湨水之陽,讀書在孔山之陽,任教諭在汝陽,任訓導在睢陽,最後歸隱太行之陽,自號"五陽迂子",並將隱居之處命名為:五陽迂子尋樂所。閒暇之時即靜坐其中,讀書談道,不問世事,猶如世外桃源。至此"五陽"的寓意迎刃而解,它並非是指民居對面的五座山頭,而是鄭子宣為自己人生所經歷的五處地名的提煉總結。而"迂子"或取自《論語.子路》鄭子宣以"迂子" 自稱大概是自嘲自己是一個迂腐的讀書之人吧!

楹聯落款守中子應該是鄭子宣晚年的號,"守中"指意守丹田或入靜,為道家氣功修煉的重要法門。《老子•第五章》有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從墓誌銘中可以看出,鄭子宣晚年歸隱"藕灣灘",靜坐"洞府"之中,讀書談道,不問世事,頗有道風,故自號"守中子"。

通過墓誌銘可以確認位於牛王灘的這處民居是清末民初苗店人鄭子宣在晚年修建,距今已有將近百年曆史。令人蹊蹺的是,墓誌銘中的"五陽迂子尋樂所"實際上變成了"五陽愚翁尋樂所","迂子""愚翁"有二字只差。初步推測應為後人不解"迂子"之意或認為讀起來拗口,將門額上的橫批中"迂子"二字磨去重新鐫刻為"愚翁",這一推測還需要進一步核實。

昔日詩意文雅之"藕灣灘"演變為今天帶有傳說色彩的"牛王灘",或因懷慶方言中,"牛"的讀音為"藕",而"灣"的讀音與"王"相近,時間久了,以訛傳訛使然。除了方言諧音外,也可能與灘臨孔山,"牛登王屋"的山中遺蹟有關,而《濟源文化博覽》中則認為"牛王灘"名稱來源於灘因沁水沖積,狀若牛頭,故名。不過區區百年,對於"牛王灘"地名之來歷就有多種說法。筆者認為墓誌作為文獻記載仍然是最可靠的依據。

至此,位於五龍口沁河牛王灘的"五陽愚翁尋樂所"之謎終於解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