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推薦閱讀書單:《人口論》《增長的極限》《經濟發展理論》《從0到1》《奇點臨近》《生命3.0》《百歲人生》《未來簡史》。


(接上篇)關於可持續增長理論,離我們最近也是榮譽最高的,應該是2018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和保羅·羅默,獲獎原因:"他們找到辦法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基本、最緊迫的問題:全球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和世界人口的福祉。"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經濟學的核心是配置稀缺資源。自然要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約束條件,而知識將決定我們如何解決這些約束問題。諾德豪斯和羅默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通過解釋市場經濟與自然和知識的互相聯動,拓寬了經濟學分析的範圍。"

羅默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其實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始於羅伯特·索洛,20世紀五六十年代,索洛創建了"索洛模型",試圖科學回答"經濟增長的動力到底是什麼?"這一問題。索洛模型顯示,一旦人口增長率、儲蓄率和技術水平等因素確定,無論經濟體的初始發展水平是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均資本水平和人均產出都會向均衡水平收斂。正常情況下,一定時間段內,人口增長率和儲蓄率變動不會很大,因此外來的技術進步是保持一個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唯一動力。索洛因此獲得198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20 世紀 80 年代,羅默開始在"索羅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提出"內生增長理論",該理論指出,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對人力資本、創新和知識的投資,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

1986年羅默在《政治經濟學雜誌》發表文章《收益遞增和長期增長》,引入"規模報酬遞增"的概念,羅默認為"知識"作為一種公共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當這種要素投入生產時,就會產生強大的

正外部性,從而導致規模報酬遞增的出現,持續的經濟增長也就成為可能。

羅默的理論也影響了我們現在的經濟政策,投資教育和提高研發的人力資本存量政策措施成為國家大事。產權保護制度也得以重視,只有產權明確並受到保護,市場才能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如果沒有專利權、著作權、商標等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各種模仿、盜版等現象就會氾濫,創新的激勵受到抑制,經濟增長放慢。

2011年,泰勒·考恩寫了一本書叫《大停滯》,作者在書中提到,發展科技就像摘果子,過去幾個世紀人類把那些低垂的、好摘的果子都摘完了,最初的紅利耗盡後,經濟也就徘徊不前。

萬維鋼在精英日課4提到一個例子,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四個經濟學家,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告訴我們一個壞消息:技術進步的總體速度似乎沒變,但是技術進步的成本卻是越來越高了。這項研究的關鍵思想可以用一個公式來概括:經濟增長率=研究生產率*研究者人數。

現在的局面是,研究的人數越來越多,但是研究的生產率卻是越來越低,我們仍然能維持一個看起來不錯的經濟增長率,但是付出的成本卻是越來越高。

比如說摩爾定律,一塊芯片裡晶體管的個數,每18個月翻一倍。芯片工藝從幾十個納米到10納米,7納米,5納米……每一步都要用到最新的物理學知識和製造工藝,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研究人員。萬維鋼在精英日課4中提到,從1971年到2014年,為了保證晶體管密度按照摩爾定律穩定增長,半導體工業投入的有效研究人員人數擴大了18 倍。

四位經濟學家估計,育種方面的研究生產率大約每年下降5%,而農業整體的研究生產率每年下降3.7%。醫學研究的生產率,平均每年下降高達8%到10%。美國製藥業有個著名的"Eroom 定律",這個詞是把摩爾定律的"Moore"反過來寫,所以叫"反向摩爾定律":1950 年以來,研發一種新藥的成本,每九年翻一倍。創新水平沒有增加,創新人數大大增加,就是說創新越來越難,創新者的生產率越來越低。

四個經濟學家估計,美國的研究生產率,平均每年下降 5.3%。這就意味著,要想保持同樣的GDP增長率,美國必須每13年就把研究人員的總人數增加一倍,低垂的果實已經摘完,科研工作是一個邊際效應遞減的事情。要想打破邊際效應遞減的魔咒,唯一的辦法就是開拓全新的領地,企業必須千方百計尋找產品的"藍海"。

那麼未來的科技發展是不是如四位經濟學家想的那麼悲觀呢?也有樂觀的,比如《奇點臨近》的作者庫茲韋爾。奇[jī]點一詞來源於數學的Y=1/X函數曲線上X=0的點,這個點是數學的禁區,也是科學與人文交融的地方。庫茲韋爾認為,科技的發展符合冪律分佈,前期發展緩慢,後面越來越快,直到爆發,這就是奇點理論

庫茲韋爾是誰?庫茲韋爾是谷歌的工程總監,美國國家科技獎章獲得者,世界上最重要發明獎Lemelson-MIT Prize獲得者,被《Inc.》雜誌稱為"愛迪生的法定繼承人",被《福布斯》雜誌稱為"最終的思考機器",擁有13項榮譽博士頭銜。

《奇點臨近》一書中六個紀元的劃分奇特而又富有哲理,宇宙的喚醒是個神聖的命題,大腦的模擬、計算能耗、人與機器的相互融合等,都是令人驚歎的結論。我們此刻就生活在第四紀元末期,即將迎來偉大的第五紀元,特徵就是人類智慧與人工智能的融合。2045年,計算機智能將超越人腦,我們現在的一切規則,甚至死亡都會被突破。到那時,我們的全部情感、記憶、智慧,都可以很方便地存到電腦裡,身體這個硬件壞了,換一個就是了,人類終於征服了死亡,得以永生。

該書集中體現了西方科學注重演繹的思維方式,書中以東方的歸納思維為基礎,以西方的演繹思維導出結論,完成了一次東西方思想的對話。東方哲學的宇宙觀本質是收斂的,注重與自然、宇宙的和諧共存,科技的發展亟須東方哲學的收斂性作為制動系統,保證天地人的共生。

"奇點"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思潮,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關於它的爭論沒有一天停息過,擁護者將奇點升級為奇點主義,從哲學、科學、技術、藝術等各個方面構建奇點。2009年2月,Google和NASA聯合建立了奇點大學,旨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人類最遠的未來"有多遠呢?庫茲韋爾說:大概就在2045年。為什麼是2045年?庫茲韋爾認為,科技以冪律的加速度發展,2045年強人工智能終會出現。人工智能花了幾十年時間,終於達到了幼兒智力水平,然後在到達這個節點一小時後,電腦立刻推導出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在這之後一個半小時,強人工智能變成了超級人工智能,智能瞬間達到了普通人類的17萬倍,這就是改變人類種族的"奇點","奇點理論"毫不意外地引起了軒然大波。

庫茲韋爾的反對者認為,庫茲韋爾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就是認為科技總是可以加速發展,但事實上技術發展有極限,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停止。庫茲韋爾也有很多支持者,比如史蒂芬·霍金,比爾·蓋茨,伊隆·馬斯克等。

2045年,奇點到底會不會來臨,人類到底會不會把自己創造的文明拱手讓給人工智能呢?庫茲韋爾今年已經72歲,每天吃150顆藥片,就是要保證自己能活到2045年,見證奇點來臨,然後以數字的方式永生。

庫茲韋爾如何科幻、天馬行空的想法,相信大家都很懷疑,認為這就是一個神話,但是萬一實現了呢?不過想想,我們的思維和智慧都上傳到電腦,這還算是生命嗎?

關於生命,我們來看看泰格馬克是怎麼說的,他出了一本暢銷書——《生命3.0》,泰格馬克在書中把"生命"分成三類:生命1.0,生命2.0,生命3.0。

什麼叫生命?泰格馬克給出的定義,是從信息的角度來定義的,生命就是可以自我複製的信息處理系統。"信息"包括個體硬件複製的藍圖以及個體行為的模式,一個生命體包括"硬件"和"軟件",硬件就是它的身體,軟件就是信息。

生命1.0 ,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都是靠演化來進行迭代,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除了人類以外所有的生物都是如此。動物不會主動適應,只能寄希望於下一代,通過繁衍過程中的隨機變異來適應自然,他們沒有主動學習的能力。

生命2.0,硬件系統升級也是靠演化來迭代,但是人類可以通過學習來升級軟件系統。人類所有DNA信息總量大概是1.6GB,成年人大腦可以存儲的信息量是100TB(1TB=1024GB)。100TB 的腦容量表明,人類的學習潛能是巨大的,這個軟件系統的升級模式可以讓人類隨機應變。

生命3.0 ,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都可以實現自我迭代升級。人工智能(AI)是生命嗎?根據泰格馬克前面對生命的定義,如果AI系統可以自己複製下一代,就可以認為它是生命。如果這個AI還能實現自我學習,自我升級硬件,它就是生命3.0。

泰格馬克在書中對未來生命的終極形式進行了大膽的想象:生命已經走過了1.0生物階段和2.0文化階段,接下來生命將進入能自我設計的3.0科技階段。

萬維鋼老師說,如果將來有一天 AI真的具備了人的全部智能,而且還可以自己設計自己的下一代,這樣一代比一代強地升級下去,將會是一個什麼局面?3.0的生命看我們人類,是不是跟現在我們看1.0的動物一樣?

當我們凝視著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我們

最後,我們引用《生命3.0》一段原文:

在物理學家看來,生命現象不過是粒子特殊的排列組合,生命通過從環境中汲取負熵來抵抗自然的熵增,通過讓環境變得更混亂而維持自身的秩序和複雜度。……人類今天所能駕馭的物質和能量,只不過是宇宙所能夠賦予我們全部資源的極其微小的零頭。如果我們能深謀遠慮地改進技術並計劃周全地避免陷阱,便可以通過重組物質、能量和信息將生命最大化。未來的超級智能可以收割黑洞輻射和夸克引擎的巨大能量,逼近計算力的理論上限,以光速進行宇宙殖民,將現有的生物圈增長几十個數量級。生命在未來數十億年時間的美麗綻放,會遠遠超越我們祖先最不羈的夢想。……讓有智能和意識的生命這束微弱的光,點亮這個冷漠荒蕪的宇宙中無盡的黑暗,或許是我們的最高職責。

增長的極限與極限的增長(下)

(暗淡的藍點——地球)

備註:1990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即將飛出太陽系的時候,在距離地球60億公里的地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頭再看一眼,拍攝了60張照片,這是其中一張,藍色圈住的那個點就是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