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醫療風雲人物(3)體檢巨賈的是與非 -- 俞熔

「原創」醫療風雲人物(3)體檢巨賈的是與非 -- 俞熔

這次說的人物在過去的一年充滿了爭議,從他執掌的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可以看出,2018年宛如一場過山車。如果回顧將近15年美年健康的發展史,其中的起起伏伏值得細細品味,放眼全球,也可以說是鮮有對標,獨具中國特色。

「原創」醫療風雲人物(3)體檢巨賈的是與非 -- 俞熔

最近3年美年健康的月K線圖

地產老闆的轉型

俞熔,1971年生,93年畢業於上海交大通信工程,入行於房地產公司而後單幹,98年更是踏入投資行業成立天億集團,和地方政府以及產業引導基金一起孵化出8家上市公司。也許那個時候的俞熔做夢也不會想到讓他揚名立萬的會是醫療行業。

非典的危與機

03年的非典給中國大江南北帶來一場災難,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催生了諸如順豐、外賣之類的新產業,體檢也不例外。06年俞熔彎道超車,從上海市衛生局手中收購了國賓20%的股權(後來和愛康合併為愛康國賓)。那時的國賓也就一個門診,但年營收高達4000多萬,利潤也是千萬級別。嚐到甜頭的俞熔後退出國賓,在上海灘打響了美年體檢的第一炮。

蛇吞象

作為體檢行業的後生,美年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到2011年已經達到了行業第三,在前面的只剩下慈銘和愛康。2011年的年底,業內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美年收購了業內第四的大健康科技,並且全公司更名為美年大健康。自此之後,美年開啟了買買買的模式,藉助槓桿,逐步收購了業內的5-10名。到2015年美年上市時,旗下門店數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00家。同年更是收購了排名第一的慈銘和臺灣高端品牌美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助推美年後發先制,擁有300家連鎖,穩坐業內頭把交易。而此時此刻的“老二”愛康國賓還陷於遙遙無期的私有化中。

「原創」醫療風雲人物(3)體檢巨賈的是與非 -- 俞熔

美年健康最近9年財務數據

體檢VS眼科

如果和筆者寫的上一篇文章進行對比分析 ,可以發現體檢和眼科都具有輕醫生重器械快速複製的特性。然而不同點在於業績的爬坡週期,陳邦的愛爾眼科平均每家門店需要4-5年的爬坡期,較長的培育期決定了短時間內需要更多的掌控力進行運營,所以往往是母公司直接控股或者併購基金的方式。而體檢一般1-2年爬坡即可,因此俞熔的美年健康採取了先參後控的模式,降低了早期的現金流壓力,複製速度更快,但反過來也埋下了對各個店掌控力不足,醫療質量難控的隱患。

是是非非

2018年的8月份,快速發展的美年健康忽然捲入了一場漩渦,置身俞熔於全國的鎂光燈下。衛計委和資本市場的壓力接憧而至。而廣州天河區衛計局的責令整改通知書更是將俞熔的焦慮推向了頂峰。天河區衛計局直指三大問題1、部分B超檢查報告未經醫生陳飛雪審核,由其他醫生以陳飛雪名義發出報告;2、檢査報告無醫師手寫簽名;3、在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前擅自開展CT放射診療活動。

這是美年一家的問題嗎,也非也。2018年年底愛康國賓的董事長張黎剛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也指出體檢行業的諸多李鬼醜聞,諸如護士假冒醫生看超聲、抽血不檢測編造結果等。相比公立醫療體系的體制內監管方式,快速發展的民營體檢在資本原罪的驅動下偏離了原本的預防醫學的使命,而第三方監管的缺失也滋長了這些毒草。

總結

從市場大邏輯來看,體檢依然有著幾倍的增長空間。社會的記憶也都是短暫的,如今資本市場轉暖,美年的股價又有了沖天之勢。翻閱過去這十幾年美年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俞熔身上具備企業家的果敢以及資本市場運作的嫻熟本領。但身為一名管理者,俞熔及其的團隊可能需要更多的內省以及外部的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