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熔:健康體檢已是兩三千億的賽道,檢後管理市場規模將達萬億

俞熔:健康體檢已是兩三千億的賽道,檢後管理市場規模將達萬億

俞熔認為,健康體檢已經成長為兩三千億的市場規模,檢後的健康管理市場預測未來將會達到一萬億的市場規模。人口老齡化,人工智能、生物製藥等領域的創新,將深刻改變整個醫療體系。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

圖片來源|中企圖庫

“去年在美年發現的糖尿病患者超過300萬人,肺結節每天超過8000例,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結直腸癌、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已經接近肺癌……”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是美年大健康集團董事長俞熔對中國國民病譜數據的洞察。

12月8日至9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19(第十八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在北京盛大舉行,年會以“決勝2020”為主題,董明珠、劉永好、陳東昇、王石、宋志平、宗慶後等上百位企業領袖齊聚一堂,上千位行業領軍者到場,俞熔也應邀出席。

此次領袖年會,《中國企業家》特別隆重推出了20堂“領袖大課”,邀請極具創新思想的企業領袖親臨授課,課程涉及人工智能、5G、物聯網、智能製造、下沉市場等對商業最前沿問題的思考,俞熔也以“大健康產業的新趨勢”進行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俞熔說,大健康不僅是一個產業,更和每個人的生活健康息息相關。在他看來,未來全球健康領域最大的趨勢就是人口老齡化,此外就是人工智能、生物製藥等技術在健康領域的應用,尤其是最近在阿茲海默症的新藥方面的重大進展。俞熔認為,在技術的推動下,未來5~10年,腫瘤等如今聞之色變的大病也會逐漸變成慢性病,可以有效地控制、預防。

在國家政策方面,俞熔也發現頂層設計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比如已深入人心的“健康中國”理念,核心邏輯就是“預防優先”,大眾疾病預防意識在大大增強,而與此同時,很多大型企業開始把健康管理指標作為重要的考核目標。

在健康消費習慣方面,俞熔發現大家的健康消費習慣正慢慢發生變化,比如主動性的健康消費比例開始變得越來越大,包括健康體檢、保健、口腔、眼科、抗衰老、生殖健康、女性健康等等,而這些也是俞熔認為未來重要的消費場景。俞熔判斷,未來在醫保體系之外的商業健康險,也將是保險領域最大的一匹黑馬,大眾的消費習慣也在推動市場服務特徵的變化。

關於未來市場規模,俞熔預測:“產業經歷十幾年發展,健康體檢已經成長為兩三千億的市場規模,但這只是單純的體檢,檢後的健康管理市場預估未來幾年會達到一萬億的市場。”

以下是俞熔在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19(第十八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的演講,有刪節:

健康消費升級,主動型消費增加

目前中國正處於一個新的經濟週期內,而大健康產業因為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其受經濟週期波動影響較小,是一個典型的消費升級場景。

“傳統的醫療健康領域都是在醫院內的消費場景,跟醫藥、治療、手術、器械相關。而未來大健康市場主動型的消費比例將會越來越大。”俞熔說。

在健康消費習慣方面,大眾的消費習慣也在推動市場服務特徵的變化。例如主動性的健康消費比例提高,包括健康體檢、保健、口腔、眼科、抗衰老、生殖健康、女性健康等等,這同樣是未來重要的消費場景。

關於健康領域的消費升級,健康領域新零售的概念,是如何把傳統領域人、貨、場的關係嫁接、複製,或者是連接到健康消費,其場景同樣是會支撐消費升級的一個重要力量。

其中重要的紐帶與載體其實是健康數據,有了健康數據的彙集、分析和挖掘,健康新零售的普及和發展就有了重要的載體和支撐。所以,未來醫療場景是控費為主,前端消費是升級為主,還有技術創新,這三個升級都是可見的未來趨勢。

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不管是在健康行業,還是在消費行業,僅僅是抓紅利和性價比,已經不是消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了。性價比是渠道的優勢,而產品是不能講性價比的。

為什麼茅臺、蘋果有高的產品品牌力?如果它也講性價比,日子會很難過,好性價比的公司應該是優秀的渠道,比如京東、拼多多這樣的渠道。但是優質的消費品牌不能講性價比,否則會走到惡性循環的死衚衕。打折促銷和性價比永遠不是醫療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像汽車、電器追求優異的性價比,價格要低、質量要好。

而醫療領域不同,醫療消費是趨高,例如民眾到醫院看病首選是協和、301,而絕非首選便宜的醫院與醫療機構。所以在醫療消費,折扣和性價比永遠不是這個行業的特點。

而同樣與消費有密切關聯的保險行業,則一直以來都是全球各國備受關注的課題。目前,美國醫療開支成為政府的第一大負擔,如何有效控制醫療開支,是世界性的難題。

未來,發展市場化、商業化的健康保險成為必然的趨勢,也將是未來在保險領域最大的一匹黑馬,並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健康險呈現井噴式的發展趨勢。

大健康產業趨勢:人口老齡化與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的應用

未來全球健康領域最大的趨勢就是人口老齡化,其次就是人工智能、生物製藥等技術在健康領域的應用,尤其是最近在阿茲海默症的新藥方面的重大進展。未來5~10年,腫瘤等如今聞之色變的大病將在技術的創新推動下,逐漸變成慢性病,可以有效地進行預防、控制。

如今,全國的婦產醫院今年的業績都太不好,新出生的嬰兒創歷史新低,相較去年下滑較大,從這個指標反映出目前的人口結構變化比我們預期的趨勢還要明顯,這是全球的趨勢,這也是健康產業最大的挑戰。

可以印證的是,未來的健康產業還是會圍繞著老齡化展開,一切重大的需求都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顯現。

而對於技術的創新突破,如今是數字化醫療、人工智能、基因組、生物醫藥、生物技術、細胞治療等,相較十年前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其中有兩個案例。一個是美國生物技術公司Biogen在阿茲海默症新藥方面有重大的進展,當天股價就漲了100多億美金,可見治療老年痴呆藥品在市場上的分量,任何阿茲海默症的消息都會引起巨大的市場波動,這是典型的對未來老齡化健康趨勢的重要指標;第二是國內的GV-971,是另外一款新藥,也是取得重大突破,也引起市場上廣泛關注。

可見市場對阿茲海默症重視程度之高,也反映未來醫藥領域面臨的一個變革,未來大家在健康領域需要多加關注老齡化的相關場景,如慢病、老齡化和預防,總體來講,腫瘤未來將隨著科技的進步逐步進化為慢性病,可以有效地進行預防與控制。

健康體檢市場已達兩三千億,檢後健康管理市場規模將破萬億

目前,健康體檢已經成長為兩三千億的市場規模,檢後的健康管理市場預測未來將會達到一萬億的市場規模。人口老齡化,人工智能、生物製藥等領域的創新,將深刻改變整個醫療體系。

從美年大健康自身的定位來講,醫療導向、服務驅動、數據賦能和科技創新是基本特色。品質驅動、數據驅動,是核心追求。同時以美年大健康和慈銘體檢兩大品牌為市場核心覆蓋,核心戰略聚焦在預防、體檢的主業,通過數據帶來技術創新,未來形成一個有效的生態閉環。

如今醫療技術的發展對疾病的早期診斷篩查已經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例如美年在消化道領域運用機器人膠囊技術,極大地改善了對胃檢查的客戶體驗,原來要插一個管子麻醉做胃鏡,未來做直腸檢查也會大量採用DNA技術和先進的智能硬件。

目前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中,結直腸癌、消化道腫瘤的患病率已經接近第一。通過看疾病譜發現,原來肺癌患病率高居第一,現在看新的數據第二、第三都是消化道腫瘤疾病,基本上都是飲食消化問題。

其次關於健康體檢的延伸業務,就涉及到健康管理、醫療服務、保險,都是未來長期需求的引爆點。

通過大數據可以發現一些基本展示,比如2018年全年美年健康發現的糖尿病患者超過300萬人,肺結節每天超過8000例,乳腺結節和其他的重大陽性都是非常令人觸動的數字,這些數字背後代表了整個全民疾病譜的一些變化。

觀察鄰國日本,癌症新發生率逐年下降,跟這六種腫瘤列入國家保險有很大的關係,其中包括宮頸癌、結直腸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肺癌,這些早篩技術的突破,未來幾年的重大突破會帶來體檢場景的重大變化。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美年也在聯合“國家隊”,一起來建設大規模的生物樣本庫,通過生物樣本庫進行進一步的產品創新、研發、數據處理,目前,已經匯聚一批頂尖的人才。

俞熔介紹稱,在預防端口專業的體檢會構建一個非常好的創新平臺,從診斷、篩查、人工智能到檢後管理,醫療服務、保險,構建了未來健康消費升級的重要場景,會有新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模式將會顯現。

四大核心競爭力:場景、流量、技術、人才

如今,醫療大健康行業的創新也是方興未艾,對於剛性的醫療需求,它的增長速度和發展的趨勢是非常明確的,這個需求最好是不需要教育的,所以便需要四個要素,那邊是場景、流量、技術、人才。

近些年來,中國的頂層設計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比如已深入人心的“健康中國”理念,核心邏輯就是“預防優先”,大眾疾病預防意識在大大增強,與此同時,很多大型企業開始把健康管理指標作為重要的考核目標。

在醫療體系角色分工方面,俞熔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以公立醫院為主,非公醫療領域則是在專科領域,例如眼科、口腔、體檢、婦兒等領域,連鎖化、標準化運營模式,專業化,技術驅動的發展趨勢明朗,並且頭部公司的優勢、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的優勢會愈加明顯。

而AI(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突破的概率極大,主要原因是醫療健康領域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需求供給不平衡,優質的醫療資源跟海量的需求之間不匹配,因此就需要藉助技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把這些優質的資源變得效率更高,提升它的供給的能力,來滿足更大的需求,它就有了一個強大的應用場景。

例如說,如今每天CT、磁共振的片子高達數十萬張,如此龐大的工作量都是人工進行質控,壓力將非常之大,而肺結節以及特定的乳腺的影像完全可以做到用AI做基本的質控和病兆的識別,這在醫療領域是非常典型的人工+智能,專家把關、AI先行,大大提高了診斷效率,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未來有很好的場景。當然不光是診斷,AI在藥物研發、醫學影像都有很好的應用場景。

關於大健康領域,如今很多科技界巨頭也在做佈局,華為在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方面有重大的進展,蘋果以智能硬件為突破,用傳感、移動端在數據方面的優勢來開展醫療業務的嘗試;亞馬遜圍繞其電商基因,以醫藥零售入手,線下的醫療場景已經開出了自己的連鎖機構;谷歌以人工智能為突破。這些科技巨頭都把觸角深入到健康行業當中去。

相較美國,我國的第三方醫療服務市場佔有率比較小,如第三方的獨立實驗室、影像中心、檢驗中心,這個業態的發展也日趨成熟,以專業的資源共享的模式為更多的醫療機構提供專業的服務。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兩本書,第一本是《向航空業學管理》,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前段時間熱賣的大片《中國機長》,沒有一家企業的風險管控和質量管理意識比航空公司更強,因為航空公司是不能犯錯的,犯了錯則是無法彌補的,所以值得推薦學習。本書也是美國醫療行業推薦的一本新書,談如何防範醫療風險,其中第一句話就說“醫療質量是醫療機構的尊嚴”。

第二本書是《假如迪士尼運營醫院》,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跨界的書,迪士尼作為文創品牌,但是迪士尼的忠誠度、美譽度為什麼能長盛不衰?醫療機構如何獲得真正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這是值得長期思考的話題,這本書會給大家帶來完全不同的思考。

我希望未來美年健康能夠和行業的夥伴一起堅守醫療的初心,堅守醫療的品質,從預防入手,能夠為整個備受壓力和挑戰的醫療體系做出自己的一些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