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长安十二时辰》与文化主题酒店创建的共通之道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在优酷“裸播”上线后,收获如潮好评,连该剧导演曹盾先生都感到意外,说是整体超出了他的想象。

当我看过已上线更新的剧集,忍不住又一口气追完原著小说,被其精彩的内容和偏执的细节所打动。作为一名在酒店业工作了20多年的从业者,自然“三句话不离本行”,联想到我国有如此丰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如何创建一家文化主题酒店,像《长安十二时辰》那样既叫好又叫座呢。随着该剧与小说更多创作过程的资料陆续公布,我也渐渐地“品味”出《长安十二时辰》创作和文化主题酒店创建的共通之道,那就是:都需要充满情怀的主题构想。正如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李原教授的真知灼见,“从主题到物镜,从物镜到情景,从情景到场景,最终形成意境,是主题化不断完善与深化的过程。”

一、充满情怀的主题构想

据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作者马伯庸先生介绍,创作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写心目中梦想的长安城”。他认为“唐代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代,尤其是盛唐的长安城,全世界的不同种族、不同的文明信仰、不同的习惯和习俗,同时具体到一个城市里来,是一个非常壮观,让人觉得美好的地方。所以说长安城实际上超越了时代,是一个会存在于中国人心目中的永恒之城,给它写一部传记也是我的梦想。”

导演曹盾先生读完了这部小说,也觉得酣畅淋漓。他是西安人,《长安十二时辰》笔下的大唐古城,写出了他心中一千多年前的西安。他想拍一部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古装戏,决定要把《长安十二时辰》拍出来。

两位主创者缘于对“盛唐+长安”这个主题的情怀而产生共鸣。这就是《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小说、电视剧的主题策划和创作的由来。你看,这和文化主题酒店的建设不是如出一辙吗?李原教授指出,“主题酒店建设是一项将饭店产品转化为情感性产品的过程”,“充满情怀是主题酒店精神境界的标志。”

试析《长安十二时辰》与文化主题酒店创建的共通之道

什么是情怀?按照《辞海》的解释,情怀就是心境、心情,表达人的情感策划小说、电视剧也好,打造酒店产品也罢,都要充满情怀,要有情感的连接。

主题酒店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15个年头,但是直到今天,许多投资者和管理者对文化主题酒店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比如:把主题酒店与设计酒店、精品酒店混为一谈,以为在酒店建筑和装修设计上有了文化符号,就可以称之为“文化主题”;只重视硬件建设投入,轻视配套运营物资等产品末端和细节的投入,忽视对参与运营的管理者和服务者的投入,忽视与员工和用户建立情感连接,造成文化主题的空壳化、表象化。归根结底,是缺乏情怀

正因为如此,当下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浙江世贸君亭酒店管理公司的甘圣宏先生指出,“各地涌现的文化主题酒店颇多,但真正有系统思维的文化主题并不多见。”

主题酒店的打造必须具有系统化思维,是建立一套体系,而不仅仅是某个环节。文化主题需要渗透到酒店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建造的全过程、装修的全过程、筹备的全过程、运营的全过程;需要渗透到所有的参与者,包括投资者、设计团队、建造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经营性物料供应商、管理者和服务团队;鉴于诸多酒店产品与服务的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不易分割等特点,还需要渗透到基于AAARR用户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这些就是文化主题酒店与设计酒店的最大区别。

二、从主题到物境

试析《长安十二时辰》与文化主题酒店创建的共通之道

据说,《长安十二时辰》剧组总共搭建了超过70亩地的拍摄场景,完全按照史料记载去还原当时的长安城,所有建筑形式、房屋规格都遵循唐代建筑的特点,就连街道的宽窄、土墙上掉下的渣块都不例外。《长安十二时辰》从主题到物境,在一个相当立体的空间内,呈现了大唐盛世的社会景象。

那么,文化主题酒店如何实现从主题到物境呢?就是酒店从主题构想及其经营定位确立以后,要围绕主题和定位进行选址以及基础设施的设计建造、大型设备的造型安装等等。如果说,位置、地理环境有七分是“听其在天”,那么建筑和设备则有九分“尽其在我”。这里的“我”,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投资方(甲方)和设计师。

以近两年获奖最多的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为例。

阳朔糖舍的前身是桂林市阳朔县糖厂。1998年,阳朔县政府为了保护当地水资源,停止了糖厂的运营。2006年,当地人罗女士将该厂收归名下。从2007年到2014年,业主方委托擅长老建筑改造的设计师赵崇新先生到该厂,构思设计老建筑的修复和改造,以及园林景观和新建筑的框架,并且完成了老建筑部分的修复。从乘坐热气球勘察场地的情景到空心砌块砖的材料试验,从工人自主研发脱模机到大面积砌筑施工,阿丽拉阳朔糖舍慢慢成型。

2013年至2017年,在赵崇新先生构思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师董功先生在老建筑外围增加了新建筑,完成了主客房楼、别墅区客房楼以及健身中心、水疗、景观池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师琚宾先生则完成了所有老建筑与新建筑内部的设计,在旧的空间里有了红大堂、金书吧、蓝酒吧、钢板锈色餐厅......将艺术性做到极致。

试析《长安十二时辰》与文化主题酒店创建的共通之道

实现高层次建筑的唯一方法便是将其个性化与情感化

。建筑应当成为艺术来对待。”今年3月,董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个项目对我来说都有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当你刚开始的时候,有太多的未知因素,你对场地、项目了解不够,你也很难想象到未来的空间形态。因此所有问题都很零碎地呈现在你面前,你需要面对解决所有问题。对我而言,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肯花时间,一笔一笔地绘制,一点点地建模,这没有捷径。”

就这样,当年的老企业终于演变成国际高端精品度假酒店!你看,创作有文化主题的小说、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和建设有文化主题的酒店是不是有共通之道呢?是的,这就是从主题到物境的路径。

三、从物境到情景

情景之景,既有“时光”所包含的时间存在的意义,又有“景致”、“景色”和“布景”所包含的空间存在的意义,还有“情况”、“情形”所表达的由主观对客观的观察之意

《长安十二时辰》原本是讲述长安警察抓恐怖分子的电视剧。因为它还原了大唐盛景和千年古都的风貌与气质,所以网友们和朋友圈讨论得最热烈的,不是剧情线索或者真正的BOSS,而是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情景。

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时,问原著的作者马伯庸先生:创作这部作品最大挑战是什么?马先生回答:最大挑战并不是故事编织和人物塑造,而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数次去西安实地考察,就是希望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长安城。该剧导演曹盾先生也说:“我并不是还原大唐,我是想要还原大唐的一天”。他要让大家(观众)能走进去,经得起肉眼的识别和用手去触摸。

其实创建和经营一家酒店,打磨和创造酒店的产品,也跟《长安十二时辰》的创作一样,最大挑战并不是建筑的大小、原材料的选择,而是对宾客可感知、可记忆的体验过程和细节的精准设计、精益执行。

试析《长安十二时辰》与文化主题酒店创建的共通之道

比如阳朔糖舍新建筑中,房间内饰很柔和,整个空间气质细腻温软,有特定位置的悬窗和风景,有特殊营造的气质和感情。有桂林山水图样的浮雕,有阳朔的麻绳交织成的不同纹路,还有如中国画般的摄影。

一家文化主题酒店的参与者,无论是老板、总经理、总工程师,还是每一位工匠、每一位员工,从主题到物境,从物境到情景,谁也绕不开这份“情”因此“情”,方得“景”

四、从情景到场景

“场景”在影视专业里“是指在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任务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更简便地说,是指在一个单独的地点拍摄的一组连续的镜头。”(沈贻伟.《影视剧创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62)

在《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里,有一个呈现静安司所藏档案和档案录入的场景。画面中依次出现了三种装裱形式的档案——竹简、卷轴、经折装,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档案装订的形式,暗示静安司所藏档案的数量多及其重要性。

导演曹盾先生说,“如果细节不真实,观众很难相信剧中的世界,演员哭也好、笑也罢,他们的所有抗争、奋斗、失落,观众都很难建立起同感。”

所以,我对“场景”的理解是:第一,场景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是精心设计的,具有丰富的含义。第二,场景通常应该有特定人物及其行为表现,或者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三,好的场景必须具有精益化思维,要有真实的细节。第四,做好这一切的目的,是与观众(用户)建立起同感(共鸣、共情)

用影视拍摄的术语来打比方,如果把“情景”比作“远景”、“中景”,那么场景就是“近景”、“特写”。场景和情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所以,在酒店的筹备、建造和运营过程中,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区分情景和场景。

具体来讲,酒店的场景通常是由下列要素构成的

试析《长安十二时辰》与文化主题酒店创建的共通之道

  • 第一个要素是用户(宾客)。他们是酒店场景的主角。脱离用户谈场景是没有意义的。
  • 第二个要素是时间。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在不同的时间段,对于用户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和效果,
  • 第三个要素是空间/位置。在这个空间/位置里,用户可以停留、消费。如果不能停留和消费,这个场景也没有意义。
  • 第四个要素是用户动机。用户选择做什么事情(消费),就是用户的动机。它可能是用户自主产生的,也可能是通过某个接触点和互动,使用户产生共鸣、共情而产生的。
  • 第五个要素是产品/服务。当用户有了做什么的动机时,产品或服务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这就取决于酒店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与品味。而品质和品味是由精益化思维下营造的细节决定的

掌握了场景的五个要素,就找到了场景设计的法门。但是,无论如何设计场景,都要以用户为中心,要尊重用户的消费行为习惯,触发用户的情绪和共鸣,从而促成消费的成交,并验证用户的满意度。

当然,也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和设计场景。就如同一部影视剧一样,不能只用近景和特写的镜头组合,一定是由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各种镜头画面不断切换、反复组合而成。酒店产品与服务的场景设计,也应该是从物境到情景、从情景到场景,有机的组合,灵活的切换

五、不间断的完善与深化,方能达到意境

在《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李泌的老师何监骑着毛驴来到靖安司,一路摇摇晃晃。当他进到内堂后,盯着一处沙盘,突然说“昭昭有唐,天俾万国”,然后转身倒下,说“毁了毁了”。原来何监压倒的是花萼相辉楼的模型。

试析《长安十二时辰》与文化主题酒店创建的共通之道

花萼相辉楼是唐开元八年,玄宗为了感念兄弟在他继承皇位过程中没有拖后腿,在兴庆宫修建的一座著名建筑。玄宗常与兄弟在花萼相辉楼宴饮娱乐,可谓是封建帝王难得的兄弟之情的写照。

何监为什么说“毁了”?因为上元灯节当天在兴庆宫外有神秘的灯轮,引发长安居民悉数前往,而花萼相辉楼就在附近。“毁了”的含义,可理解为因灯会而受损,或暗含兄弟情的破灭,以及长安城中隐藏的危机。

这组镜头就是一系列意象组合构成特定的意境。正如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指出,意境的结构特征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文化主题酒店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项目的建造,换句话说,酒店建筑、安装、装修工程的结束只是工程建造的终点,而不是文化主题建设的终点。酒店品牌的生命周期有多长,酒店的主题文化建设的周期就有多长。一个酒店品牌的生命周期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酒店品牌管理者的在任期可能只有几年。

所以,酒店的文化主题建设需要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不可间断的。每一家酒从一开始就应该认真书写一份家谱式的《酒店文化主题手册》,并年年更新、代代相传。

不间断的完善与深化,方能达到意境。这既是对一家酒店、一个品牌的文化主题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是对一个职业人无论干哪一行、在哪一岗的自我发展的要求和标准。


在本文中,我反复在《长安十二时辰》和文化主题酒店之间切换视角,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两个专业领域中抽丝拔茧,以主创者、剧中角色、场景道具、镜头画面对比酒店实例、酒店设计师以及酒店产品与服务,试图总结、归纳和验证它们共通的底层原理:只有注入文化的灵魂,赋予产品深层次的人文情怀,才能勾起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共鸣、共情,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动

试析《长安十二时辰》与文化主题酒店创建的共通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