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為何兩千年不長草?

“秦直道”: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為何兩千年不長草?


01


在人類公路建設史上,秦始皇修築的“秦直道”,堪稱“高速公路”的鼻祖。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建立全國交通網”就成了大事。


歷經數年修築完成的“秦馳道”,以秦都咸陽為中心,向西北達到隴山,向正北到達河套草原,向東北沿太原等地直達河北蔚州,然後延伸到遼東,向東抵達山東沿海,向南則縱橫中原各省,直達華中和東南各地,向西南又聯通到蜀地。


整個交通網絡,覆蓋秦朝大部分國土。施工標準更是奇高:

路面要寬70米,路基高出兩側,且全要用鐵錘夯實路面。每一段路,必須保質保量。


“秦直道”: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為何兩千年不長草?


而在這四通八達的“弛道”網絡裡,秦直道更是其中無比重要的一段。


作為一條抗擊匈奴必須的軍事要道,“秦直道”從九原到雲陽,全長700多公里,縱貫地勢險要的陝北大地,硬是在崇山峻嶺間,給萬里長城架起一條筆直的大動脈。秦王朝領先世界的“夯築”技術,更在“秦直道”用到極致,特別是在跨越山谷時,“秦直道”更是直接搭起土橋,以“夯築”技術修起路段,使多少車馬難過的天塹,從此成為通途。


如此大工程,前後僅歷時五年就竣工。


而以學者王子今估算,僅“秦直道”消耗的土方量,如果砌成寬高一米的土牆,竟足以繞地球半圈。


在2000年前的科技條件下,這堪稱是奇蹟。


“秦直道”: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為何兩千年不長草?


02


這樣的奇蹟,也叫今天的“秦直道”,依然在中外歷史愛好者裡實力圈粉。


“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2000年不長草”的說法,也長期火熱流傳。但對比現代考古的發現,“

2000年不長草”的說法顯然誇張:

今天“秦直道”的許多路段,都已經基本廢棄,只能憑著遺蹟尋找往昔的蹤跡。還有的“直道”路段,今天已經長起了灌木叢。


“秦直道”: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為何兩千年不長草?


但這誇張的“不長草”好評裡,也藏著一個實打實的歷史真相:

秦直道歷經2000年,超越多少王朝更迭變遷的頑強生命力。


雖說完成了“秦直道”偉大工程的秦王朝,僅經二世就無情覆滅,但取代秦王朝的漢王朝,就充分享受了“秦直道”的高速便利。


在漢朝“和親換和平”的年月裡,“秦直道”是漢王朝調兵以及輸送物資的要道,而在漢朝反擊匈奴的熱血時代裡,“秦直道”更是漢軍北伐的跳板。


幾百年後的唐王朝,也是經這條道路反擊突厥,殺出“天可汗”的榮光。


盛唐時代,唐王朝更以一條秦直道,延伸三座受降城,牢牢掌控河套草原。


“秦直道”: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為何兩千年不長草?


03


一條“秦直道”,縮影了漢唐兩大王朝,大國崛起的歷程。


而比軍事價值更持久的,還有“秦直道”的經濟價值:

依託秦直道,漢王朝進行了多次移民實邊,北方經濟得到了大規模開發。唐朝年間起,“秦直道”又成為“草原絲綢之路”的要道。


來自西域的商人經行草原,然後沿著“秦直道”進入關中平原。


中國的絲綢茶葉等貨物,也依託“秦直道”暢銷出去。


在秦直道沿線,多年來陸續出土唐宋時代的石窟與壁畫,每一處斑駁的畫面,都記錄了這條黃金通道,曾經商旅繁榮的盛景。


明清年間的中國西北,道路交通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秦直道的許多線路,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


比如秦直道的子午嶺路段,明代時依然是陝西商人進入寧夏的要道,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部分廢棄,但子午嶺主脊鳳子梁路段,一直到抗戰時代,都是關中棉花北運的要道,直通陝甘寧邊區後勤部所在地石門關,源源不斷為抗日前線輸血。


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幾次秦直道勘測裡,勘察人員更見識了“秦直道”過硬的建築質量:大部分路段都依託山脊,可以居高臨下俯瞰敵情。


甘泉縣秦直道遺址,高出地表二十米以上。和尚原至望火樓的秦直道遺蹟,路基往往在30至45米,埡口寬度在五十米以上。


這麼一條“翻山”的路段,最大坡度竟不到百分之十,全程寬闊平坦,甚至“只要稍加整治,汽車也可以通行。”


“秦直道”: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為何兩千年不長草?


而且,所謂“秦始皇高速公路不長草”的傳言,應該就來自秦直道上一個獨特發現:

許多哪怕今天已經廢棄的秦直道路段,卻一棵樹都不長,只會長些低矮的蒿草和灌木叢。這正是因為兩千年前,秦直道夯築技術太強,將路基修造得無比堅實。“不長草”是假,硬核技術是真。


這些歷經歲月考驗,殘存到今天的“秦直道”遺蹟,卻依然是實錘的風貌,見證了2000年前的中國人,領先全世界的工程科技。


也叫二世而亡的秦王朝,留給後人太多的惋惜喟嘆。


但另一個事實是,秦王朝固然“短命”,但自秦始皇修築“秦直道”起,留下的一個理念,卻被中國曆代王朝承襲:要強國,先修路。


04


其實,對於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來說,“修路”都是立國之後的頭等大事。“


兩千年不長草”的秦直道修築技術,也在接下來的時代裡不停演進,更撐起了多少古代王朝的光輝歲月。


就以明王朝來說,洪武年間時,明王朝的驛路總長,就達到十四萬三千七百里。


永樂年間時,大明王朝更將驛路擴展到邊疆大地。


從遼東延伸到東北的六條幹道,最北到達滿涇站(今俄羅斯阿姆貢河口北岸莽阿臣噶山附近),撐起了“東北亞絲綢之路”。


向西也從雅安州進入藏地,這樣強大的“公路網”,已遠非秦直道可比。


“秦直道”: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為何兩千年不長草?


05


明代典籍《粵劍編》裡,還生動記錄了一位明朝官員的“公路筆記”:

他從蘇州出發,一路經行南直隸、浙江、江西等省近三十個水路驛站,幾經輾轉抵達廣州,用時竟不到一個月。

放在古代交通條件下,這堪稱高速度。從這“高速度”裡,也就更能看清楚,萬曆年間那個商貿繁榮,商品經濟空前發達的“中興”時代。


甚至,在很多古代外國學者的筆下,他們尤其羨慕中國的,也正是這強大的交通系統。


非洲旅行家伊本.貝圖達,就曾對元朝的驛路大書特書,認為沿著驛路遊覽中國,“最為穩妥便利”。


西班牙學者門多薩的《大中華帝國志》裡,更生動描繪了明朝驛路的強大:

道路寬闊筆直且排水性能好,“全國的大道都是已知修築的最好和最佳的。”寬闊的道路,可以讓十五個人騎馬並行,且道路兩岸綠樹成蔭,商貿十分繁榮。


“秦直道”: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為何兩千年不長草?


這在門多薩筆下“世界上最好的公路”,縮影了那個明代“隆萬中興”時代,古代中國繁榮的文明,也催動了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長達兩個世紀的“中國熱”。


時至今日,當年的“中國熱”已是歷史,那曾驚豔多少客人的古道,或許也多隱沒在歷史塵煙中。

但不變的,依然是中國人代代傳承的勤勞智慧,以及一個超越年代的真諦:道路強,國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