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一些超前學習【新行為】的鳥類不太可能遭遇種族滅絕


最新研究,一些超前學習【新行為】的鳥類不太可能遭遇種族滅絕

大鸕鷀是眾多具有創新行為的鳥類之一

一些例子:蒼鷺用麵包或昆蟲為誘餌捕魚;腐肉烏鴉把堅果扔到公路上,讓過往的汽車打開它們的殼;大鸕鷀在新西蘭定時捕魚,以利用商業渡輪產生的強大水流。

這些只是鳥類因人類而適應並優化其生存習性的一些方式。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能夠以這種方式改變行為的鳥類比不適應的鳥類更不可能滅絕。

最新研究,一些超前學習【新行為】的鳥類不太可能遭遇種族滅絕

腐肉烏鴉也是眾多表現出創新行為的鳥類之一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和西班牙巴塞羅那研究中心(CREAF Barcelona)的一組研究人員在週一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中說,這些適應可能包括在飲食中添加新食物,或開發新的狩獵技術。

這種創新行為是一種“行為可塑性”的衡量標準,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這有助於避免滅絕。

為了在全球範圍內驗證這一點,科學家們仔細研究了鳥類新行為的報告,並將其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上每一種鳥類的風險水平進行了比較。

最新研究,一些超前學習【新行為】的鳥類不太可能遭遇種族滅絕

觀察到綠鷺用餌捕魚。

這項研究包括8600種鳥類中3800多種新的行為,並得出結論:隨著新行為數量的增加,滅絕風險降低。

“我們早就懷疑創新和生存之間的這種關係一定存在,但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從數量上驗證它,”研究的主要作者、麥吉爾大學和CREAF的博士後研究員Simon Ducatez在一份新聞稿中說。

然而,創新只能保護鳥類免受棲息地變化的影響,而不能免受過度捕獵或外來物種威脅。

研究合著者、CREAF研究員丹尼爾•索爾(Daniel Sol)說:“必須考慮到,創新能力最強的物種具有更長的世代時間,這使得它們更容易被獵殺。”。

這意味著,與通常的假設不同,創新的能力可以保護動物免受環境中某些但並非所有的快速變化的影響


感謝閱讀,記得關注和分享哦!(-CN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