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只犧牲2萬人,為何李秀成卻說是“十誤”之首?

用戶64077400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重要的軍事將領 。天京事變後,翼王石達開遭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被迫率軍出走,正是因為李秀成、陳玉成等年輕將領挑起了振興天國的重擔,才使風雨飄搖的局勢得以好轉,也算延遲了一場隨時可能發生的塌天之禍。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湘軍吉字營用挖地道設地雷的辦法轟開了天京(南京)之太平門,天京陷落。

城破後,為發洩仇恨,曾國荃縱兵大掠,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和最野蠻的劫掠。洪秀全苦心經營十幾年、極盡富麗奢華的天朝宮殿被搶掠一空後,再被付之一炬。

天京城破時,忠王李秀成率千餘忠勇將士,保護幼天王洪天貴福乘亂從太平門缺口衝出城去。出城不久,李秀成和幼天王被亂兵衝散。幼天王走句容、溧水,最後到廣德投奔了幹王洪仁玕,並與駐紮江西的侍王李世賢會合;李秀成則往東南方向逃去。

走到方山時,李秀成被人認出,遂被村民抓獲,送進湘軍蕭孚泗的營中。囚禁9天后,被曾國藩下令處死。

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西石城被贛撫沈葆禎的部將席保田捕獲,當年11月在南昌被凌遲處死,年僅16歲。幹王洪仁玕也在廣德被清軍抓獲,不久被殺。

李秀成被抓後,曾被曾國藩兄弟威逼利誘,寫下了一篇洋洋灑灑四萬字的供狀。供狀詳細的敘述了他參加金田起義後的全過程,追憶了太平天國的興亡得失,也總結了天國失敗的經驗教訓。他在這篇四萬字供狀的結尾還表示,願意站出來號召太平軍餘部繳械投降,再為清廷以及老中堂(曾國藩)效力。

對於李秀成是否真的願意向清廷投誠,史學界一向有爭議,在此不做討論。李秀成在這份著名的“自述狀”中,談到了太平天國失敗的十大原因,是為“天朝十敗(誤)”。

所謂“天朝十敗(誤)”,指的是: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慘敗;曾立昌北援失敗;秦日綱北援半道失利折返;林紹璋率軍西征,在湘潭十戰十敗,幾乎全軍覆沒;天京事變,自相殘殺;翼王遭排擠,率數十萬精銳賭氣出走;天王不信外臣;濫封諸侯王;天王深居後宮,不問政事;立政無章。李秀成將林、李北伐失敗放在“天朝十誤”之首,按理說北伐雖敗,但人員損失並不算十分慘重,這是為什麼?

太平軍攻佔南京(後改天京)後,清廷異常恐慌,急命向榮、琦善為欽差大臣,在天京外圍建立“江南大營”、“江北大營”,以牽制、圍困定都天京的太平天國。


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定都天京後,為了破解清軍的圍困,同時開創更大的局面,制定了北取北京、西征皖、贛的軍事計劃。

史載,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軍隊兵分兩路 ,開始了悲壯的北伐與西征。

北伐軍約兩萬人,由英勇善戰的悍將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率領,從揚州出發,取路北進。臨行前,洪、楊對北伐軍制定的作戰方針是:出兵後直撲北京,不要貪戀攻佔的一城一池,以免耽擱時間。

從太平天國北伐軍的兵力可以看出,楊秀清等人雖然意識到了北伐的重要性,但重視程度不夠,以區區兩萬人進行千里奔襲,中途要經過好幾省,面對人多勢眾、殘酷圍剿的清軍,究竟有幾成勝算?這是一次註定有去無回的軍事冒險行動。

1855年3月7日,經一路浴血苦戰,好不容易掙扎著打到大運河邊的山東高塘、連鎮,旋即被剽悍善戰的蒙古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包圍,經數十日激戰,據守連鎮的林鳳祥受傷被俘,隨即被押到北京凌遲處死,其部下除少數人投降外,大多數投河自盡;據守馮官屯的李開芳部雖只有數百疲乏不堪的將士,但卻精誠團結,他們憑藉堅固的寨牆,死戰不退,多次擊退僧格林沁部的兇猛進攻,並重創清軍。

僧格林沁惱羞成怒,竟然掘開大清河堤,想用用關羽“水淹七軍”的辦法來灌淹馮官屯。

這是一招滅絕人性的陰狠戰術,挖開大清河堤後,馮官屯一片汪洋,房倒屋塌,糧食、火藥、柴草都被浸溼,連生火做飯之地都沒有,守軍更無一片立錐之地。

堅持到5月中旬,李開芳命將士們打造木筏,想強行突出重圍,但都無法成功。

兵陷絕境,李開芳無計可施,只得放下武器,走出馮官屯,向僧格林沁投降。

僧格林沁驚魂未定,他迅速將李開芳等人檻送京師獻俘。6月11日,李開芳、黃懿端等8位北伐軍將領在北京被清廷凌遲處死。

北伐軍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天國定都天京不久,力量還不強,卻多方出擊,無法集中全力攻擊清軍,且力量尚弱時分兵乃兵家大忌。洪秀全、楊秀清制定的北伐戰略沒有錯,但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只派兩萬將士出征,力量薄弱,打到山東境內時已成強弩之末,最終徹底斷送了北伐軍。太平軍北伐,不像伐兵,倒更像是一次試探性的伐謀,雖然只損失了不到兩萬人馬(還有曾立昌、許宗揚的北援行動失利,援軍幾乎全部覆沒),但都是身經百戰的兩廣精銳,對太平天國造成的致命影響最後慢慢顯現出來,致使其最終只能侷促在江、浙、贛、皖等地與清軍周旋,再也無力北進以全取天下,也為後來的徹底覆亡埋下了伏筆...... 李秀成在供狀中將林、李北伐慘敗列為“天朝十誤”之首,其嚴重程度甚至超過“天京內訌”,想來他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發文不易 嚴禁搬運】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李秀成說的天國十大失誤,前三名都是與北伐相關,也就是:“林、李北伐慘敗,曾立場北援失敗,秦日綱北援半路失敗。”

太平軍第一次北伐軍,林鳳祥,李開芳9個軍大約2、3萬人北伐,路上徵收皖北,河南,直隸從軍者四五萬人。近代史資料第1期說過,這9個軍都是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精銳,太平軍最精銳部隊。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等也是太平軍第一等的戰將。

1854年,太平軍又以揚州守軍,天京,安徽部分部隊,在曾力昌,許宗楊帶領下,為北伐軍援軍。太平軍北伐軍資料選編第233頁,說援軍為22個軍,加上皖北新兵一共5萬人,其中精銳老兵1萬多人,這些大軍也是一夜之間全軍覆沒。

1854年5月,燕王秦日綱再次組織援軍,但是在,舒城戰敗。要知道,在北伐戰爭一下子就損失了10萬人,而且還有,3-4萬最精銳部隊。在1853年底,1854年初,太平軍在鎮江,天京剩下的所有野戰部隊也就6萬人。

最重要的是兩次北伐失敗,造成大批優秀將領,大批中級軍官和老兵們損失,而這些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因為那些人都是兩廣土客械鬥的精華部分,在太平天國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軍校和軍士教育的時候,這些中低級軍官是無法彌補的精華部分。

我們也可以發現從3次北伐失敗以後,太平軍的野戰能力是在逐步下降的。通過戰例可以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1萬太平軍越來越難以擊敗1萬清軍,必須要集合數倍乃至十倍人數才可以做到這一點,不僅僅是對抗湘淮軍。


深度軍事


太平軍北伐失敗雖然只損失了兩萬人,但實際上卻對太平天國運動產生極為深遠之影響,甚至被李秀成說成是“十誤”之首。主要是因為,這2萬北伐的太平軍,可都是“革命意志”最堅定的老兵,戰鬥力十分強悍,可謂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核心與火種。

的確,光從規模上來看,兩萬北伐太平軍確實算不上什麼大數目。畢竟,全盛時期的太平天國可是號稱擁有百萬之眾,在後期與湘軍的多場大規模戰役中,動輒便動員十萬、甚至數十萬的兵力。因此,兩萬北伐太平軍的覆滅,似乎並沒有對太平天國造成傷筋動骨的巨大損失。

但是,正所謂“兵貴精,不貴多”,這兩萬北伐太平軍的性質和之後的太平軍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由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太平軍名將所率領的這支北伐軍,雖然只有兩萬人,但他們可都是太平軍中精銳中的精銳,都是從兩廣械鬥那會就參加太平天國運動,從廣西一路達到江浙的老兵。

因此,這兩萬人馬無論是戰鬥素養還是革命信念,乃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核心與火種,可不是後期那些強行招募或東拼西湊的太平軍所能比的。後期的太平軍雖然數量龐大,但實際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卻發生了“雪崩式”下滑,往往數倍於湘軍,都還是會被湘軍所擊潰。

比如包村之戰,號稱數十萬之眾的太平軍,圍著浙江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結果打了整整八個月才勉強打下,而且還損兵折將數萬之巨。

又如在最後天京保衛戰的雨花臺之戰中,李秀成率領著號稱有六十萬之眾的太平軍(當然這是虛數,實際上也就是二十三十萬),結果對著人數只有幾萬、而且還飽受瘟疫影響的湘軍前鋒部隊,竟然還打不贏。從中我們其實不難看出,後期的太平軍雖然數量龐大,但實際戰鬥力卻相當的差。

但林鳳祥等將所率領的這兩萬北伐太平軍,他們的戰鬥力就不一樣了。這支北伐軍以“師行間道,疾驅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為戰略方針,在短短數月之內轉戰江蘇、安徽、河南、山西、直隸數省,清廷雖調集重兵重重圍堵,但北伐軍勢如破竹,一直殺抵天津附近,京師震動。

最後,為了消滅這支北伐太平軍,清廷把自己的全部老底都調集了,還從東北和蒙古調來大批的精銳騎兵。一方面,命勝保率軍由南而北追趕;另一方面,又命僧格林沁率精銳的蒙古騎兵由北而南迎堵。在數倍於己的清軍的圍追堵截下,北伐太平軍最終全軍覆滅,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北伐名將相繼戰死和被俘殺。由此可見,這兩萬北伐太平軍戰力之強。

因此,太平軍這支核心戰力的損失,無疑對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的發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也就不難解釋李秀成為何會說此為“十誤”之首了!



這些歷史要讀


作為太平天國後期重要的將領,李秀成的戰略眼光無疑是很獨到。他所列“十誤”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起義失敗的原因,而把林、李北伐慘敗列為“十誤”之首更證明他名將之號得來不虛。北伐慘敗正是後來導致太平天國衰落一系列事件的導火索,它的後續影響遠超一次軍事失利。

打破權力平衡

在太平天國初期有兩個人是可以和洪秀全分庭抗禮的,分別是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楊秀清可以天父附體,蕭朝貴也可以天兄降臨,這兩人和洪秀全組成一個穩定的三角權力平衡。這段時期三個人都不敢做太出格的事情,維持了義軍的基本盤,所以太平天國蒸蒸日上。


而後蕭朝貴戰死,他的夫人洪宣嬌繼承了西殿的實力,權力平衡還能繼續維持,直到義軍打進南京,開始西征和北伐。北伐的主要將領林鳳祥、李開芳和羅大綱都是蕭朝貴手下的悍將,連翻血戰後,林鳳祥和李開芳都被俘身死,西殿實力大損,楊秀清一家獨大,為天京事變埋下了伏筆。

拖累西征

北伐軍被圍後,西征的部隊無奈分兵北上救援,造成西征軍本就不足的兵力更加捉襟見肘,以致在湘潭慘敗。這場慘敗幾乎就是未來蘇德戰爭中高加索戰役的翻版,直接影響了戰略局勢。正因為湘潭之勝,湘軍才得以壯大,直至徹底覆沒太平天國。這也是李秀成所說二誤和三誤,其實這三次失敗是一體的,都是由北伐失敗引起。

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西征和北伐都徹底失敗,太平天國的戰略縱深沒有足夠拓展,更沒能席捲全國,推翻滿清的統治。義軍高層也在失敗後失去進取之心,日漸糜爛,直至被徹底消滅。

精銳難補

在北伐和西征之前,太平天國真正的精銳不過8萬之數,都是從廣西等地打出來的老兄弟,意志堅定、戰力強悍。決定出兵時北伐2萬,西征4萬已經是能拿出家底的極限,畢竟還需要留下守備力量的。


所以那兩萬人其實相當於曹操的虎豹騎、李世民的玄甲軍,是死一個就少一個的王牌,是未來中層軍官的搖籃。和後來動輒就十幾萬、幾十萬被打散的新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北伐的慘敗和其導致的湘潭慘敗等於讓太平天國的骨幹折損過半,這樣的損失是任何政權無法承受的。

戰機難覓

北伐前期的成功其實是有突襲的意味,如果順利甚至可能直下北京,上演李闖舊事。可正因為這次如同兒戲的北伐,讓清朝警覺北方防線漏洞,連調重兵防備。讓以後的北伐只能存在於理論上,甚至形成了圍點打援的局面,讓秦日綱幾乎陷進楊家店。

綜合以上,老朽認為李秀成把北伐慘敗列為“十誤”之首並無不妥,這次失敗確實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導火索。


歷史吐槽機


李秀成把北伐失敗列為“十誤”之首,是指北伐戰役失敗的影響深遠,而並非是說發動北伐戰役是失誤。

如果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場運動(不論是革命還是暴動),轉折點在天京事變;如果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場戰爭,轉折點在北伐失敗。

北伐戰役非常必要,是太平軍戰略進攻的頂點:

對於太平天國發動北伐戰役,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理解。彷彿是一向精明的楊秀清等人昏了頭,以為派個幾萬人就能北伐成功。可是,真的是楊秀清昏了頭嗎?呵呵,人家很精明的。

北伐戰役時期,幾萬太平軍轉戰北方各地,牽制住了十萬以上的清軍主力,以至於南方戰場(尤其西征戰場,很大程度上仰仗當時還未純熟的湘軍應付)。就算這樣,大清還數次“京師震動”。

林鳳祥以2萬兵力轉戰各地,牽制了大批清軍主力。

而在北伐失敗後,清廷再無後顧之憂,可以從容部署兵力南下。此後,即使太平軍人才輩出,時不時來幾個“大捷”,可是,清庭作為一個統治者,始終穩如泰山。即使期間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出逃,京師淪陷,太平天國都再沒有威脅過清庭在北方的統治。

發動北伐戰役,並非投入力量不足,只是北伐軍政治動員不力

北伐戰役,太平軍只部署了兩萬兵力(也有十萬之說),不論什麼時候,人們都普遍認為兵力不足。

不過,大家也都承認,北伐所帶的兵將,都是太平軍的精銳。精銳是什麼意思?並不僅僅是能打而已,理論上,很多精銳士兵,都具備了擔任基層,甚至中層指揮的能力。

想當初,金田起義時,太平軍也並無多少人,可是,一路發展下來,很快就發展出大軍,橫掃東南,一舉形成與大清對峙的局面。

金田起義之初,太平軍也以數萬人起事,但很快發展壯大,如果動員得當,北伐軍初始兵力並非絕對不足

因此,部署兵力不足,並非北伐失敗主因。北伐始終“兵力不足”,在於北伐軍在北方一直沒有有效地進行政治動員,導致兵越打越少,逐至失敗。

北伐原部署得當,當領軍者失誤,以至陷入被動

在預備北伐戰役時,洪秀全、楊秀清的計劃是“輕兵疾進”,從徐州快速北上,經山東入直隸,直搗北京。還特意交代,此次行動是突擊,不好打的城就不打,不必糾纏,甚至,攻下的城市,不必留守,集中兵力,一路疾進。

既然是“輕兵疾進”,自然兵力不必太多,但是速度要快。





北伐軍數次貽誤戰機,漸陷被動

可是,領軍者林鳳祥等人,卻從一開始就上當受騙,貽誤戰機。

江蘇按察使查文,揚言北方有十萬大軍前來,讓各縣準備糧食。北伐軍江陵信以為真,修改路線,迂迴到河南方向,貽誤戰役。

而在進軍途中,也在“懷慶”等地長久圍攻,又因計劃不周密,大軍到達黃河時,沒有渡河器材等原因不斷迂迴,改變路線,致使行動緩慢,使得清軍從容部署直隸地區的防禦,重新獲得了戰場主動權。

而北伐軍的援軍,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一度打到臨清,離北伐軍主力非常接近,卻不能繞開堅城。迅速會合主力,卻重兵頓於臨清,貽誤戰機,致使最後的救援機會功敗垂成。

北伐軍辜負民意,喪失北方人心,致使後續機動、救援都十分被動

北伐初期,北方民眾由於不滿滿清統治,對太平軍是持相對歡迎態度的。比如,在李開芳攻略趙城、霍州時,民眾開城備糧,積極歡迎。

但是,北伐軍一路不顧民情的強行實施強硬的宗教政策(如果算是那也宗教政策的話),砸孔廟、毀寺廟,甚至,屠殺滄州民眾。使得北方人民逐漸開始轉變態度。

到了北伐軍作戰後期,再沒有當地民眾的支持。

在天京方面派出援軍支援北伐軍時,一度達到臨清,離北伐軍主力非常近。但是臨清百姓在城破之時,甚至毀掉了儲備糧食等物資,只是援軍攻下臨清後,缺衣少糧。

北伐失敗,太平軍基層骨幹損失殆盡

太平天國運動後期,太平軍缺的不是人,他們即使到了天京淪陷時,依然擁有海量的兵力。他們缺的是骨幹,政治上可靠,軍事上過硬的骨幹。

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估計兵力為五十萬之眾,但是,老兄弟(骨幹)不過兩三萬。

從這個角度看,北伐軍幾乎是抽乾了太平軍的骨幹。

沒有合適的骨幹,縱然表面兵力再多,太平軍也就只是一個虛弱的胖子。

因此,到了太平天國後期,經常出現,十幾萬太平軍大軍面對幾千湘軍無計可施。

太平軍,從來不缺人數,缺的是當年能一起同仇敵愾的骨幹

陳玉成、李秀成,在太平天國後期,實際上擁有了相當的自主權。因此,太平天國高層的問題,很長時間內對他們影響不大。

但是,戰略被動,骨幹流失,李秀成縱然天縱神武,也無能為力了。

因此,李秀成認為,北伐的失敗,是“十誤”之首。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李秀成早在金田起義時就加入太平軍,因功逐步升遷,直至被封為“忠王”,在太平天國後期李秀成、陳玉成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苦撐危局,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李秀成掩護幼主突圍時被俘,在獄中寫下了數萬字的自述,講述了太平天國的經歷,其中有十條內容總結了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前三條都和北伐有關,林鳳祥李開芳掃北更是被李秀成定義為敗亡之大誤,而太平天國內訌的“天京事變”僅排在第四。

我們先大致回顧一下太平天國“北伐”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奉東王楊秀清之命,太平軍分兩路出擊,一路西征一路北伐,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領兩萬太平軍北上。

兩萬人看似不多但都是清一色的廣西兵,這些人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身經百戰,更關鍵的是他們都是拜上帝教的狂熱教徒,作戰勇猛戰鬥力強悍。

北伐軍在清軍圍追阻截下依然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兩萬人兵臨天津威震京師,但終因孤軍深入沒有保障陷入了清軍重圍,奉命救援的太平軍曾立昌部也在山東被擊潰,北伐軍陷入絕境最終全軍覆沒,兩位主將林鳳祥、李開芳被俘後在京城英勇就義。

北伐雖然失敗但是對於太平軍卻有很大的意義,首先、牽制了大量清軍,打亂了清軍圍攻天京的計劃。其次、太平軍北伐深入清政府統治核心,對清廷造成了極大的震動。

那麼北伐為何會被李秀成稱為“十誤”之首呢?我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太平軍最擅長流動作戰,北伐對清廷來說是一次出乎意料的突襲,區區兩萬兵馬攪得大清惶惶不可終日,京城聞風喪膽很多人甚至開始逃離,如果太平軍能夠傾盡全力北伐或許真的可以畢其功於一役,可惜北伐失敗太平軍失去了閃擊清廷心臟的機會。

其次、兩萬革命意志堅定,身經百戰的廣西老兵陣亡,常言道“兵貴精,不貴多”,這兩萬太平軍是太平天國新募兵勇無法比擬的,再加上戰鬥經驗豐富的林鳳祥和李開芳兩位主將陣亡,對於太平天國造成了極大損失。

再次、北伐軍主力皆為西王蕭朝貴舊部,再加上蕭朝貴夫人洪宣嬌又是洪秀全的義妹,雖然蕭朝貴早已陣亡,但是其勢力卻是楊秀清的障礙,借北伐消耗西殿力量導致楊秀清一家獨大,甚至威脅天王統治,為將來“天京事變”埋下伏筆。

綜上所述,李秀成將北伐定為“十誤”之首並非沒有道理。


一點點歷史


我們知道,太平天國失敗最大的原因,是高層不團結,搞內訌,製造“天京事變”,從而造成太平軍將士信仰動搖,離心離德。

不過,忠王李秀成被俘,在清軍的監獄總結太平天國失敗原因的“天國之十誤”中,卻只把這個理由排在第四位。排在前三位的,講的都是林鳳祥、李開芳北伐的事。認為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是“誤國之首”。

(李秀成劇照)

李秀成搞的這個總結,就有些讓我們不理解了。固然,林鳳祥、李開芳組織的北伐戰爭最後失敗了,但實際上也就是損失了2萬餘人,對太平天國並沒有傷筋動骨。而且,林鳳祥、李開芳雖然全軍覆滅了,但並不是一無是處,實際上,這場戰爭對太平天國的功績是不小的。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肯定不能只是死守天京,向外發展是必然的。要向外發展,自然只有向北和向西兩條路。而派出這兩支力量,將在西邊和北邊建立兩個戰略據點,牽制清軍的力量。這樣,就避免了清軍把所有的力量都加在天京一個點上。說起來,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上所有的軍隊,無不採用這樣的辦法。連劉邦當年,也是分兵兩路,一路是劉邦對抗項羽的主力軍,一路是韓信站在外圍,打擊趙國、齊國等軍隊。要是劉邦和韓信呆在一起,早就被項羽給滅了。

而且,林鳳祥、李開芳之所以失敗,並不是東王楊秀清派他們出去的錯誤,而是林鳳祥和李開芳自身的戰術安排錯誤。如果他們不是一味地對北方的城市進行猛攻,而是選擇清軍防守薄弱的地區建立根據地。站穩腳跟後,再和清軍打仗。這樣一來,他們肯定是不會失敗的。只是因為他們一開始打得太順利了,誤判了形勢,一味窮追猛打,最後才造成失敗。

由此可見,李秀成的總結,顯然很沒道理。

(天京事變)

那麼,既然很沒道理,李秀成為什麼卻把這件事排在太平天國失敗原因的前三位。反而最重要的“天京事變”,卻放在第四位呢?

推測李秀成的心思,我認為,李秀成之所以要這樣排,可能是以下兩個原因。

一、北伐戰爭的失敗,嚴重影響了太平軍的士氣。

在太平軍北伐之前,他們基本上打的是勝仗。雖然也有永安失敗、長沙失敗等一些戰役的失敗。但這都是前期的失敗,並沒有影響太平軍的士氣。而且最終太平軍反敗為勝,定都天京。

但是北伐戰爭卻是全軍覆沒,這讓太平軍深為驚恐,讓他們看到了清廷北方力量的強大。因此在打仗的時候,再不像之前那樣,抱定必勝的信心。打仗開始瞻前顧後,畏手畏腳。

也就是說,李秀成認為,北伐戰爭嚴重影響了太平軍的士氣,對太平軍產生了深遠的心理影響。

(太平軍北伐)

二、李秀成認為東王楊秀清是禍亂的根源。

我們前面才分析過,實際上北伐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林鳳祥、李開芳的戰術失敗,同時還有太平軍大本營的救援不及。並非是楊秀清的安排失敗。

我們來看看李秀成的原話:“誤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誤。”顯然,李秀成在這裡並沒有指責林鳳祥和李開芳,而是指責東王。包括第二條“ 誤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後,調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到臨清州之敗。”第三條“誤因曾立昌等由臨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封燕王秦日昌復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其實都是在指責東王楊秀清的指揮錯誤。接著再說第四條“天京事變”,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本來是北王殺東王,李秀成說是“兩家相殺”。由此可見,李秀成所要表達的,全是對東王的不滿,東王是太平天國失敗的罪魁禍首。

當然了,除了以上兩個原因外,我覺得還有一種可能:李秀成的供狀,被曾國藩人為調整了順序。並找人按照李秀成的筆跡,重新抄錄。因為據傳言,李秀成的所謂“自供狀”,其實有個目的,是攛掇曾國藩造反。他分析那些,都是在為曾國藩出謀劃策。但是曾國藩不想造反,同時又不想讓清廷知道李秀成有這樣的想法,因此,才在李秀成的自供狀中動了手腳,把李秀成塑造成一個向清廷搖尾乞憐投降的形象。為了掩人耳目,又急急忙忙把李秀成殺死。

如果這話是真的話,把北伐說成是太平軍最大的錯誤,就是李秀成想投降的一個表現:清廷是不可戰勝的,太平軍想北伐,直取清廷老巢,是極為錯誤的!

(參考資料:《太平天國史》《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北伐只損失2萬人,為何李秀成卻說是“十誤”之首?

這個要從太平天國剛起義說起。

就在元末紅巾軍起義整整500年後的1851年(清咸豐元年)初,洪秀全、楊秀清領導的太平夭國反清起義暴發了。

太平軍金田村起義後,擊敗清軍圍攻,攻佔永安,封王建制,粗具立國規模。1852年,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上攻桂林、全州,進軍湖南,佔領道州、郴州。在道州,太平軍決策取兩湖,“專意金陵,據為根本”。同時,太平軍發佈(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等三篇檄文,號召人民同舉義旗,“務期肅清胡氛,同享太平之樂”。隨後,太平軍向長江流域推進,奔襲長沙,克嶽州,順流而下,於1853年初攻克武漢。

之後,太平軍採取避實擊虛方針,積極展開進攻,迅速從廣西攻入長江流域,人數從2萬人發展到50萬人(可戰兵力約10萬),其勢力迅速壯大,聲勢震動天下。

在武漢,太平軍統帥部對戰略進攻方向問題再次進行了討論,有主張建都武昌,取道襄樊,北伐中原;有主張進攻南京(時稱江寧),“踞為根本,徐圖進取”。最後,太平軍決定東下進取南京。2月,太平軍放棄武漢,萬船齊發,水陸並進,克九江,破安慶,連下池州、銅陵、蕪湖、太平、和州。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東南重鎮,一向有“虎踞龍盤”之稱的南京城。

歷史彷彿又迴歸到500年一朱元璋攻佔集慶(即南京)的年代,重演了創建新王朝的一幕。洪秀全攻下南京後,即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王朝對峙的太平天國政權。這是個大勝利,也是個大失策。勝利來得太易、太快,對太平天國以後的軍事、政治發展,消極影響是巨大的。

攻下南京怎麼辦?太平天國的軍事戰略面臨著重大轉變,也面臨著新形勢的嚴重挑戰,必須慎之又慎。洪秀全、楊秀清發動太平天國起義,其目標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佔領南京之前,就計劃“分軍鎮守江南,欲往河南,取河南為業”。但這時的太平軍能不能出師北伐中原,進而“疾趨燕都”(北京)?回答是否定的。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政治軍事形勢,太平軍北伐的條件不具備,形勢不許可,時機尚未成熟。

擺在太平軍面前的戰略任務,應該是採取以攻為守的積極防禦戰略,全力消滅清江南、江北大營,打破圍攻,鞏固和擴大佔領區。隨後穩步推進,東向蘇浙奪取財富之區,西向爭奪皖贛兩湖,佔領戰略要地,控制長江中游。之後,太平軍應該集中力量消滅清軍在江南及江北的主力部隊,包括正在興起的湘軍武裝,逐步達到大部佔領,或爭取全部江南地區的戰略目的。同時,太平軍可以派遣少數兵力北上進攻(不宜走得太遠),以牽制清軍南下,並發動組織捻軍及北方農民起義,使之成為太平天國的北面屏障,為北伐開闢前進道路。太平軍還應該同時整頓內部,調整政策,完善農民政權,發展生產,招攬人才,聚積力量,建立鞏固的後方基地,只有這樣,才穩操勝券。

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錯誤地估計形勢,違背上述原則,犯了盲動冒險的嚴重錯誤,倉促作出偏師北伐,孤軍深入奪取北京的戰略決策。時有羅大綱等人反對這一決策,指出“若懸深入,犯險而無後援.臣不敢奉詔,且既都金陵,宜多備戰艦,精練水軍,然後可戰可守。”然而洪、楊不聽。棋錯第一著,全盤要輸。錯誤的戰略決策和戰略方針,也就決定了太平軍北伐戰爭的悲慘前途和命運。

重要的是,這次北伐損失的兩萬太平軍,大都是由從廣西出來的太平軍老兵,即太平軍常說的“老廣西”。這些人都是百戰餘生的骨幹,現在一下子損失在北伐,太平軍的軍事水平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如果細研究太平天國的戰爭史,北伐失敗之後的太平軍就很少有像以前以少勝多的勝利了,大多要靠兵力和火力優勢去壓垮清軍了。

總之,戰略上出現嚴重失誤,戰術能力又因為北伐嚴重下降。這直接導致太平天國的最後失敗,所以自然被李秀成認為是“十誤”之首。


冷兵器研究所


李秀成為什麼把北伐列為“十誤”之首,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覺得,太平天國偏師北伐是不對的,確實是一次失誤。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失敗的多,成功的少,秦末、漢末、隋末、唐末、元末以及明末,大多數起義都是失敗的,成功案例僅有劉邦和朱元璋兩例而已。而從南到北的成功,只有朱元璋一例。

我們先來看朱元璋是怎麼成功的。

首先,朱元璋這人很有本事,他麾下的文臣武將也都很有本事,堪稱是精英集團。

第二,當時天下大亂,北方有劉福通,西面有陳友諒,東面有張士誠,朱元璋並不需要單獨面對元廷。而且當時元廷內部本身也有權力鬥爭,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元順帝、孛羅帖木耳等,內訌嚴重。

第三,正是由於天下大亂,外部勢力也並非是鐵板一塊,因而朱元璋便可以放心大膽的以南京為中心,向四面輻射發展,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統一江南後再北伐。


好,我們再來看太平天國當時的情況。

首先,洪秀全集團的整體素質與朱元璋集團完全沒法比,從太平天國得罪讀書人這一點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第二,太平天國早期,清廷雖然有號令不尊的情況,但大體上是鐵板一塊。太平軍沒有渾水摸魚的機會。也就是沒有“高築牆、緩稱王、廣積糧”的可能性。

第三,由於沒有“裝死”的機會,而且太平天國的又得罪了廣大讀書人,所以時機對太平天國就非常重要了。錯過了,成功的主動權就沒有了,只能看天意了。

也就是說,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推翻滿清就是一錘子買賣,時間拖得越久,形勢對太平天國就越不利。這和朱元璋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朱元璋還可以再拖幾年,估計到時候都用不著他北伐,元廷內部自己就自相殘殺了)

所以,太平天國在1853年就不應該在南京建都,而是趁著軍事上的強盛期,迅速整體北上中原,在清軍沒有來得及部署之前,至少先拿下河南,再以河南為跳板,北上北京,打掉滿清的權力中心。

只有這麼孤注一擲的幹,才有一線生機。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太平軍主要是兩廣人,不適應北方氣候;太平軍是流民,沒有根據地就是死路一條,北上也是死。

是的,我承認,諸如此類反對集體北上的理由都有道理。

但是,有一個結果是不能否定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最後是不是失敗了?

即便沒有“天京事變”,沒有內訌,太平天國是不是也沒有動搖到滿清的統治根基?

1856~1860年期間,滿清一面打太平軍,一面打英法聯軍,壓力比太平軍大的多。可滿清最終抗下來了。

這說明了什麼?是不是就說明,太平軍在南方的一切軍事行動,並沒有動搖到滿清的統治根基?滿清是不是從始至終,都是在調動全國的力量在鎮壓太平軍?

所以說,太平軍作為農民起義軍,它最大的失策就是沒有第一時間“打碎”滿清!

這裡我稍微解釋一下,農民起義動搖朝廷統治根基的重要性。

作為大一統王朝末年的造反派,成功的前提不是建立一個新世界,而是打碎舊世界,把舊世界打的越碎,就越容易成功。

朱元璋為什麼能成功?黃巢、李自成為何能打進京城?是因為他們“打爆”了舊王朝嗎?

不是,是因為他們“打碎”了舊王朝!

“打碎”是什麼意思?

就拿李自成舉例說。他的成功經驗就是趁崇禎喪失了抵抗,馬不停蹄的向北京打。只有這樣幹,各路地方的實力派才會真正跟朝廷三心二意——他們希望農民起義軍快點打倒朝廷,打完他們好獨立。

而反觀太平天國,簡直傻到家了。舊王朝沒有被打碎,洪秀全那幹人居然在南京建立了新世界,當上了等人了。這算什麼事?

對於地方那些實權派來說,幫滿清,自己是臣子,幫洪秀全,自己也是臣子。而且舊秩序沒被打碎,他們想獨立都不行,只能老老實實的配合朝廷鎮壓太平軍。

在這種利於滿清的大背景下,太平天國怎麼可能不被鎮壓?



其實關於推翻滿清,太平軍名將羅大綱曾經就提出過具體的方案。他說:欲圖北,必先定河南;大駕駐河南,軍乃渡河;否則,先定南九省,無內顧憂,然後三路出師,一出湘楚,一出漢中,疾趨咸陽,以徐、揚席捲山左,再出山右,會獵燕都。

羅大綱說,要想推翻滿清,就要先一口氣拿下河南,天王洪秀全親自坐鎮河南,然後全軍北渡,一口氣趕走滿清。如不然,就集中力量先掃清東南九省,再慢慢的北伐,先克山東,再取山西,最後拿下北京。

洪秀全、楊秀清這幫人,不敢孤注一擲的北上河南,卻又分兵去北伐,消耗精銳,把西征也耽誤了。說這是失誤,沒有任何毛病。

總結。

①:朱元璋的成功經驗不適用於太平天國。

②:農民起義想要成功,打碎舊王朝是必要條件。只要把舊王朝打碎,讓皇權和官紳產生分裂,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如不然,舊王朝沒被打碎,起義軍卻又建立了新王朝,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集體鎮壓。

③:打碎舊王朝,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取統治中樞,讓舊的統治秩序癱瘓。太平軍想要迅速顛覆滿清,就應該順江而下,掐斷大運河,主力進入中原地區,直接壓上去,趁滿清沒來得及反應,轟走皇帝。如不然,就喪失推翻滿清的最佳時機。

④:當然了,時機喪失後,還可以自己再創造時機。定都南京,太平軍憑藉武力優勢席捲江南,再行北伐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楊秀清為了消滅異己,居然讓林鳳祥、李開芳以偏師去北伐,這就明顯是失誤了。


Mer86


李秀成能判斷出太平軍北伐是十誤之首,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後方基地建設不完善,卻派遣主力精兵外出

太平天國北伐是在太平軍剛剛攻克南京就派出的。而當時的太平天國在南京其實尚且立足不穩。清軍主力部隊很快就在南京南北建立兩個防守大營,將南京團團圍住,使得太平天國對於根據地的建立始終沒有形成而且穩固。

但是參與北伐的林鳳祥和李開芳以及其率領的兩萬多太平軍戰士,可是實打實的百戰精銳,是太平軍的一個核心力量。在後方需要他們的時候,太平軍核心沒有將他們留下在南京附近鞏固統治,而被派遣去北伐,可謂錯誤至極。

北伐的目標性和機動性未體現

太平軍的北伐,主要目的是要攻克清朝的首都北京城。但是其實在整個北伐過程中並沒有直搗黃龍。在整個戰線上過於消耗時間在攻城掠地上面,雖然花費四個月時間不夠長,但是從實際情況看,確實是讓清朝政府清楚的認識到了北伐軍的目的地。最終讓曾格林沁組織清軍主力部隊將北伐軍阻攔住並消滅掉。

北伐的支援不夠

太平軍北伐,雖然派出了林鳳祥和李開芳的兩萬主力部隊,但是幾大首領,不論天王,還是東王西王都沒有帶領主力部隊參加。後期派遣北伐支援部隊也只是形式上的派遣,而且當時時機已經晚了,北伐軍主力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清軍對北伐軍後援部隊的阻攔已經形成。

而太平軍北伐部隊處於孤軍奮戰,無糧無人的狀態。戰死一人就少了一人,打了一發子彈就少了一發子彈,怎麼可能持續下去?

北伐對於太平運動的宣傳不足

北伐北伐,只是把消滅清政府當做目標。但是卻失去了農民運動最大的一個特點,那就是不斷運動和發動群眾,讓起義變成滾雪球一樣不斷髮展壯大。

所以太平軍的北伐軍經過之後,更多的人把他們當做土匪,二普通民眾也不能因為他們獲得什麼好處,自然也就不會參加其滅清運動了。

太平軍北伐,不但自斷一臂,而且因為其破壞性,激發起更多人的反抗。最終也導致革命失敗了。實在是“十誤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