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曲藝界只有兩個文藝一級職稱,一是侯寶林,二是高元鈞


50年代曲藝界只有兩個文藝一級職稱,一是侯寶林,二是高元鈞

高元鈞

據說武訓興學時曾以快板到處演說,後人把梨花大鼓的串鋼腔和京劇裡的數板加進去,漸漸形成快書形式,主要表演山東好漢武二郎的故事,江湖春典稱為“唱武老二的”。經高元鈞不斷改革完善,在50年代定名為“山東快書”,手打鐵片,有韻有調,有身段有表情,語句通俗清晰,當年很受歡迎。

高元鈞出身貧苦,小時只念過《百家姓》,七歲隨雙目失明的四哥背井離鄉,賣唱餬口。十一歲時他與四哥到南京,在下關碼頭賣唱。此時唱“武老二”的老藝人戚永利也在南京作藝,高元鈞愛上了“武老二”,央求四哥擠錢買禮品登門拜師,得到戚老先生的真傳。

戚永利告訴高元鈞,唱“武老二”的藝人低人一等,叫人瞧不起,因為書中有很多低級下流的葷口,也不許女客聽,問他還學不學?高元鈞堅持要學。三年後出師,靠著一塊竹板跑江湖,說唱的幾乎全是些窩囊話,也說武松打抱不平的故事,混口吃的。

50年代曲藝界只有兩個文藝一級職稱,一是侯寶林,二是高元鈞

高元鈞

到濟南撂地說唱,別的藝人譏笑他,說他那些髒玩藝,沒資格吃白麵饅頭。這話觸到高元鈞的痛處,他決心把猥瑣三俗的東西去掉,添上新內容。開頭怕不受聽眾歡迎,可結果相反,人們加倍喜歡他的表演,每逢他登場,全場鴉雀無聲,邪叫亂喊的情形大為減少。他天天琢磨、研究,聽眾也不斷給他提建議,有人還幫他增刪詞句。

只要有戲曲、曲藝名家演出,高元鈞寧肯少吃一頓飯也不放過觀摩學習的機會,只為借鑑人家的表演。他改穿長衫,把聲音過高以至壓過嗓音的竹板換成梨花鐵片,至於快書的優點——通俗的詞句,生動的表情,深刻的描寫,奔放的感情——都被更突出地表現出來。他講武松大鬧孫二孃的黑店,一面用各種聲調敘述店小二們慌張忙亂,一面描寫武松和孫二孃如何交手,整個黑店噪雜成一團,聽眾也好像捲入漩渦。他的表演,被稱為“鐵片快書”“滑稽快書”。

高元鈞也會說相聲,拜常連安為師。1948年,白雲鵬、劉寶瑞、高元鈞、蘇文茂、河南墜子名家曹元珠等赴香港、南京、上海等地演出,成為把北方曲藝介紹給江南港澳觀眾的先行者之一。

50年代曲藝界只有兩個文藝一級職稱,一是侯寶林,二是高元鈞

高元鈞(右)

劉寶瑞、高元鈞合作,劉寶瑞逗,高元鈞捧,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像《八扇屏》《繞口令》等捧哏佔比重大的子母哏段子,高元鈞也能得心應手。加上他得天獨厚的喜劇形象和瀟灑自如的颱風,這一檔相聲很快打響了。

高元鈞有意放棄快書,專攻相聲。劉寶瑞說:“你這快書不能丟,這是你的本行,咱倆說相聲在南邊轉還行,到北京、天津你這口音就吃虧了,非得說北京話不可。說相聲不到京津兩地掛號,得不到那兒的觀眾認可,不成。依我說,你還得在快書上多下工夫,準能成……”從此,高元鈞對快書的研究更加專心。

50年代,上海的文藝工作者幫高元鈞改編了《小二黑結婚》等唱詞,這時候民間藝術逐漸被重視,他的快書正式定名為“山東快書”。他又表演了《橋》《七七》《勸購公債》等新段子,被邀去電臺廣播,《魯達除霸》《武松趕會》等段子灌了唱片。上海大同影片公司拍攝《啞妻》,高元鈞客串演出。

這時高元鈞先後到上海曹家渡等工廠區為工人表演,他提出“回到勞苦大眾中去”。有人反對,說他才成名不久,露天演唱會失身份。高元鈞說:“我就是露天演唱出身的,上戲院沒啥了不得,拉場子說唱也不下賤。”不久後他又去了南京,到六合縣卸甲甸永利錏廠參觀、表演。

50年代曲藝界只有兩個文藝一級職稱,一是侯寶林,二是高元鈞

高元鈞

1950年,高元鈞從南京被常寶堃約來天津,在小梨園雜耍場演出。初定首演為6月1日,常寶堃從5月中旬就在自己的演出中做介紹。首場演出時,常寶堃親自為高元鈞報幕。高元鈞先演一個小段《柿子筐》,接唱正段《魯達除霸》。演畢全場掌聲不斷。此後,電臺、留聲機裡不斷響著清脆的梨花片聲。天津市第一屆文代大會,高元鈞是被邀請的代表之一。

高元鈞曾兩次赴朝慰問。1951年,赴朝慰問團出國前在天津審查節目,廖承志評價高元鈞:“高元鈞一個人表演,可以抵得上一臺戲,他像個千面人,一個人在臺上不用化妝,也不需要佈景,同時表演幾個人,個個都性格鮮明,演龍是龍,演虎是虎。”

在朝鮮戰地,高元鈞表演時幽默滑稽,逗得戰士們笑聲不斷,夜晚戰士們集合在山坡上,點燃汽燈,高元鈞就英姿勃發地演唱起來。突然山頂上傳來兩響槍聲,是防空哨通知美機來臨的信號。這時必須熄滅汽燈。敵機飛走後,高元鈞又精神抖擻地接著表演。

50年代曲藝界只有兩個文藝一級職稱,一是侯寶林,二是高元鈞

姜昆 李文華和高元鈞

在一個小村子裡,高元鈞見到了常寶堃。寶堃跟他拉手,還抱了他一下,說:“前方見!”之後兩人各自上車,分道揚鑣。高元鈞到了距離前線很近的一個洞子裡,有人告訴他常寶堃犧牲了,他差點兒昏過去,那一晚吃不下睡不著,腦子裡一個勁兒轉悠著寶堃的影子。

高元鈞為人謙虛,特別有義氣,對求藝的人不記水平高低,年齡大小,都以誠相待。他培養了200多名有一定成就的山東快書演員和作者,使山東快書迅速推向全國。毛主席看過馬季逗、高元鈞捧的《黃鶴樓》。1955年8月,曲藝演員有了工資級別,全國數以萬計曲藝演員,只有侯寶林與高元鈞兩個人定為文藝一級,是曲藝界之最。

1979年春天,全國文學藝術界第四次代表大會閉幕時,曲藝界為全體代表奉獻了一臺群星薈萃的晚會,大江南北各曲種名家聯袂,倒三是高元鈞的山東快書,倒二是小彩舞的京韻大鼓,馬三立與王鳳山的《今晚十點鐘開始》壓場,電視向全國直播。1993 年3月3日,高元鈞在北京去世,享年77歲。(文:何玉新)

50年代曲藝界只有兩個文藝一級職稱,一是侯寶林,二是高元鈞

高元鈞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