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以黃髮傴僂的老婦,撿拾地上的橡子為生,揭露貪官狡吏的暴行

橡媼嘆

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岡。傴僂黃髮媼,拾之踐晨霜。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幾嚗復幾蒸,用作三冬糧。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春,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如何一石餘,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自冬及於春,橡實誑飢腸。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

詩人以黃髮傴僂的老婦,撿拾地上的橡子為生,揭露貪官狡吏的暴行

橡果

唐帝國發展到末期,呈現一片頹唐衰落的情景。政治腐朽不堪、天災人禍不斷,尤其是嚴重的土地兼併和繁重的賦稅剝削使得社會矛盾極其尖銳。晚唐詩人憑其強烈的叛逆精神,揭露政府官吏的殘暴,真實地展示現實中下層人民生活悽慘、貧窮的一面,向讀者展示了富貴奢華的上層社會之外的世界,這其中以描寫貧婦的詩篇最具代表性,藝術表現手法上也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傾注了詩人們濃烈的憂生嘆嗟之感,對備受壓榨的下層女性寄予深切的同情,皮日休的這首《橡媼嘆》極具典型意義。

詩人以黃髮傴僂的老婦,撿拾地上的橡子為生,揭露貪官狡吏的暴行

皮日休故鄉湖北天門

此詩為《正樂府十篇》的第二首,開篇即展示了一個黃髮傴僂的老婦,步履蹣跚在山間,吃力地撿拾著地上散落的橡子。“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岡。傴僂黃髮媼,拾之踐晨霜”—深秋的早晨,霧濃霜重,山路荊棘,為了生機,老婦人不得不來到雜草叢生的山岡上覓食。“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一顆一顆、一捧一捧,顫抖的雙手沒有停止過勞作,然而一日才能有些許收穫。為什麼如此年邁的老婦還要在清晨就開始這樣的勞作呢?因為要生存下去,這得來不易的橡子是延續生命的糧食“幾曝復幾蒸,用作三冬糧”,整個冬天就靠這些翻曬過的橡子果腹充飢了。

詩人以黃髮傴僂的老婦,撿拾地上的橡子為生,揭露貪官狡吏的暴行

深秋的早晨

開頭寥寥數語讓人頓生憐憫之意,難道就沒有可以安身立命的土地嗎?答案是“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春,粒粒如玉璫。以這位老婦為代表的農民一年到頭辛勤勞作,終於盼來了豐收的時刻。秋風習習,稻浪翻騰,一派富足的景觀!農民們細心收割,不留一絲雜質,精心春好的米粒粒飽滿、晶瑩圓潤。文到此處,讀者不禁要問了,收成就在眼前,那何以這位年邁的老婦要如此艱難度日呢?怎麼會出現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呢?不禁讓人深思。“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如何一石餘,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隨後的這幾句詩文道出的就是答案。

詩人以黃髮傴僂的老婦,撿拾地上的橡子為生,揭露貪官狡吏的暴行

顆粒飽滿的熟稻

官府的重稅壓迫,春出來的大米全部都上繳了,家裡哪有口糧可食?一些用來盛裝糧食的器物也無用武之地了。更讓人憤怒的是這些狡吏瞞上欺下,敲詐盤剝,能將一石米量成只有五斗!“如何”二字,發出的不僅是疑問之聲,更多的是憤怒之語。肆無忌憚地橫行鄉里,“不畏刑”“不避贓”,連偽裝都不屑,這些個貪官狡吏何其殘暴!最為典型的剝削是來自“私債”,一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正是農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而這些貪官狡吏無視人民的痛苦,違法亂紀地把官倉的糧食擅自借出,作為私債借給農民進行盤剝。

詩人以黃髮傴僂的老婦,撿拾地上的橡子為生,揭露貪官狡吏的暴行

官府的重稅壓迫,農民家裡已無剩糧

上述種種的直接後果就是“自冬及於春,橡實誑飢腸”。從始至終的辛苦耕耘,到頭來一無所獲,只能用些橡子來騙騙飢腸轆轆的肚子,勉強果腹。“誑”,一字出,嘲意顯,心酸、無奈之感凸顯。“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這一聯是詩人借用掌故的議論之語。詩人用“田成子”比附這些貪官狡吏,以為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側面反映出人民在其壓榨下的苦難生活、悲慘命運,表達出對下層人民深切的同情—“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對比之中,無不催人淚下,使人扼腕嘆息。

詩人以黃髮傴僂的老婦,撿拾地上的橡子為生,揭露貪官狡吏的暴行

只能靠橡子過冬的老媼

整首詩以不算短的篇幅展示了衰世人民的悲劇命運,以事實說話,用通俗的大眾語言描述百姓生活,通過橡媼的遭遇,詩人既控訴了當官者的沉重剝削,又表現出對農民的極大同情,更為深刻的是把貧婦的生活放在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背景之下去觀照,因為她們的悲劇並不僅僅是個人的,而是與整個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的。國力的盛衰、賦役的輕重、吏治的好壞都直接影響人民的生存狀況。這首詩風格樸素,感情真摯,語言平易,多用口語,議論適當,在藝術創造力上有白居易樂府詩的餘韻,但敘事部分略顯散漫,稍顯不足,整體看來仍不失為佳作一篇,值得傳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