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黄发伛偻的老妇,捡拾地上的橡子为生,揭露贪官狡吏的暴行

橡媪叹

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嚗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春,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诗人以黄发伛偻的老妇,捡拾地上的橡子为生,揭露贪官狡吏的暴行

橡果

唐帝国发展到末期,呈现一片颓唐衰落的情景。政治腐朽不堪、天灾人祸不断,尤其是严重的土地兼并和繁重的赋税剥削使得社会矛盾极其尖锐。晚唐诗人凭其强烈的叛逆精神,揭露政府官吏的残暴,真实地展示现实中下层人民生活凄惨、贫穷的一面,向读者展示了富贵奢华的上层社会之外的世界,这其中以描写贫妇的诗篇最具代表性,艺术表现手法上也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倾注了诗人们浓烈的忧生叹嗟之感,对备受压榨的下层女性寄予深切的同情,皮日休的这首《橡媪叹》极具典型意义。

诗人以黄发伛偻的老妇,捡拾地上的橡子为生,揭露贪官狡吏的暴行

皮日休故乡湖北天门

此诗为《正乐府十篇》的第二首,开篇即展示了一个黄发伛偻的老妇,步履蹒跚在山间,吃力地捡拾着地上散落的橡子。“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深秋的早晨,雾浓霜重,山路荆棘,为了生机,老妇人不得不来到杂草丛生的山冈上觅食。“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一颗一颗、一捧一捧,颤抖的双手没有停止过劳作,然而一日才能有些许收获。为什么如此年迈的老妇还要在清晨就开始这样的劳作呢?因为要生存下去,这得来不易的橡子是延续生命的粮食“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整个冬天就靠这些翻晒过的橡子果腹充饥了。

诗人以黄发伛偻的老妇,捡拾地上的橡子为生,揭露贪官狡吏的暴行

深秋的早晨

开头寥寥数语让人顿生怜悯之意,难道就没有可以安身立命的土地吗?答案是“有”。“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春,粒粒如玉珰。以这位老妇为代表的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作,终于盼来了丰收的时刻。秋风习习,稻浪翻腾,一派富足的景观!农民们细心收割,不留一丝杂质,精心春好的米粒粒饱满、晶莹圆润。文到此处,读者不禁要问了,收成就在眼前,那何以这位年迈的老妇要如此艰难度日呢?怎么会出现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呢?不禁让人深思。“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随后的这几句诗文道出的就是答案。

诗人以黄发伛偻的老妇,捡拾地上的橡子为生,揭露贪官狡吏的暴行

颗粒饱满的熟稻

官府的重税压迫,春出来的大米全部都上缴了,家里哪有口粮可食?一些用来盛装粮食的器物也无用武之地了。更让人愤怒的是这些狡吏瞒上欺下,敲诈盘剥,能将一石米量成只有五斗!“如何”二字,发出的不仅是疑问之声,更多的是愤怒之语。肆无忌惮地横行乡里,“不畏刑”“不避赃”,连伪装都不屑,这些个贪官狡吏何其残暴!最为典型的剥削是来自“私债”,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正是农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而这些贪官狡吏无视人民的痛苦,违法乱纪地把官仓的粮食擅自借出,作为私债借给农民进行盘剥。

诗人以黄发伛偻的老妇,捡拾地上的橡子为生,揭露贪官狡吏的暴行

官府的重税压迫,农民家里已无剩粮

上述种种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从始至终的辛苦耕耘,到头来一无所获,只能用些橡子来骗骗饥肠辘辘的肚子,勉强果腹。“诳”,一字出,嘲意显,心酸、无奈之感凸显。“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这一联是诗人借用掌故的议论之语。诗人用“田成子”比附这些贪官狡吏,以为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侧面反映出人民在其压榨下的苦难生活、悲惨命运,表达出对下层人民深切的同情—“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对比之中,无不催人泪下,使人扼腕叹息。

诗人以黄发伛偻的老妇,捡拾地上的橡子为生,揭露贪官狡吏的暴行

只能靠橡子过冬的老媪

整首诗以不算短的篇幅展示了衰世人民的悲剧命运,以事实说话,用通俗的大众语言描述百姓生活,通过橡媪的遭遇,诗人既控诉了当官者的沉重剥削,又表现出对农民的极大同情,更为深刻的是把贫妇的生活放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下去观照,因为她们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的。国力的盛衰、赋役的轻重、吏治的好坏都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存状况。这首诗风格朴素,感情真挚,语言平易,多用口语,议论适当,在艺术创造力上有白居易乐府诗的余韵,但叙事部分略显散漫,稍显不足,整体看来仍不失为佳作一篇,值得传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