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智囊團》——如何在學習這項“遊戲”中衝到最強王者

去年這會《奇葩說》第五季上映,除了老奇葩們繼續著他們爐火純青的表演,也有諸如野紅梅、赤木剛憲這樣的“牛鬼蛇神”確定了節目的娛樂風向。然而,在一眾智商與情商的對壘之中,新晉學霸人設詹青雲依舊無法被掩蓋其光彩。

有一句話說,認真的男人最帥。我想這句話在女人身上也是肯定的,詹青雲算不上世俗認知裡的美女,體型消瘦、臉窄、帶著最普通的圓框眼鏡,然而從她踏上辯臺開始,就彷彿散發著光一樣。有網友評價:“聽青雲辯論,如同被風親吻”。知識儲備的碾壓,和難得可貴的親和力,她甫一上場,就和這個舞臺分外合拍。

《高分智囊團》——如何在學習這項“遊戲”中衝到最強王者

普通家庭出生、貸款一百多萬完成學業,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學士、政治學博士肄業,哈佛大學法學博士,詹青雲的身上集合著這個時代最“主角”的故事。可能是我崇拜高知身份,與阿詹同期的熊浩,以及這一季的許吉如都讓我愛慕不已。

多讀書是有價值的,裝進大腦裡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當我看著這些人侃侃而談,說著正義、價值、善良、純粹的時候,我是羨慕的,雖然阿詹在“知識共享”那一題站著反方的立場,說著最大化的知識並不代表著幸福,可作為觀眾的我依舊希望可以知道他們知道的一切。因為以不同的視角去觀賞這個世界,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陳銘語錄)。導師李誕當初面對許知遠的時候,也曾說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唸到名校。本自認的成績優異,卻因後來喜歡標新立異而錯過了高考那一次機會。

《高分智囊團》——如何在學習這項“遊戲”中衝到最強王者


那麼想學又如何去學呢,我清楚作為成年人的優勢就在於,當我們瞭解了一件事情的真相,是能清晰得判斷其中優劣得失,並肯樂於為之做出努力和妥協的。這是自控力逐漸成熟的標誌,但對於青春期時代的學生呢,那些曾經在我們身上發生過的——打遊戲高於學習、想學卻不得法、干擾眾多容易放棄等等故事,如今想起來,還是會覺得很難解決。

當我羨慕一群人的時候,就會去學習他們背後的東西。就像阿詹得益於一對開明跟得上潮流的父母,陳銘源自家庭身份的耳濡目染,許吉如天生的學霸一路順遂。那麼作為自己,又該如何呢?

鄭書豪(最強大腦三十強)在《學習法》這一書提出一個有趣的概念。我們熱愛玩遊戲高於學習,其本質來源於遊戲是一種主動獲取成就感和愉悅感的事情。

遊戲的關卡、升級、任務,其實都屬於一種快速反饋機制,它會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場景中,獲得虛擬獎賞,以此來提高你繼續探索的興趣。說白了,我們可以如此理解,當你在進行遊戲、哪怕是掛機型的網頁遊戲中,殺一頭豬都可以累計人物頭上經驗條,這種肉眼可見的反饋很容易帶來滿足,那麼我們假設,當你面前的那本書上也存在一個進度條,並提醒你看完一頁就會升級,看完一本就能獲得稱號,學完這三年就能成功轉職,你會不會也會覺得有樂趣了。

《高分智囊團》——如何在學習這項“遊戲”中衝到最強王者

當然,這種假設是難以實現的,那麼我們就需要在本來枯燥的學習中,自己為自己增添任務欄和經驗條。

那麼當你完成書中的拆解、整合、規劃、凝聚注意力之後,讓我們再來聽聽學霸們的“英雄使用小技巧”。

●“包抄式作戰”——先考試後學習

與常態的理解不同,學霸們認為考試才是學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環,通過考試找到知識盲點,並瞭解自身對知識理解不全面的缺失。用書中話說,考試可以暴露你的無知。學習是長久奔跑的過程,而考試則就是糾正你的步伐、節奏、速度、、體能控制、衝刺時間的最好方式。

●看高手直播勝過自己瞎玩——學會看答案

高中學習留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高三那長達一年的題海戰術,這是社會以及學校在多年實踐中找到的最適合大多數的“笨方法”。那麼如何刷怪(題)又快又穩又不掉血呢,學霸們說首先要找對“母題”,其次在於同類型三遍做並找到不同側重點,最後是通過答案的系統總結,遺忘自己的錯習慣,養成標準思路。

●養成勝者心

打遊戲最忌諱放棄。逆風噴隊友、一死就心態爆炸、動不動十五投,這都是你無法成為高手的關鍵因素。前籃球巨星科比曾評價自己47投17中的黑暗表現,那就是你想證明自己是老大,那就不要怕前面投丟了十球還是二十球,一定要繼續投下去。學習同樣適用,清華電機系李曼茜提到一個另闢蹊徑的方法,就是多去反覆想自己害怕的事來應對考試焦慮,如果你習慣逃避,那就不斷去模擬自己坐在考場上的窘迫樣,你的不自信、你的懼怕、你的大腦空白,都一遍遍的回憶起來,先讓自己不排斥,再讓自己百毒不侵。


雖然常有人用成績不好的學生成就一番事業來反向鼓勵那些不夠上進的後輩。但我們依舊需要證明一點,學習好、多讀書的價值是絕大多數人所通行的。下圖是部分高階畢業生的目前成就。

《高分智囊團》——如何在學習這項“遊戲”中衝到最強王者

誠然高考/科舉測出來的是相應標準下的應試水準,但是,能夠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人,都有其過人之處,耐心、定力、記憶力、毅力、智商、專注力等等 都是過人的,這份心力放在別處同樣不會差。

最後,借用普林斯頓大學校長2018畢業演講中駁斥“讀書無用論”的話與君共勉:

投資一個大學學位的平均年回報率扣除學費和收入損失後大約在9%-16%之間,尤其在過去二十年間,投資回報率一直在該範圍內的高位,大約為每年15%。相比之下,歷史上美國股票市場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為7%,這就是為什麼我的朋友西北大學校長、教育經濟學家莫頓·夏皮羅(Morton Schapiro)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投資大學學位將是他們一生中做過的最英明的經濟決策,即使單從經濟回報的角度來說。”

“減少大學生會讓這個國家更好”的想法是非常短視的騙局,欺騙美國年輕人的騙局。它會削弱國家經濟,破壞我們的未來。我們要有信心投資我們的年輕人,並確保大學教育對於各種背景和經濟狀況的學生來說都是可以獲得且負擔得起的。

我希望,我希望今天所有畢業的同學,以及所有在生活中體會過教育力量的人們都能成為高等教育的倡導者。目前關於高等教育的價值有一場全國性的討論,我們需要聽到你們的聲音。換句話說,我們需要你將來幫助他人取得你們今日所取得的成就。

向優等生看齊,向更好的人學習,這應該算作最不算道理的道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