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捐軀!張巡下令吃老儒婦孺,南霽雲斷指效忠!

中國從不缺乏為民請命的人,忠魂義膽千古流芳。

今天的主人公張巡(山西永濟人)、許遠(浙江海寧人)和南霽雲(河南濮陽清豐人)就是在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三年與安祿山的叛軍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上演慘烈的睢陽保衛戰。

公元755年,中國人自豪的大唐王朝爆發安史之亂,這場內亂是大唐王朝深重的災難,前後苦戰8年,最終得以平叛。《資治通鑑》記載:安史之亂爆發前一年,唐朝總人口5288萬,安史之亂結束後的764年人口總數1600萬,人口損失70%!

為國捐軀!張巡下令吃老儒婦孺,南霽雲斷指效忠!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勢大,安徽、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區的官員都投降叛軍,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等忠於朝廷的官員不肯屈服,自己招募軍隊與叛軍對抗。當時,張巡正在真源縣當縣令,遂率全城官吏、百姓誓師,以真源縣令的身份率少數軍隊與數十倍的叛軍對抗。

為國捐軀!張巡下令吃老儒婦孺,南霽雲斷指效忠!


真源起兵後,張巡率眾與時駐雍丘的唐將賈賁贏得了雍丘保衛戰的勝利(756年)。張巡因此功晉升河南節度副使,唐肅宗命其率部協助太守許遠保衛戰略要地睢陽城。

之所以說睢陽是戰略要地,是因為國家的錢糧主要來源於江浙地區,正是“湖廣熟,天下足。”一旦睢陽丟了,整個江浙地區再無遮擋,叛軍將長驅直入直接斬斷大唐王朝的命脈,所以,王朝的錢袋子和米袋子絕對不能丟。

睢陽,必須守住。

為國捐軀!張巡下令吃老儒婦孺,南霽雲斷指效忠!


張巡在達到睢陽後,與當時的太守許遠一起堅守睢陽,總兵力也就6800人。在之後漫長的十個月裡,就是這幾千人對抗尹子奇十餘萬大軍。

公元757農曆正月,安慶緒派尹子琦合兵十餘萬圍攻。張巡激勵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天要與叛軍戰二十回合,大戰十六天後,張巡擒獲叛軍將領六十餘人,斬殺二萬餘士兵。許遠知道自己不懂軍事,沒有張巡的軍事才能,便主動將所部士兵交給張巡指揮,他只負責調集軍糧,修補兵器,居中支援,戰鬥籌劃由張巡全權負責,二人配合默契,尹子奇見破城無望,暫時收兵撤走。

三月,剛撤走不久的尹子奇又率大軍攻打睢陽。面對敵軍的攻擊,張巡大談忠義,激勵將士,殺牛犒賞將士,率領全軍出戰。張巡親自舉著帥旗,向敵陣直衝,叛軍大潰,張巡斬殺敵將三十餘人,士兵三千餘人,追擊數十里,然後回城。敵軍又來攻城,張巡出戰,晝夜交戰數十合,屢屢打敗敵軍,但是雖然張巡多次戰勝,因為張巡兵少,叛軍人多,所以叛軍一直圍困睢陽不走。

為國捐軀!張巡下令吃老儒婦孺,南霽雲斷指效忠!


張巡部下弓箭已經用完了,於是他想了個好主意,第一夜用繩子將草人沿著城牆放下,敵軍誤以為是要偷襲,一頓亂箭猛射,這下可好,張巡命令部下將繩子收回立馬獲得上萬只軍箭,第二夜,張巡命令敢死隊沿城牆出城,敵軍不在上當,愣是沒反應,於是這波敢死隊殺入了敵營!

七月,尹子奇又徵兵數萬,攻打睢陽,先前許遠調集了六萬石糧食,而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命令睢陽拿出三萬石分給濮陽和濟陰(今山東菏澤曹縣)二郡,許遠多次與虢王爭執,無奈,最後只好服從命令,而濟陰得到糧食不久,就投降了叛軍,到了這個月,睢陽城中糧食吃完了,將士們每天只有一合(十分之一升)的糧食。睢陽守軍得不得補充,越來越少,旁邊郡縣援軍也沒有來。此時,士兵只剩一千六百人,而且不堪戰鬥。雖然城中只有一千多將士,但叛軍連續攻城幾十天,都沒能攻克,轉而在城外挖了三道戰壕,立好柵欄守衛,張巡也在城內挖戰壕以防敵軍攻陷城池。

八月,朝廷任命宰相張鎬為河南節度使,睢陽守城將士死傷只剩下六百餘人,張巡和許遠分而守之,張巡守東北,許遠守西南,與將士們一同吃茶葉和紙,此後二人都在城樓上,不再下去,叛軍來攻城時,張巡以逆順之理勸說,因此很多叛軍將士歸順張巡,為張巡死戰。許叔冀在譙郡(今安徽亳州),尚衡在彭城(今江蘇徐州),賀蘭進明在臨淮(今江蘇淮安盱眙縣),三人都擁兵不救,睢陽形勢嚴峻,張巡令南霽雲率領三十騎兵突圍而出,向賀蘭進明求救。南霽雲出城後,遭到數萬叛軍阻攔,南霽雲直衝敵陣,叛軍披靡,南霽雲殺出重圍後,只損失兩名騎兵,

到了臨淮,南霽雲請求賀蘭進明派兵救援睢陽,賀蘭進明對南霽雲說:“現在睢陽不知道是不是已經陷落,發兵有什麼意義呢?”南霽雲焦急萬分,對賀蘭進明說:“睢陽如果已經失陷,我請以死向您謝罪,而且,如果睢陽陷落了,叛軍馬上就會進攻臨淮,睢陽和臨淮唇齒相依,您怎能不救呢?”賀蘭進明喜愛南霽雲這股勇敢精神,但不願意出兵,並想留他為自己效力,賀蘭進明宴請南霽雲,

席間,南霽雲慨然淚下,說:“我從睢陽來,睢陽人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吃什麼東西了,我就算想吃,也難以下嚥,您坐擁強兵,卻眼看著睢陽陷落,沒有救援之意,這哪裡是忠義之士所為?”隨後,南霽雲咬掉一根手指,對賀蘭進明說:“南霽雲既然沒有完成主將的命令,就讓我留下一指以示我已來過臨淮。”座中之人都被南霽雲的英雄氣概感動的潸然淚下。南霽雲知道賀蘭進明最終也沒有出兵之意,便向睢陽返回,途徑寧陵,他帶著寧陵步騎三千人突破叛軍的包圍進入睢陽城,城中將士得知無人來救,絕望痛哭。而叛軍也知道沒有人會來救睢陽,便加緊對睢陽圍攻。

城裡糧食沒了,就吃樹皮,吃戰馬,連麻雀老鼠也吃完了。城裡所有的將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無希望,也沒有一個人叛逃。

時間到了公元757年十月,九月份,唐王朝在回紇的幫助下,終於收復了長安,而在睢陽,堅守了十個月的睢陽城終於還是沒有等到救援就失陷了。

為國捐軀!張巡下令吃老儒婦孺,南霽雲斷指效忠!


張巡、許遠與南霽雲,堅持至十月,糧盡,羅雀掘鼠充飢。在疾病和飢餓又沒有外援的惡劣情況下,守城的將士們已失去戰鬥力,眼睜睜地看著叛軍翻牆入城,卻沒有一個人有力氣起來抵抗,睢陽城終於陷落。張巡見大勢已去,向西跪下大呼:“臣力竭矣,不能保全睢陽城,活著無以報答陛下,死後也要變成厲鬼殺賊。”張巡許遠南霽雲都被俘,尹子奇問張巡:“聽說您每次出戰都會眼眶眥裂,咬碎牙齒,這是為何?”張巡迴答道:“我的志向就是吞噬逆賊,但現在沒有力氣了。”尹子奇用刀撬開了張巡的嘴,果然只剩下三四顆牙齒,尹子奇非常敬重這位讓他吃盡苦頭的對手,想放張巡一條生路,但是身邊的人勸尹子奇:“張巡是守節忠義之人,一定不會為我們所用,而且深得軍心,留下他,肯定會成為後患。”於是張巡、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都為國捐軀了,張巡臨死,面不改色,鎮定自若,許遠被送到洛陽,後來,安慶緒逃離洛陽,許遠死於偃師。

張巡在堅守睢陽最後一個月裡吃人,後世讀書人覺得對他來說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當時的人也覺得張巡與其吃人,為何不突圍而走,但張巡以寡擊眾,以弱制強,保衛江淮不失,而且是被逼無奈才吃人,並非守城之初就有此心,為國捐軀的張巡許遠和守衛睢陽的將士們都是毫無爭議的英雄!

文天祥在千古史詩《正氣歌》中寫道: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正是一群千古英雄,他們指揮數錢新兵苦守兩年,經歷大小戰役四百餘次,累計斬殺叛軍十二萬,不但為唐王朝保住了東南半壁財富之地,更忽悠了江南千百萬百姓。

他們為了守護大多數人的家園,捍衛身後千萬百姓的安寧,才在胡騎鐵蹄中,叛軍刀鋒下,竭盡所能想要力挽天下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