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三毛说,“心之如何,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把自己当靠山的人,遇到任何突发状况,都可以活得从容;

遇事听天由命的人,既挑不了大梁,也让自己惶惶然不可终日。

这次灾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拼的是耐力;能不能平稳地熬过去,就看自己有几分承受力。

01

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强者自渡,圣者渡人。”

世上之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无非只有两种反应:

一是,谁可以帮我度过这次难关;二是,我要怎样做才能扛过去。

两种姿态,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时时张望企求援助的人,最容易在灾难到来时败下阵来;心存侥幸,结果准备得不充分,一有些风吹草动就慌手慌脚。

而遇事“求诸己”的人,不会老是给人添乱,把麻烦别人当成常态。

足够冷静、克制,既能体谅别人的自顾不暇,还能激发自身的责任感。

以“渡人”为己任的人,如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医生等,眼中不仅有自己,更有普罗大众。

因此,“渡人”是一种心态,一种格局。

以渡人之心渡己,避免了怨天尤人,最终足够担当,拯救的还是自己。


02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有人说,“没人在乎你怎样在深夜痛哭,也没人在乎你要辗转反侧,熬过几个秋。外人只看结果,自己独撑过程。

等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会在人前矫情,四处诉说以求宽慰。”

自己的现状是怎样的,无需向外人一一道来。别人只愿意看当下,不看你背后的艰辛。

也许你的本意,是让外界理解自己,可在他人看来,这就一种抱怨,一种不作为的消极。

寻求安慰的过程总让人产生幻觉,似乎问题快要解决,其实是自欺欺人。

有一个词,叫“卖惨”。

通过“出卖”自己的惨状,以博取同情,希望假借他人之手,把问题解决。

这样的人,做人的姿态很低,低到失去了存在感:

越是不自重的人,越容易被人看扁;自己那些生活的苦难,在别人内心掀不起半分波澜。

“人情如纸薄,世事如棋新。”

经过这场疫情,要活出骨气来,只有那样子,才不会临事逃避,拖累家人。


03

最深的安全感,来自于内心的强大


叔本华说,“学会孤独,才不至于失去自我。唯有独自一人时,才是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无依时,他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一个人最大的依靠,永远是自己,别人只是路过,是“看客”,即使心存同情,也没有帮你的义务。

一个人的安全感,永远只能自给,才能源源不绝。

听从命运的安排,或是盼着别人代替自己承受,都是自我麻痹,于事无益。

《菜根谭》中说,“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春风得意时,遇事从容不迫,那不是本事,而是本能;

而在困苦交加时,依然能维持淡定的底色,才是真本事。

有些人,无论顺境逆境,都看不出一丝愠气,不是因为好运加身,一辈子顺风顺水,只是内心足够强大罢了。

内心脆弱,滋养的是依赖心理,把生活的责任往外抛。

内心强大,才能把所有经历,都当成一种砥砺,激励自己变得更好,以独自应对世事的变化。

04

柴静说,“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有一种坚强,外表强硬,只为了让在乎的人安心;内心的酸楚,只留给自己去默默承受。

博取同情,除了证明自身的懦弱,别无用处;唯有把责任往肩上扛,给身边人幸福,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