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讀三國:李肅、王允有功,為什麼也會被殺?

少讀三國:李肅、王允有功,為什麼也會被殺?

我們所說的秩序,實際上就是宇宙賴以生存的自然秩序。往昔大多以上天、老天、神明來表示,後來老子定名為常道,而把顯秩序稱為非常道。中華民族最喜歡明道、求道和行道,對於得道高人,更是衷心敬佩。

李肅在當時的表現,依顯秩序來看,當然有功。他勸降呂布,又折箭為盟,與王允同心殺董卓。但是從隱秩序來看,李肅勸人不忠不義,則是很大的罪惡。如果不是他以同鄉的身份,加上赤兔馬的誘惑,呂布很可能不會殺丁原。董卓害怕呂布,也可能自我節制,不致如些橫行霸道。所以李肅的罪行,可以說十分惡劣。

蔡邕本來罷官返回故里,李儒舉薦他時,並不願意再度任職。由於董卓威脅他,如果不服從命令,便要滅族。這才不得不受召入朝,拜為待中。從顯秩序看,伏在董卓屍體上大聲痛哭,固然不應該。但依隱秩序而言,有感於知遇之恩,理應如此,何況他自知罪大,請大家原諒。王允並不答應,把他處死。又認為李催、郭記、張濟、樊稠四人,大力幫助董卓,也必須受死。逼得他們和牛輔合力對抗呂布。因此王允罪大,必須受到報應。

少讀三國:李肅、王允有功,為什麼也會被殺?

呂布有勇無謀,與牛輔作戰時,令李肅先行抵擋。牛輔敗下陣去,卻趁李肅不備,前來劫寨。李肅敗走三十餘里,折軍大半。呂布大怒之下,把他斬首,並懸其頭顱于軍門。李催等人入城,向獻帝控告王允謀殺董卓,一定要逮到王允才能退去。獻帝不忍,王允卻自己從宣平門樓上跳下來,為李催、郭記所殺。

就以上這幾個人來看,董卓專橫殘暴,殺人無數,最後慘死於呂布的戟下。呂布勇猛而不講忠義,親手殺死前後兩位義父,終於被曹操縊死。李肅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勸告呂布投奔董卓,為虎作倀,結果為呂布所斬。王允殺董卓,是居於一片愛國的熱忱。但是殺蔡邕,就非常不合理。一定要把同情董卓的人,一網打盡,更是馬日磾所說的:“王允其無後乎!”蔡邕哭董卓,固然是不識時務,而且也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少讀三國:李肅、王允有功,為什麼也會被殺?

然而王允因此面縊死蔡邕,未免也不近人情。又說大赦天下,就是不放過李催、郭記、張濟和樊稠,同樣是逼迫這些人造反。而王允自己,也被這些人所殺,並且連累王允宗族老幼,盡行殺害。豈不是現世因果,一報還一報呢?

我們的意思,並不是殺人者死,一定要被殺。而是殺人的動機,至關重要。只能夠為除暴安良而動手,並且要合理合法,才是正當的行為。若是為私仇而殺人,為自己的利益而動武,那就是蓄意、惡意的殺人,一定會得到被殺的報應。

這並不是迷信,而是自作自受的宇宙規律,就好像駕駛汽車的人,必須遵守的行車規律一樣,無人能夠例外。我們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汽車,如果連其他車道的車輛不至於橫向衝過來的信心都沒有,請問如何開車?善有善報,而惡有惡報,若是單純地看成迷信,並沒有什麼價值。把它當做警戒,視同自然規律,促使自己多行善不作惡,那才是真正的用意。

少讀三國:李肅、王允有功,為什麼也會被殺?

宇宙間的功和過,是不能夠彼此互抵的。功必須賞,而過世一定要罰。所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值得我們體會。隱秩序在這方面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這些道理。

【三川文匯 發現美 遇見真】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