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二戰臺灣籍日本兵,大部分被派往南太平洋

1895年甲午戰爭後,臺灣被割給日本,與此同時島內的臺灣同胞開始了保衛臺灣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乙未戰爭。此後數十年間,抗爭從未停歇。1930年,臺灣原住民的霧社起義,更成為臺灣人在日據期間最後一次大規模激烈的武裝抗日行動。

揭秘二戰臺灣籍日本兵,大部分被派往南太平洋

然而這次行動中參與的各部族幾遭滅族,大批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以此為背景的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的就是這段血淚往事。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日本開始高壓管制,一心想把臺灣打造成榨取油水以支持其對外擴張的“搖錢樹”。

揭秘二戰臺灣籍日本兵,大部分被派往南太平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開始,深感武力統治不穩的日本殖民當局,試圖從精神層面給臺灣民眾洗腦,由此在島內颳起了一陣“皇民化”的妖風。

到1940年,更宣佈禁止慶祝農曆新年,臺灣民眾被迫說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與此同時,臺籍日本兵也逐步進入日軍各部隊服役。但出於防範和猜忌心理,日方更多地安排這些臺籍士兵充當翻譯和雜役,而不許其上戰場。

揭秘二戰臺灣籍日本兵,大部分被派往南太平洋

日軍中臺灣原住民所編列之各部 隊統稱為高砂義勇隊。在1942年,日本才第一次招考高砂族挺身報國隊,所以說1937年日本軍中有成建 制臺灣人的是錯誤的。

揭秘二戰臺灣籍日本兵,大部分被派往南太平洋

1942年3月第一批稱為「高砂族挺身報國隊」的五百人赴菲律賓,因5月7日參戰成功擊退巴丹半島美軍聲名大噪。於是指揮官本間君“賜給”了臺灣原住民士兵“高砂義勇隊”的稱呼。

揭秘二戰臺灣籍日本兵,大部分被派往南太平洋

第二批6月有1,000人、第三批11月414人、第四批於1943年6月200人、第五批7月500人、第六批6月800人、第七批800人等,皆被送往防堵澳軍、美軍的最前線新幾內亞島。

揭秘二戰臺灣籍日本兵,大部分被派往南太平洋

然而從第一回的100人以後,一直到第七或八回的幾乎所有「高砂義勇隊」全被送進新幾內亞島及其周圍作戰。所以日軍中並沒有成建 制的臺灣籍軍在大陸戰鬥,戰後這些人受到別人歧視很難找到工作身份很苦惱,於是很容易被臺獨利用,成為“臺獨”“媚日”的人。我是歷史的齒輪,喜歡的點點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