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國:三顧茅廬之所以能成功,不在於次數,而是在於這一點

看了無數遍三國,才領悟到人生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大家好我是寵兒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三國的意義。

若說到三國裡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就當屬三顧茅廬這件事兒了。不過對於這件事兒的結果,似乎大家都以為是劉備來訪的次數多了,才感動到了諸葛亮,其實不然,真正讓劉備獲得人才的並不是在於次數,而是在於他第三次來訪時,諸葛亮設下的一個考驗,具體是什麼,就讓和大家來分析一下。

再看三國:三顧茅廬之所以能成功,不在於次數,而是在於這一點

首先我們先從諸葛亮的幾個摯友開始說起,要說以他當時的才氣來講,能請得動他出山的人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的,所以自然要過得了他好友的這一關。由他們幾個來設下個障礙,考驗一下劉備,那麼首先的出題人是誰呢?徐庶自然是不算的,因為他當時就勸過孔明,讓他趕緊出山的,所以肯定會向著劉備的,自然不能讓他來出這個題,所以權利自然就落到了其他三位友人的手中了。

再看三國:三顧茅廬之所以能成功,不在於次數,而是在於這一點

那麼既然是自己朋友想出來的辦法,孔明自然不會不知道劉備前兩次的失敗,就連假裝自己不在家都是故意的,所以當劉備第一次上門的時候,面對的第一個拷問就是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想光復漢室的決心,結果大家自然是知道了,劉備通過了崔州平也就是孔明摯友的考驗。那麼第二次的時候劉備前往,又遇到了另外兩個友人石廣元和孟公威,說出了當時社會現狀混亂,還是在家種田閒雲野鶴的好,很顯然就是孔明想要說給他聽的了,不過劉備還能不減熱情的想要邀請孔明出山,顯然給大家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再看三國:三顧茅廬之所以能成功,不在於次數,而是在於這一點

也正是因為這一個好印象,所以第三次的時候諸葛亮才想著親自上陣,來會會這個幾位摯友都誇獎的人到底是何模樣。要知道這裡面的徐庶其實是相當於“媒人”的模樣的,而其他幾個好友就相當於“會親家”的親朋友好友。既然媒人也誇,家裡人也贊,自然是要會一會的。所以第三次的時候,諸葛亮才要要親自會面。那麼為什麼說第三次的時候才是最重要的一次試探呢,首先就說劉備要去拜訪的時候,只是有人告訴他人在家,沒人引薦,要他自己去敲門拜訪,這無疑是給他表示自己誠信的機會。

再看三國:三顧茅廬之所以能成功,不在於次數,而是在於這一點

其次呢就是當劉備進屋的時候,就有會客的童子告訴他主家還沒醒,正睡覺呢,而這個時候的劉備選擇了不去通報不去打擾,更是自己站在院子裡等,讓自己的兄弟到門外候著,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看得出,劉備非常的禮賢下士,更能彰顯誠信。那麼接下來就是當諸葛亮醒來的時候詢問自己的童子是否有人來訪,聽說是劉備來訪,並且一直在外候著的時候,沒有立馬起身相迎,而是換了一身衣服才出門迎接,這足以見得因為劉備給他尊重了,並且深得他意,所以要衣冠整潔的出門會客,再加上古人是很在意儀表的,更何況據史書記載,諸葛亮還是個大帥哥呢,注意儀態自然是必需品。


再看三國:三顧茅廬之所以能成功,不在於次數,而是在於這一點

​那麼隨著二人的見面,兩人一個不停的誇讚,一個不停的謙虛,互相的尚且吹捧之後,劉備說明志向,而孔明自然就順著臺階下來了。給了劉備一張地圖,這時候如果劉備拿起地圖就走,那就說明他的志向也止步於此,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諸葛是不會出山的。按理來說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應該一切都順理成章的,但是當劉備邀請他出山的時候還是被拒絕了,比較誇張的是劉備哭了,而且哭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這天下,為了這些百姓,這無疑是感動到諸葛亮了,所以,才選擇跟隨他出山。其實嚴格來說,與其說這場考驗是一場“面試”不如說是一場“相親”,畢竟如果不是“終身大事”,怎麼會這般嚴厲呢。

三國一部很經典的文史作品,不同的年齡去看,總是有不同的領悟。寵兒對於三國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每天堅持原創內容分享給大家,謝謝大家的關注,下期內容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