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的趙匡胤,為何要將雲南“踢出”中國

公元964年11月,北宋(960年-1127年)開國皇帝趙匡胤(宋太祖,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任命忠武軍節度使(河南省中部的最高負責人)王全斌掛帥出兵後蜀(933年-966年),當時“後蜀”良田肥沃、百姓殷富,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只有掌控蜀地的資源才能更安心地,也為了平定北方提供有力的支持。

大宋王朝的趙匡胤,為何要將雲南“踢出”中國

▲趙匡胤

當時後蜀是由孟昶(chǎng,919年-965年7月12日,後蜀末代皇帝)當家,由於孟昶對貪官汙吏處於放任態度,後蜀早已被這群害蟲掏空了。後蜀的軍事實力也極其薄弱,使得王全斌僅僅用了66天就拿下了蜀地,公元965年1月迫使孟昶舉國投降。

大宋王朝的趙匡胤,為何要將雲南“踢出”中國

▲孟昶(chǎng)

當北宋朝的軍隊進入後蜀都城(四川成都)時,軍隊的士氣那叫一個趾高氣揚。那為何王全斌不一鼓作氣繼續西進,趁機收腹雲南大理國,這個早已脫離中原控制的政權呢?

主要有一下幾點:首先是蜀地並不太平,後蜀王室在公元965年1月投降了,但是後蜀的其他藩王權貴還在負隅頑抗。尤其是王全斌進蜀以後,王全斌及其部下為了個人利益,大肆收刮蜀地財產。搞得蜀地百姓、權貴民不聊生,對北宋朝的印象大打折扣,民心盡失。到了公元965年下半年,蜀地各地將領全部揭竿而起,以“興國軍”的名義奪回了後蜀國失去的土地。而北宋王全斌不得不先處理“起義軍”了,壓根就沒有時間精力去籌劃西進的問題。

其次,根據當時雲南的開發程度,與整個中原地區相比,那就極其落後的存在,而且出兵佔領它的性價比也不高。剛把後蜀國拿下的北宋軍,每年還需要中原政權的大規模輸血,綜合來看北宋朝就算有這個心,也沒這個實力去做了。

雖說北宋當時宣稱已經繼承唐朝的大統,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首先,北宋北部地區的草原民族契丹異軍突起,再者,長江以南地區的南唐、南漢、吳越等勢力在旁邊虎視眈眈。北宋王朝基本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要想破局,最好的辦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將僅有的力量用在刀刃上,而為了還處於南蠻狀態的雲南去消耗現有的兵力財力,這顯示是不理智的,也絕非智者所為。

因此,在滅了後蜀國以後,趙匡胤(宋太祖)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先把雲南大理國安撫好,也為了杜絕大理國在背後捅刀子,同意依照唐朝末年(705年-907年)的舊例,以北宋與大理之間的大渡河為界。

依照宋太祖趙匡胤的才智肯定不會徹底放棄雲南的,當前也是先安撫好防止大理國在背後搞小動作。等到北宋將北方勢力平定以後,再回來處理它。想法雖好但事實往往不遂人意。從後史往回看,宋朝終其數百年國運也沒能擺平這問題。

大宋王朝的趙匡胤,為何要將雲南“踢出”中國

▲北方遊牧民族

北方的異軍突起,先是契丹人、再到女真人,再後來是西夏人、蒙古人。整個大宋王朝在對付以上勢力就以筋疲力盡,更別說回去收拾雲南大理國了,只要它不在背後捅大宋的刀子,就算是仁至義盡了。

最後,還有一個核心點能夠說明宋朝不急於滅了雲南大理國。因為當時雲南大理國的非常識時務,當時整個大理國“以佛立國”用“儒釋”治國,國家對外宣稱的態度是沒有“攻擊性”的,以和為貴的防禦姿態。從大理國的態度上看,短時間不會危及到大宋的王朝的利益。從這點上無疑也是對大宋王朝北伐戰線期間來說,無形中是一大助力,從這點上看,宋朝也沒理由去攻擊雲南大理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