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勞模精神·從頭做起,初心不移

——記陝西省勞動模範鄭永嵐

·弘揚勞模精神·從頭做起,初心不移

三伏天,剛下過一點雨兒,位於關中道中心的咸陽市區熱得像蒸籠一般。鄭永嵐汗水連連,剛給80多歲腦梗病人田全玉大爺義務理完髮,又忙不迭地幫他拖地、洗衣服,老人感動地說:“永嵐真是好人,你比我親閨女還要親。”鄭永嵐一笑了之,又背起理髮包,急急忙忙趕赴下一家繼續義務理髮。鄭永嵐麻利地給癱瘓病人買大爺理完髮,又要幫著收拾衛生。買大爺的老伴劉萬莉一把奪過拖把:“妹子,你真好,太感謝你了,我永遠記著你的好。可是你也71歲的人了,再不敢這樣沒黑沒明地幹了。”鄭永嵐擦把汗、順口一句:“忙了一輩子,腳手閒不下來麼。”

鄭永嵐扛過鋤頭、拉過架子車,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塑造了一顆樂於助人,奉獻社會的初心。50多年來,她對待每一位顧客都是一絲不苟。一把椅子、一把梳子、一把剪刀、一塊苫布,工作看似簡單,站著理髮,笑著待人。豈知,一站便是50年,從未停歇真不易啊! “一張一合的剪刃之間,能修剪出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鄭永嵐說,“要使顧客真正滿意,光憑主動熱情不夠,要有一手過硬的頂上功夫。”她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早出晚歸,用手中的刀和剪,練就了理髮的頂上功夫,架起了為人民服務的橋樑,把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鄭永嵐先後被評為“咸陽地區商務系統先進個人”“咸陽市三八巾幗英雄”“咸陽市文明市民”“咸陽市第四屆道德模範”“陝西省商業服務明星”“陝西省學雷鋒標兵”“陝西省勞動模範”。1993年當選為陝西省第八屆人大代表。

1971年鄭永嵐在咸陽實驗理髮店參加工作。從那時起,她就吃苦耐勞、刻苦鑽研,練就了過硬的理髮技藝,沒有多久就被陝西省商業廳評選為“特技理髮師”。從此,懷著一顆初心,憑著一技之長,一把推子、一把剪刀,恪盡職守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利用業餘時間走出店門,為五保戶、殘疾人、軍烈屬、老紅軍、醫院傷病員義務理髮。

50年來,鄭永嵐對老弱病殘人員的義務理髮從未間斷。早在1974年,她就每月上門為蔡水珍、自興復兩位孤寡老人義務理髮。兩位老人皆雙目失明,是無依無靠的五保戶。每次為他們理完髮後,還幫他們打掃房子、洗衣服。老人的衣服上生了蝨子,她就拿到理髮店燙、煮、洗。當她把潔淨的衣服送到老人家裡時,老人感動得閃著淚花。白興復老人患病時,她還用自己微薄的工資為其買藥、買糕點和營養品,一晃,服務了十五年。兩位老人生命垂危、彌留之際,她還為他們理了最後一次發。

1984年起,鄭永嵐為西門口紅軍家屬院的萬大爺、範大爺、倪大爺、李大爺相繼服務十餘年,直到老紅軍們相繼離世。1992年她又為果子市小學旁邊的一位殘疾老人李大爺理髮六年,後來這位老人搬家到西門口,她又趕到西門口的新家地址去為他義務理髮。從1994年到2004年,又為老紅軍倪大爺的孫子倪寧義務理髮十年之久。這位高位癱瘓的殘疾兒坐不起來,上不了學,加上父母離異,只有同姥姥相依為命。但孩子很聰明,她不但為其理髮,還勉勵在家自學,並給他買一些圖書,讓姥姥教他。鄭永嵐給他講張海迪等英雄人物事蹟,讓他要學一技之長,學會生存的本領。

·弘揚勞模精神·從頭做起,初心不移

鄭永嵐為雙腿不便的王大爺登門理髮

在鄭永嵐帶領下,實驗理髮店成立了職工“學雷鋒小組”。她利用業餘休息日,引領職工走街串巷,挨家逐戶上門走訪登記五保戶和殘疾人,把這些老弱病殘人員分片由14名職工包乾,她自己包了3戶和店內職工一起為社會上弱勢群體義務理髮,向社會奉獻愛心。身為組長,她幾十年如一日,率領本店職工騎自行車上廠礦、下農村、到部隊義務理髮達3萬多次。

2004年,鄭永嵐返聘回到實驗理髮店工作,她繼續堅持義務理髮,真心實意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不僅贏得了受助者的歡心,且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好評。2005年起,咸陽市中心醫院的張淑群大夫因雙腿換過關節後殘疾,她就堅持每月定期登門為其義務理髮至今,她除了理髮,還幫其買菜、買東西、幹家務,張大夫動情地說:“永嵐,你真是我的好妹子,我把你的所作所為都寫到日記裡了。”是啊,寫進日記的是鄭永嵐做好事的頂上功夫,銘記在群眾心裡的是鄭永嵐的一顆初心!

如今,71歲的鄭永嵐已退休多年,學雷鋒小組成員均已步入老年。然而,時光雖然消退了她的青春,但卻沒能消退她的服務熱情。鄭永嵐每天仍在義務理髮,她說,我們這一代人,當年是熱血青年,如今雖然退休,但為民服務的初心永遠不會退休,我要繼續發揮餘熱,用手中的刀和剪,為周圍的老弱病殘理好發、服好務,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再說我替大家服務,既能多動多跑,又能鍛練身體,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哩!

我們常說理髮行業“雖為毫末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這句話用在鄭永嵐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她50年從頭做起、初心不移,追求頂上功夫,服務弱勢群體,讓自己的平凡人生始終閃耀著絢麗的光彩。三伏天,大中午,超過攝氏39°的人民路上,我看到古稀之年的鄭永嵐,揹著理髮包擦著汗、急匆匆走在人行道上。

  • 來源:咸陽市總工會宣教部
  • 圖/文:秦力
  • 編輯:李佩
  • 責編:少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