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和李菁

德雲社的前身確實是北京相聲大會,但是德雲社不等於北京相聲大會。

德雲社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出現德雲社?

2003年的時候北京相聲大會已經開始有點名氣了,為什麼要更名成德雲社?因為早年的北京相聲大會是“穴頭邀角制”,所謂的邀角就是郭德綱出面去租個場子,然後攢一幫演員組織一場演出。當時的市場環境並不好,所以很多時候郭德綱不賠就當賺了。但是2003年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成立了,俱樂部有曲協背景財政支撐,相聲大會再想跟以前那樣去“邀角”做不到了,郭德綱完全沒有競爭力,於是張文順就提出來與其花錢邀角不如自己培養角,給定了八字排科“雲鶴九霄龍騰四海”,取德雲兩字成立了德雲社,德是郭德綱的德,雲是雲鶴九霄的雲。

所以德雲社正式的成立時間是2003年。當時的“德雲社”根本不值錢,甚至還不如原先的“北京相聲大會”更有票房號召力,我們看早期的視頻還能看到有時報幕報北京相聲大會,因為沒有人意識德雲社這三個字會在幾年之後會產生價值。


郭德綱和李菁


第二、德雲社的價值是怎麼產生的?

既然定下了“花錢邀角不如自己培養”的班社思路,於是郭德綱就開始了德雲社的第一批造星計劃,綱絲們熟悉的“這有點意思……”、“太刺激啦……”、相聲小王子、大個藝術家……都是這麼來的,郭德綱的想法是“你沒本事紅,那我讓你在我的相聲裡紅。”

所以從這點來說德雲社的品牌價值就是郭德綱打造出來的。

第三、話題所問的“郭德綱和李菁緣何分道揚鑣?”

2004年于謙的加盟改變了郭德綱的命運,在於謙石富寬的牽線下拜師侯耀文,給郭德綱帶來最大的改變就是他不再把“如何活下去”當成人生目標,他開始把德雲社當成事業來經營。2005年鳳凰衛視的新春相聲專集讓郭德綱和德雲社徹底走紅,2006年德雲社正式成立文化公司,把相聲商演作為班社的主要發展方向。

這個時候後臺還沒有產生矛盾,因為後臺根本沒人,只要接了商演大家都有份。時間慢慢推移後臺人也越來越多,商演也不再是見者有份,這個時候後臺的矛盾跟李菁還沒關係,因為他是肯定有份商演的,商演沒份的徐德亮跳了出來,這就是2008年的徐王退社事件。

時間到了2009年,郭德綱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鶴字科面向社會招生。此時的郭德綱已經看到相聲商業市場的廣大,他決心把這個市場做大做強,同一時間還牽頭搞了個民間相聲聯盟:德雲聯盟。站在做事業的角度,郭德綱的想法沒錯,做事業就是要做大做強,人才引進就好比企業融資,只不過郭德綱融的是人才;但是站在李菁這些所謂元老的角度,郭德綱做錯了,人才引進就是在稀釋元老的話語權,所以李菁說出“後臺沒有人情味”就很正常,事實上後臺人確實都在捧著郭德綱,因為交好郭德綱意味著更多商演機會,意味著更多收入。

2010年孫越帶領著藝馨全員加入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已經不是能否參與商演、影響個人收入的問題,而是影響整體話語權的問題。之前招生的鶴字科沒有話語權,包括相聲聯盟也不影響元老在後臺的地位,但是藝馨整體加入徹底改變了後臺格局,原先的元老變的可有可無。

德雲社內部矛盾已經激化,外界也因為德雲社搞相聲聯盟涉嫌民間串聯風聲鶴唳,這時已經有人在鼓吹郭德綱想辦地下曲協居心不良,所有矛盾都在等待一個時機觸發,於是八月記者事件就發生了,何李聯合發退社聲明就是砍向德雲社的第一刀,也是總攻德雲社的第一槍。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何李包括曹劉等人已經發覺德雲社做的越大,意味自己失去的東西越多,最好的結果就是拆了德雲社,恢復2006年左右的那種後臺十幾人的局面。


郭德綱和李菁


……………………

我曾經在以前的回答裡說過,德雲社就不可能出現合夥制。為什麼不可能,聽我解釋:

德雲社的早期是嚴重虧損,說難聽點沒有郭德綱那些年的不務正業,德雲社根本活不到今天。

我們假設一個場景:今天德雲社演完了,郭德綱一攏帳虧200塊錢。

怎麼辦?郭德綱填唄,誰讓你是班主呢。

如果是合夥制,怎麼辦?郭德綱拿著帳單找到張先生或李先生,“今天虧200塊,咱倆算合夥人,您掏100塊。”可能嗎?人家陪你演了一場累的跟狗似的,完事還要搭100塊錢。

你要知道一旦承認自己是合夥人的身份,那以後每場都是合夥人,還有人願意合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