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多少“年少一腔熱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

嘮一點有意思的嗑兒


李天下——三箭之約

公元908年,晉王李克用半倚於病榻,手中握著三支利箭,雙目盯著兒子李存勖英俊的臉龐良久,李克用長嘆一聲。此生太短,終歸要把千斤重擔壓在兒子身上,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李克用虛弱的聲音在靜室想起:“存勖我兒,父親怕是熬不過這幾天了,你自幼英武,11歲就隨我征戰四方,當繼我王位,復興大唐。為父一生縱橫天下,卻仍有三件恨事,我是來不及雪恨啦,只能由你來做!”

他把第一支箭交到兒子手裡:“為父一恨梁賊朱溫篡我大唐,此為國仇!我兒當滅此賊獠告慰老夫!能做到嗎?”

李存勖握緊利箭:“能!”

他又把第二支箭交到兒子手裡:“為父二恨燕逆劉仁恭,他的王位是我保舉的,但此獠居然背盟投靠朱溫,我兒當親手把他獻祭在為父靈前!能做到嗎?”

李存勖毫不猶豫:“能!”

他把第三支箭放在兒子手裡:“為父三恨契丹耶律阿保機,他曾與我約為兄弟,共伐國賊,最終隔岸觀火與梁賊結盟。此無信無義之輩必須付出代價,我兒能做到嗎?”

李存勖依然堅定:“能!”

李克用仰天長笑:“我李翼聖有此虎子,夫復何言!?”,公元908年2月24日,晉王李克用薨,年五十一歲。

李天下——鞭撻天下

公元910年11月,李存勖歸在父親的家廟牌位前:“父親!您臨終留給兒子的三支箭,兒子一刻都不敢忘。今天兒子終於平定內事,我來請這三支箭隨身,請父親在天之靈好好看著兒子如何撻伐天下!”

公元911年正月:李存勖與梁軍激戰於鄗邑之南,大破梁軍,俘梁軍將校285人,斬首2萬級。此戰,梁軍伏屍數十里,龍驤、神威、神捷等精銳禁軍全軍覆沒。

公元911年12月:李存勖兵出飛狐口,討伐囚父自立的燕王劉守光。

公元912年4月:後梁朱溫親率大軍救援劉守光,被李存勖在蓚縣殺的大敗,朱溫羞憤之下發病撤軍,不久被兒子所殺。

公元913年11月:李存勖親征幽州,一戰克城,生擒劉仁恭、劉守光父子。

公元914年3月:李存勖在父親靈前處死劉氏父子,完成了第一個任務。繼而開始向南攻擊後梁。

公元915年7月:李存勖連克魏州、德州、澶州,進兵莘縣。

公元917年8月:李存勖大破梁將劉鄩主力,隨後連收河北十二城,黃河以北的後梁勢力基本不復存在。

公元917年11月:契丹終於按耐不住,揮師南下,大軍氈車毳幕,羊馬瀰漫,號稱50萬之眾。最終在幽州被李存勖以1萬精騎殺的大敗,李亞子之名威震華夏。

公元922年:耶律阿保機捲土重來,空國南下而來,誓要一雪前恥。然而李存勖僅帶5000精騎就把契丹再次殺敗,一路追擊之下,契丹大軍死者相屬於道。第二個任務完成。

公元923年1月:李存勖攻陷汴州,徹底滅亡後梁,第三個任務完成。

十二年的時間中,李存勖南征北戰幾乎未嘗一敗,天下英雄盡俯首。後世說殘唐不該有五代,想來不是過譽之詞。

李天下——天下優伶

完成三箭之約的李存勖也只不過38歲,如果他還有一份野心,也許唐末亂世能夠早早終結。可惜這個不世名將心懷的並非天下,或者說他的天下不在江山,十二年的縱橫馳騁也許真的只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囑託。

現在,任務完成了,絕世名將沒有變成絕世明君,世上少了鞭撻天下的李存勖,多了一個花名“李天下”的優伶。沉迷享樂中的名將終歸在一場兵變中結束了自己蹩腳帝王的生涯,徒留一聲嘆息於史書之上。

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復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PS:關於三箭之約史書上是有爭議的,大部分史家的觀點是後人杜撰而來。


歷史吐槽機


此時一出狗血就是當初一腔熱血!

多少一腔熱血化作一出狗血?


銀湖豪宅部劉強


“竊國巨賊”董卓,絕對是歷史上少有的前後半生對比鮮明的人物,前半生相當輝煌,後半生身敗名裂。不要以為我在胡說,也不是所謂的洗白,拋開小說的定位,給你一個真實的董卓。

第一,董卓出身

《後漢書》中明確記載了董卓的出身: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六郡良家子”不簡單,“羽林郎” 更不簡單。

先說前者,史書中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六郡即為“隴西 、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這是漢朝中央軍的徵兵重地,聽好了是中央軍,李廣,蘇建(蘇武之父),趙充國,公孫賀,皇甫嵩等一大批漢將都來於此地,董卓也不例外。

其次,“羽林郎”,不要小看這個官職,史書記載:羽林郎掌宮中宿衛、侍從。常選 漢陽 、 隴西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六郡良家補。武帝以便馬從獵,還宿殿陛巖下室中,故號巖郎。因此,羽林郎不是簡單的官職,屬於皇帝親軍的軍官,說是皇帝身邊的“帶刀侍衛”也不過分。另外,羽林郎屬於郎官系統,是漢朝正式的選官系統,史書有記載:秦漢郎官 “入奉宿衛,出牧百里”。

第二,皇帝近臣

綜合上述信息,董卓可以說曾是皇帝親信,起碼也是皇帝近臣。縱觀董卓的仕途,可是說頗受漢靈帝的照顧,比如,董卓相繼做過,廣武縣令、河東郡守以及幷州刺史,更重要的還有幷州州牧,別小看這個州牧,這是皇帝欽封,含金量相當高。漢靈帝活著的時候,只封過四位州牧,劉虞,劉焉,黃琬,董卓,可謂封疆大吏,真正的一方諸侯,皇帝信任可見一斑。而董卓投桃報李,對靈帝評價也是很高: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

第三,身經百戰

在董卓帶兵入京之前,說他是大漢名將,不算過分。在166年左右,一直到189年,20多年的戎馬生涯,多次平定邊關叛亂,不論是大規模的羌亂,還是鮮卑入侵等戰爭,董卓基本都有參與,並曾因戰功被奉為斄鄉侯,封邑一千戶。

可以說董卓若不犯錯,是當時大漢前途無量的人物,歷史留名也是必然的。

可惜結果都知道了,“一入京城深似海,從此惡名萬世傳”,權力膨脹,廢帝殺後,欺凌後宮,跟部下搶女人等等,簡直無惡不作,可以說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典型人物。


書僮聊歷史


1、昏君宋高宗趙構;

說到岳飛被殺這一千古奇冤,奸相秦檜註定得釘在歷史上得恥辱柱上。然而,冤殺岳飛的抹黑始作俑者,實際上是昏君趙構。所以,昏君趙構應該說也是逃脫不了責任的。

然事實上,昏庸懦弱的趙構,年少之時卻曾是一位滿腔熱血的有志皇子。比如趙構,少年聰慧,博聞強記。當初金軍第一次包圍開封府,趙構更是不畏生死,自告奮勇前往金營。而且,面對金軍元帥斡離不的扣留和威脅,趙構臨危不懼,展現除了英武不凡的氣度。

然而,自從當上皇帝后,趙構就變得懦弱無能,還被金軍嚇成了不舉。此後,為了守住自己的半壁江山,趙構把國仇家恨都拋擲腦後。為了和金國議和,趙構不惜冤殺岳飛,不惜向金國稱臣,甚至繳納鉅額的歲幣。

2、明末漢奸洪承疇與吳三桂;

洪承疇這位明末歷史人物,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早年的洪承疇曾是一位忠於大明的能臣,在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戰爭中、在抗擊關外滿清八旗的戰爭中,都立下了許多功勞。

然而,洪承疇後來卻經歷了從大明英烈到漢奸敗類的角色轉換。公元1642年,洪承疇在松錦之戰中兵敗被俘。一開始,他還保留名族氣節,絕食不降。但洪承疇最終還是架不住皇太極和孝莊的溫情攻勢,選擇變節降清。此後,洪承疇積極為滿清獻計獻策,幫助滿清入主中原,統一天下。

諷刺的是,晚年位極人臣的洪承疇衣錦還鄉,回福建家鄉探望老母親。結果洪母卻痛恨洪承疇背叛國家的漢奸行徑,於是怒築“六離門”,以示“六親不認、眾叛親離”之意,閉門不納。並且當眾痛斥洪承疇叛國投敵、背叛民族的種種罪行。這個典故,後來便被改編成京劇的經典劇目——《洪母罵疇》。

與洪承疇的人生軌跡相似的,還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吳三桂出身將門,在明末清初之際,是影響中國歷史的關鍵人物。而早年的吳三桂也可謂是將門虎子,作戰勇猛,是大明不可多得的將才。吳三桂被委以重任,常年為大明戍守遼東,立下了諸多戰功。

然而,明朝滅亡後,吳三桂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居然選擇投降滿清,打開山海關放清兵入關,才讓滿清得以入主中原,統治中國。助滿清一統天下後,吳三桂又在康熙年間再度反叛,引發三藩之亂。所以,吳三桂的後半生可以說都是反覆無常的”狗血“人物。

3、近代最典型的,就是第一大漢奸汪精衛;

早年的汪精衛不僅相貌堂堂,而且還是一名副其實的革命志士,1910年1月,他與黃復生等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結果失敗被捕,被判處終生監禁。在獄中的汪精衛還是決心以死報國,於是寫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句豪言壯語!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位當初視死如歸的革命志士,最後居然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變節降日,最終被永遠的釘在了中華民主歷史的恥辱柱之上!所以,汪精衛的晚年,真是狗血一地......



這些歷史要讀


著名的賣國賊“汪精衛”應該是此中代表了吧。

這位從學生課本中就開始出現的人物,讓我們認識了人可以無恥的下線,但曾幾何時,汪精衛也是一個“一腔熱血”的愛國青年。

  1. “鮮衣怒馬”的行刺少年。汪精衛出生於廣東三水,祖籍浙江山陰。少年便有才名,得中“秀才”。後在日本出國留學期間投身革命,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

    1910年,從日本返回北京,開了一家照相館,為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提供住所,可以失敗被捕。獄中曾決心以死報國,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此時的汪精衛27歲而已。在當時的革命環境中,汪的聲望大大提高,其妻子陳璧君與汪精衛之前並不認識,就是因為汪精衛行刺的行為決定一生追隨他。

  2. 與蔣介石爭權中迷失自我,成為大漢奸。

    從1926年,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開始了和蔣介石長達十年的政權鬥爭,在此過程中,他的心態逐漸轉變。1937年,終於在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後徹底墮落;

    1938年,汪精衛成立的偽國民政府向日本求和,成了投降者。汪精衛降日投敵,建立傀儡政權之後,大力宣揚和推行源自日本的“東亞聯盟”理論。

從少年時的“一腔熱血”到暮年時的“一地狗血”,汪精衛經歷了從救國的革命者到賣國的漢奸的轉變。他的一生是恥辱的一生,更應該值得我們唾棄和驚醒。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自我!


xiaoZ彈史


袁世凱,一個本可以走上神壇,卻因為一念之差,變成國賊的人。

早年的袁世凱憑藉一己之力平定朝鮮叛亂,被稱之為現代“班定遠”,那一年袁世凱24歲,一腔熱血報效祖國。

就是因為袁世凱在朝鮮大放異彩,受到當時的重臣李鴻章的青睞,而袁世凱也在中國大戰拳腳,最終爬到直隸總督,民國大總統的位置。

第一、袁世凱是中國近代軍隊的締造者。

1894年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清王朝終於下定決心,改革新政。而軍隊改制是重中之重。袁世凱被派遣到天津小站訓練定武軍。袁世凱花大價錢聘用德國教官,仿照西方列強近代陸軍的要求編制陸軍、訓練軍隊;自己親自監督軍隊,制定規章制度,招攬留學人才,即為後來的北洋軍閥的前身。這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始。


第二、袁世凱是中國第一個實行憲政的人。

袁世凱還曾經在天津引入西方議會制度,實行憲政主義。後來他在全國倡導學習英國君主立憲制,認為“官可以不做,憲法不能不立”。

第三、袁世凱創建了中國近代的警察體系。

1902年,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的時候,在直隸總督的衙門所在地保定設立了中國最早的警察機構—巡警總局和巡警分局,並制訂了中國最早的警察制度—《警務章程》。

袁世凱是中國第一個在中國成立警察部隊並設立了最早的警察治安管理模式,使中國正規軍和警察機構分離,使得中國正規軍素質大大提高,戰鬥力大大提高,也標誌著中國向近現代國家邁出了一大步。



第四、袁世凱對中國的教育也特別重視。

1903年,袁世凱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湖南巡撫端方上奏清王朝朝廷,要求清王朝進行教育制度改革,中國的近現代教育體系正式開始建立。

袁世凱創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學堂——山東大學。他先後在河北等地建立了31所學校,其中包括兩所高等學堂。除此之外,還建立40多所各級師範學校。

第五、大力鼓勵修鐵路。

袁世凱籌資修建了第一條Mide In China的鐵路——京張鐵路,這是真正的第一條中國人自己建造的鐵路,這條鐵路的總工程師就是詹天佑。

後來袁世凱上奏清王朝任命詹天佑出任漢粵川鐵路總辦。新易鐵路、中國和比利時合資建成的蘆漢鐵路都有袁世凱的功勞在內。

第六、袁世凱大力推動近現代工業企業的創建。

袁世凱學習西方經濟制度,放開了很多限制企業的創辦和發展的條條框框,袁世凱當民國大總統的前三年(1912年~1914年)內,全國新開辦了約4000家工廠,麵粉廠、火柴廠、捲菸廠、造紙廠以及採煤、冶煉企業等都得到極大的發展,而且民族資本得到很大的支持。

袁世凱還自己投資開設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啟新洋灰公司在當時的中國是規模最大)。

袁世凱對中國工業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袁世凱被人罵為國賊的主要原因是三點:

第一、1898年袁世凱向慈禧太后告密,導致戊戌變法失敗。

第二、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

第三、與日本帝國主義簽署《二十一條》。

第一條現在基本可以證實是康有為汙衊袁世凱,戊戌變法的幾位主要人員無資歷、無背景、年紀輕、內無宮中支持、外無督撫響應、手無軍權支撐,有沒有袁世凱告密都是失敗的結果。

第三條也證實實屬無奈,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誰處在袁世凱的位置都只能籤這份協議。

不過要說的是,袁世凱籤的不是《二十一條》,而是中方談判代表苦撐4個月,艱苦談判數十輪得到了《民國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締結之中日條約及換文》(簡稱《民四條約》)是中方的談判代表苦苦支撐4個月迫使日本在二十一條上做出幾次讓步,並將干涉內政的內容全部刪除後得到的條約。

這也是日本能做的最大讓步,雖然《民四條約》也是出賣國家主權的不平等條約,但是真的實屬無奈。

真正令袁世凱身敗名裂的是第二條——稱帝,開歷史的倒車。

袁世凱稱帝81天,直接從“共和國締造者”變成“賣國賊”,名聲直接臭大街了。

把老袁氣的一命嗚呼了。

袁世凱的功績其實可圈可點,就是做錯了一件事,變成竊國大盜,這也只能說明人民對他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怪不了誰。

袁世凱在人民心中也從“熱血男兒”到“鐵血將軍”到“狗血皇帝”的急轉彎式的轉變。


晚年臥病在床的袁世凱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歷史上有哪些少時熱血,老時狗血的人物?造化弄人,歷史老兒總是愛跟人們開玩笑。年輕時能幹有為,奮發圖強,乾的一番事業,但老來卻一著不慎,弄的來基業敗壞,落得個慘淡收場。這樣的人物歷史上不少。南朝梁武帝蕭衍,年輕時奮發有為,開創一代新朝,壽命85歲,也算是有為之君。蕭衍篤信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南朝佛教的興盛跟蕭衍有很大關係。就是這麼一位佛性皇帝,在垂暮之年,誤信北朝降將候景,結果內後者圍困於石頭城,最終被餓死。讓人大跌眼鏡!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拔亂黨,鎮奸邪,開疆土,興國力,開啟開元盛世,毫無疑問是一個有大作為的君主。但是到了晚年,奢靡頹廢,荒疏政事,被自己的乾兒子發動叛亂,在盛世的迷夢中被一盆冷水澆醒,最終不得不放棄皇位鬱鬱而終,所謂少時熱血,老時狗血是也。

如果說上述兩者算命運毀在自己手上典型,那麼下面這位就是人生大戲發生狗血性逆轉的極品。這就是趙武靈王——趙雍。趙國是一個邊塞之國,四周強敵環視,標準的四戰之地。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趙雍銳意改革搞起“胡服騎射”,軍事上向胡人學習,政治上向秦國學習,短短几十年就把趙國發展成為東方六國中的佼佼者,國力直逼秦國。可以這麼說,戰國七雄為了競爭,都在搞革新變法,只有秦國和趙國的變革最為成功。趙國在軍事領域的成就甚至超過秦國。可就是這麼一位卓越的革新者趙雍,在晚年卻把自己生生地給玩殘了。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發展蒸蒸日上,趙雍卻在儲君的問題上犯了歷代君王最容易犯的錯誤,廢長立幼。趙雍的長子是趙章,一直以來都是當成儲君來培養。但在趙雍晚年,其愛妾吳娃去世時,為了滿足她的遺願,趙雍決定廢掉趙章,而改立他和吳娃之子趙何為儲君。趙何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所以這個決定也不能算很離譜。但是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廢長立幼之後,趙雍覺得自己既要領兵對外攻閥,又要管理國政,太過辛苦,於是又異想天開決定把國君職位提前交給趙何,自己退位稱“主父”專心管理對外軍事。於是趙國事實上變成了兩位君主共同管理的模式。如果就這樣也就罷了,在作死的道路上,趙雍義無反顧地堅定。不久後,趙雍對廢太子趙章心生憐憫,覺得這個孩子孝心好,能力也不錯,當初廢他對他不太公平。於是,趙雍又大膽地提出把趙國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北方劃給趙章,南方還是歸趙何管理。自己親手打下的江山,又想親手把它分割,趙雍雖然英武,但卻犯下裂土封疆這種治國的大忌!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趙國被趙雍這麼幾次連續折騰,內部矛盾已發不可收。沒有意外,趙章和趙何兵刃相見,手足相殘,最後趙何勝出。趙武靈王在兵亂中被圍困在沙丘行宮達三月之久,沒有任何補給,最終餓死!

就這樣,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自己玩死,一世英名掃地。真可謂少年熱血,暮年狗血的極品!





週週說古今


看到這個題目,一下子就想到了祖逖,對,就是那個拉著小夥伴劉琨“聞雞起舞”的祖逖。

從小便為報國建功立業而努力的祖逖,雖然晚期不算是一出狗血,但也的確被當時混亂的局面,耽誤了施展才能。偏安一隅的東晉朝廷下的祖逖,才算是“年少一腔熱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生。

人物經歷:

祖逖,西晉末年攜親朋南下江淮避難,公元313年北伐,時任豫州刺史、奮威將軍。北伐前期受到北方軍民擁戴,一度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地,連石勒都不敢輕易招惹祖逖。但由於東晉一心只想著偏居東南建立新朝廷,對祖逖心存警惕,導致祖逖最後鬱鬱而終。祖逖死後,北伐收復的大片領土也再次丟失。


而是什麼造成祖逖慷慨激揚卻最後慘淡收場的局面呢?

1、統治層與士族無心恢復中原

晉元帝司馬睿本來無緣皇位,卻在八王之亂的局面下,機緣巧合下成了最後的既得利益者。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睿心中絕對不願意再去費心費力的奪回北方中原,如祖逖這般想要北伐的人絕對不在少數,但司馬睿正忙著與江東大族談心,穩固自己的皇權帝位,早就沒有心思去北伐。

而永嘉之亂之後,南遷的各大士族,正花盡心思的去與南方的大族爭鋒,穩固自己在新朝的地位,當然也沒心思去進行北伐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2、東晉時期士族爭權奪利

與後來更加出名的桓溫不一樣,祖逖最後沒有像桓溫一樣反抗。同樣北伐戰功赫赫,但都因為背後東晉朝廷的不出力搗亂,導致北伐不能持續。桓溫並沒有像祖逖這位北伐的前輩一樣鬱鬱寡歡而亡,而是憤怒的想要討要個說法。

桓溫的評價有褒有貶,但卻比祖逖這位冒著“全東晉”逆鱗,自己率兵北伐的實誠人,死得其所得多,雖然最後因為謀反之名也沒能獲得加其九錫的榮耀。桓溫和祖逖的下場,都能算是狗血的結局了。

結語:

桓溫勢大,招致朝廷內部的王謝顧忌,所以才有了最後的結局。而祖逖,也一樣面臨類似的局面,在當時剛剛南下建立新朝東晉的形勢之下,卻想著北伐恢復正統。可以說是空有報國之心,卻沒能揣度清楚統治者的心思,最後不得不面對無能為力的“狗血”結局。


亭安讀書


“年少一腔熱血,晚期一出狗血”不正是千古罪人秦檜的真實寫照嗎?

秦檜,宋朝奸相,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岳飛而臭名揚世。就這樣一個類似漢奸一樣的奸臣,你可曾想到他曾經是一名誓死保衛大宋江山,反對議和的主戰派?



人,不可能天生是奸臣。金國崛起後,不斷騷擾宋朝邊境,秦檜曾不止一次請求皇帝派兵靖康元年,金兵包圍汴梁,要求割讓中山,太原,河間三府給金國,然後就退兵。當時身為職方員外郎的秦檜強烈反對割讓三府,反對議和。並寫出四項條陳:

  1. 金人貪鄙,燕山一道則可,餘則不作爾。
  2. 金人奸詐,城中武備不可鬆懈。
  3. 召百官入內,斟酌盟書言語。
  4. 金使置城外驛館,不得入內。
欽宗覺得秦檜是個人才,於是想讓他去談判。結果眾大臣還是認為敵人在城下,議和重於開戰,秦檜則表示堅決不做賣國賊,他說“是行專為割地,與臣初議矛盾,失臣本心。”如果皇帝繼續讓他去議和的話,我表示要堅決辭職,引起愛國大臣們一致讚譽。當然,仗是沒法打的,就在這一年兩位皇帝加上眾大臣,包括熱血青年秦檜,被金兵一股腦全抓了。

然而就這麼一個熱血青年,被金兵虜走以後,性情大變。在金國先是替宋徽宗起草了《乞和書》,從北地逃回臨安之後讒言欺主,打壓主戰派,操縱權柄,結黨營私,無惡不作。從主戰派變成了妥妥的漢奸求和派,並利用權利與高宗皇帝以“莫須有”罪名害死民族英雄岳飛,促成了屈辱的“紹興議和”,使岳飛多年抗金大業毀於一旦,害死岳飛的同時也把他自己牢牢的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奸臣。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本來秦檜也是有機會“埋忠骨”的,只可惜,為了一己私利放棄初心,終跪於嶽王爺面前懺悔千年萬年。真是“青年一腔熱血,晚期一出狗血”啊!


望風瑟瑟


歷史上“年少一腔熱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有很多,我們就說說“中共一大”的代表中的三位人物吧,這三個人就是題主說的“年少一腔熱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物。

張國燾,早年參與“五四運動”,並參與建立早期的共產黨組織,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後續又出席過中共四至六大會議。1924年5月張國燾被北洋軍閥被捕,投降自首後出獄,這一汙點隱瞞了組織。後留學蘇聯三年,回國後支持王明路線,並被派到鄂豫皖蘇區主持工作,軍事路線的失敗讓張國燾帶領紅軍撤退到川陝甘地區。

1935年中央紅軍和紅四軍在川西會師,張國燾自持勢力強過中央紅軍,開始爭權奪利,想要掌控整個紅軍隊伍,遭到中共中央的批評和抵制,最後張國燾居然建立第二中央分裂黨和紅軍,使紅四軍遭到毀滅性打擊。

分裂失敗的張國燾回到延安,仍然任中共高層,但在1938年初,利用給黃帝陵祭祖的機會投靠國民黨,並在戴笠手下從事反共活動,解放前逃離中國最終客死他鄉。

陳公博,代表廣州黨組織參與中共一大會議的,當時上海一大會議舉辦地遭到敵人的探查,陳公博受到驚嚇,擅自脫離一大代表團逃回廣州,沒有參加在南湖的一大會議。 此後的陳公博完全失去了共產黨人的氣節,在後來黨的會議上拒絕執行黨的鬥爭任務,之後,追隨汪精衛在國民黨內工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汪精衛一同投靠日本人,在南京就任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立法院長及軍事委員會訓練部長要職。汪精衛死後,陳公博成為漢奸第一人,1945年日本投降,惶恐不可終日的陳公博逃到日本,後被日本人拋棄送回國內,於1946年被槍斃。

周佛海,代表旅日共產黨參加中共一大會議,回日本後轉入京都大學學習,在日本期間對共產主義理論產生動搖。回國後,與國民黨右派接觸後,於1924年9月脫黨,並很快成為蔣介石手下得力的反共干將。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周佛海與汪精衛暗中勾結,組建所謂的“和平政府”,與汪精衛等人逃到越南河內,後與日本人勾結在南京成立偽政府。日本戰敗後,周佛海利用其上海市長身份給蔣介石發電,要將上海完整交給國民政府,蔣介石隨即任命周佛海為行動隊總司令。

但在全國的壓力下,1946年周佛海被押解回南京並被判處死刑,但周佛海戀人楊淑慧拿蔣週二人電文要挾蔣介石,於是國民政府特赦周佛海為無期徒刑,但惡人有惡報,周佛海1948年死於南京監獄中。

這三個人物的經歷符合題主說的“年少一腔熱血,晚期一出狗血”,只是也希望中國少點這樣的人,多點具有堅定信念和民族氣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