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對戰 小米,性價比失守背後,今年的手機市場發生了什麼?

2019年的下半年,手機市場發生了一些新變化。

第三季度的手機出貨量報告顯示,受到Ov進入性價比市場的影響,小米開始快速掉隊,三個月的出貨量只有880萬臺,排名第三的OPPO 比小米多出820萬臺,排名第一的華為則比小米多出3000多萬部。

一位小米的粉絲直言,小米的壁壘是性價比,但這意味著誰做性價比誰就是小米。

雖然這一言論有失公正,但也代表了小米當下面對Ov進攻下的真實窘境。

作為國產四強的代表,儘管小米和OPPO都是上游廠家的貼牌廠,但基於OPPO和小米公司模式上的區別。也導致了小米和OPPO在面對市場下滑時戰略和應急能力上的差異。

這期節目,我們就OPPO和小米的模式差異進行展開,讀懂小米的窘境以及OPPO在性價比市場發力的深層原因。

OPPO為何要打小米?

事實上,打小米的是OPPO、vivo和華為三家,但華為太強,中低端市場受到海思810的提振,而讓OPPO和vivo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Ov既然打不過華為乾脆打小米。

OPPO和小米的最大不同在於,OPPO是一家有著自己代工廠的重資產型手機制造商,而小米只是一家利用國內其他代工廠進行手機生產的輕資產型公司。

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OPPO已經連續3年坐擁全球手機代工廠的第三名,其中2017年還投資22億在印度建廠。

在OPPO之上,第一名是三星,第二名是富士康(第四名是vivo,因為vivo與OPPO太過相似,所以這裡統一用OPPO代替)。

作為重資產型公司的代表,OPPO目前擁有4萬員工,國內有三個生產基地。相對而言,小米雖然也是手機設備供應商,但小米沒有工廠,員工也只有一萬多。

有更多的員工,就意味著要發更多的工資和保持更富裕的現金流。比如小米可能只需要賣出5000萬部手機,就能保持不虧損,但OPPO卻要賣出1億部才能保持不虧損和不裁員。

所以,當手機市場遇冷,儘管國內市場小米下滑的速度最快,但和Ov相比,小米的壓力也更小。

所以,當Ov在海外市場無法立刻突破,國內市場打不過華為的當下,用性價比打小米成了唯一的選擇。

只是這個唯一選擇背後,Ov的盈利能力卻並不及小米,其中的原因,要從小米公司的模式講起。

Ov與小米的PK

作為自封的互聯網公司,小米的手機雖然佔據了小米整體營收的60%,但卻只貢獻了30%多的利潤。

因為性價比模式本身就不掙錢,而讓小米公司掙到錢的業務是與手機深度綁定的各種服務。包括APP商店、廣告推送和各種小米的全家桶。

OPPO 對戰 小米,性價比失守背後,今年的手機市場發生了什麼?

據小米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的服務業務利潤佔到了小米整體利潤的40%以上,是第一大收入來源。所以,小米手機按雷軍的說法是真的在交朋友。

OPPO是沒有小米這一套服務體系的,雖然OPPO憑藉挖魅族的工程師緊急推出了自家的OS,但OPPO的OS整合度遠遠沒有MIUI高,新老機型還是各自為戰。所以OPPO在互聯網服務上遠遠沒有小米會掙錢,這也是為什麼OPPO不願意做性價比機型的原因。

因為做了,真的沒利潤。真的是交完朋友,卻不能得到朋友的幫助。

若非今年華為在國內市場步步緊逼,大概OPPO也不會這麼匆匆忙忙的轉型進入性價比市場吧,但不改變的後果格更為嚴重,輕則出現緊衣縮食的財務問題,重則資金鍊斷裂。要知道,OPPO可是養著4萬人啊。

迴歸到小米和OPPO模式上的不同,我們看到OPPO今年做了很多微創新,比如自研的65w閃充、升降式攝像頭模組、十倍光學變焦和定製的90Hz屏幕。

這種微創新新是基於OPPO四萬員工才能做出來的,比如OPPO是把買來的零件自己親自組裝,而小米卻是把買來的零件交給別人組裝。

自己裝的好處是,當流行“攝像頭升降式結構”的時候,OPPO自己買來就能生產,而小米自己買來還要問問代工廠能不能生產,生產的速度能不能跟上市場需求,並且直到今年才出來了唯一一款升降結構的新機型紅米K20 pro。

小米雖然不能在手機外觀上及時跟進OPPO的機械升降,但更少的員工也意味著更靈活的市場調整。比如,三星今年剛剛研發出一億像素的GW1,小米在今年下半年就直接用在了自己的CC9 Pro上。

這讓小米在最近的雙十一上,直接扳回一局。但雙十一的幾十億的銷售額,顯然並不能解決小米的危機。

而從今年國內市場小米第一到第三季度,分別同比下降13%、20%和33%的速度來看,小米也正在為自己模式的短板買單。

但看看OPPO在性價比模式上的拼搏,這次寒冬對兩家來說都是考驗。

能活下來,便有機會參與5G的更大市場。

只是,這份國產廠家窩裡斗的卑微背後,難掩的真相是國產手機只是上游玩家“物料整合廠”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