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柑橘滯銷帶來的思考——一套系統解決農產品滯銷的方案

最近是柑橘類水果上市的時間,聽說又有柑橘果農賣不動農產品。然而在消費端,雖說也有三四塊錢一斤的蜜桔砂糖橘,但更多的是六七塊錢一斤的橙子和一斤十塊以上“柑”。一些高檔的,更是能賣到幾十塊錢一斤。

昨天我們討論了供給側的問題,能不能生產高品質的柑橘,結論是,在不提高生產成本的前提下,基本不行。

由柑橘滯銷帶來的思考——一套系統解決農產品滯銷的方案

網紅“果凍橙”

成本提高,終端價格勢必會提高。

那麼,價格提高了,消費者是不是一定就不能接受?小雛菊調研的結果是,適當提高,合理提高,很多消費者是能接受的。就算是對價格很敏感的主婦們、退休的老人們,小雛菊問到的大多數人都覺得能接受,更別說根本不知柴米貴的小年輕們。事實上,菜市場裡的水果攤販也經常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獲得更好的銷售額。

關鍵是合理提高,是個什麼概念?這個很難問清楚,人與人回答的差別也很大,基本上就是不要漲太多,還要值當。那值當的意思大體就是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具體的講,好像很難說得清。

由柑橘滯銷帶來的思考——一套系統解決農產品滯銷的方案

小雛菊覺得,供需對接難,需求端的問題也許就在這裡!具體有以下三方面:

需求不明確。生產端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樣的柑橘你們會多付一點錢,只能盲目的去對接,到處去尋求新品種、新技術,以期能種出消費者更喜歡的產品,多賺一點錢,而這種無目標的嘗試,很多失敗的。例如粑粑柑一類的市場新秀吧,少說有十幾個品種,除了“春見”,其他的那些品種,每一種的嘗試背後都白白付出了成本。當然人總會想出辦法找補一些,各種品質參差不齊的“類粑粑柑”們,也很快把這牌子砸了,消費者要想買到好吃的柑橘,也要看運氣了,而不是我付了較高的價格,買到的一定是好吃的了。所以種植者,消費者誰都得不到好處。

需求不具體。小雛菊發現人們描述一個柑橘品種,往往就那麼幾個指標,果實大小、果皮顏色、熟期、糖度。對於商品來講,完全不夠!對消費來講,果皮大小、顏色其實無所謂。消費者關心的口味,但只用糖度一個指標是描述不了的,同樣的糖度,在總酸含量不一樣的情況下,甜度完全不同。此外描述品質的應該還有內果皮薄厚(就是橘子瓣的皮,太厚的話,吃完嘴裡就會留有渣渣,感覺不好),有無籽,果皮薄厚(老年消費者很計較這一點),好不好剝皮(如果皮緊到要用手摳的話,會把指甲弄得很醜,而且感覺也不衛生),水分足不足等等。以上還只是針對鮮食柑橘的,加工用的可能會有另外的一些其他的要求。

品質沒有標準。就拿果皮來講,多厚算厚,多薄算薄,無籽率達到多少可以算無籽等等,沒有標準,都混在一起。因此,沒有統一規範的產品說明和合理的階梯定價,消費者想買多出一些錢買品質更好一點的,市場卻沒用賣。反倒是出現了挑水果要技巧,甜不甜要看運氣等現象。

這些問題能不能解決呢?靠個人和個別企業肯定是解決不了的。因此,小雛菊也只能呼籲行業協會、管理部門等,細化柑橘品質描述參數,制定標準,推出統一的產品說明。在生產端細化技術指導,以減少產品品質的不確定性,精確的滿足需求;在消費端,推廣統一的產品說明,合理階梯定價。再加上適當的管理(行業自律或強制管理都行,都比現在好),實現生產者心心念唸的優質優價和消費者期望的優價優質!

讀者朋友們,如果你們覺得小雛菊分析的有道理,就轉發出去吧,讓有關人士看到,興許能系統的解決柑橘滯銷的問題呢!

小雛菊利用業餘時間,為讀者朋友講解靠譜的農業技術。由於時間有限,每天貢獻小文一篇,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