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青棗,那麼多農產品“滯銷”,為什麼我們買的還是那麼貴?

最近刷頭條和小視頻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些整車傾倒柑桔、傾倒冬棗的圖文或視頻,還有的直接把自家地裡的大白菜直接粉碎還田,每次看到這樣的信息,心裡總是五味雜陳,也想力所能及地買一些,可是當我們走進超市,卻發現那些“滯銷”的水果也好、蔬菜也好,價格並不比往常便宜多少,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看法。

柑橘、青棗,那麼多農產品“滯銷”,為什麼我們買的還是那麼貴?

一、為什麼總有那麼多農產品滯銷?

<strong>1、區域性供給大於需求。

什麼是滯銷,通俗來說就是某種產品上市,市場上卻沒有那麼多人想買。當某農產品原產地產量大、上市時間集中,而比如重慶、四川的柑桔大量上市,在當地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但就農產品來講,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運不出去,還以柑桔為例,主產區大量積壓,但是一些地區、特別是北方城市消費者的需求遠遠沒有達到滿足的程度。有人說,農產品零售價基本是產地價的三倍,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物流費用,但這個問題目前卻一直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柑橘、青棗,那麼多農產品“滯銷”,為什麼我們買的還是那麼貴?

<strong>2、產品結構性供大於求。

我們經常看到在街邊拉一整車賣的桔子一塊多一斤,買的也並沒有那麼多,而超市裡賣的三塊多或者更貴的,也照樣有很多人購買。當你問他們原因的時候,他們會說,以前也買過街邊的,但是味道不好,或者還沒吃完就開始爛掉了。所以寧願買超市貴一點的。這就是產品的結構性問題,消費者需求在不斷升級,並趨於多樣化,而很多種植戶卻沒有改變種植模式,在品種的選擇、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已經逐步與市場脫節,在終端市場,低品質的大家看不上,要選擇優質的,價格自然就會高。

柑橘、青棗,那麼多農產品“滯銷”,為什麼我們買的還是那麼貴?

<strong>3、悲情營銷副作用。

說起滯銷,很多人可能都還記得前兩年,網上有位“滯銷大爺”。起因就是很多網店都用這位大爺的照片做宣傳,都說農產品滯銷,圖片是同一張,只不過有時候是蘋果、有時候是柑橘、還有辣椒等等,以至於大爺被大家戲稱為賣啥、啥滯銷的“滯銷大爺”。

雖然後來已經闢謠說老大爺其實和他“代言”的那些農產品沒啥關係,只是商家打悲情牌的一種營銷手段,但是,這卻給市場傳遞了很不好影響。當有人虛假宣傳說某主產地蘋果滯銷的時候,很多人會以為該地蘋果真的滯銷了,以致於就算當地蘋果已經低於正常價格了,還是有人嫌貴沒有人買,一是大家都覺得“滯銷”了應該更便宜才對,二是大家也分不清這次是不是又是騙人同情的假滯銷,結果弄假成真、真的滯銷了。

柑橘、青棗,那麼多農產品“滯銷”,為什麼我們買的還是那麼貴?

二、對於種植戶來講,要想規避滯銷之苦?

1、改變種植思路,精細化管理,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消費者的需求在升級,種植的思路必須跟上市場的需求。比如選擇耐儲存優質品種、錯峰上市等。

2、組建供銷合作體,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在河南曾拜訪過一個紅薯種植合作社,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由當地政府倡導、深加工企業或農產品銷售公司與合作社簽訂購銷協議,合作社組織農戶種植,大家嚴格遵守契約精神,形成產業鏈條。

柑橘、青棗,那麼多農產品“滯銷”,為什麼我們買的還是那麼貴?

3、“種植戶+互聯網”。這也是目前較流行的一種方式,目前各類自媒體平臺很多,種植戶自己或者與自媒體人合作,通過發佈圖文、小視頻、直播等方式,發佈自己的種植動態、勞動場景等,不僅可以贏得瀏覽或播放的收益,還可以聚集大量的粉絲,打通、拓展銷售通路。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供大家交流,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說說你的看法,也歡迎大家關注“葉雨拾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