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過來人不願意說的話:陪伴,也該有個限度

當了媽,總會有幾派說法。

:「小孩成長只有一次,要好好陪她長大。」(全職媽派)
:「我還是想(要)工作,下班再顧小孩。」(職業婦女派)

不論哪一派的媽媽,總會得到正反兩極的評論。

:「你去上班,會錯過小孩成長的時光,第一次爬、第一次叫媽媽,你會後悔。」
:「你不自己帶他,小孩會跟你不親。」
:「你很棒,有工作又有家庭,顧得很好,我也想像你一樣。
:「你怎麼放心別人帶,被虐待他又不會講。」

我總覺得,為什麼生育率會下降?
讓人卻步的只是養小孩的經濟壓力、失去自由?更多的是媽媽要承擔這些自以為是「閒言閒語」。


過來人們,這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家庭啊。
別把自己人生裡的憾恨、快樂來源、體會,套在別人身上呀。
說話的藝術學太多,卻忘了不說話的藝術,才是更高的境界。

那些過來人不願意說的話:陪伴,也該有個限度

媽媽們,問自己:「想給孩子什麼樣的陪伴?」

帶哈波去參觀幼稚園,我問老師:「你們做幼教,怎麼能對小孩那麼有耐心?」
老師:「小孩可愛,看了就心花怒放啊。」
我:「我早上九點也是心花怒放,但下午兩點心花就謝了。」

老師一陣笑,看來這句話太真實了。

-

1.
人人都愛媽媽陪孩子讀故事的溫柔模樣,卻沒人接納媽媽看小孩盧小,在地上爆哭,全身放軟不給抱,崩潰大吼的慘樣。
媽媽你這樣不好。

但有人知道媽媽已經一個禮拜睡不好,沒時間蹲廁所便秘三天,早餐總是吃1/3餓得半死。
媽媽已經把所有的時間、體力、愛都給小孩。

2.
每個人都愛看小孩開心大吃媽媽煮的飯,但小孩把食物丟地上,媽媽一氣之下:「你幹嘛,那是我辛苦煮的,不要壞!」

媽媽你這樣不行。

但沒人看見媽媽煮兩菜一湯,為了小孩花時間研究營養均衡的食譜,一邊煮小孩一邊盧小:「媽媽抱。(無限循環)」

妳不抱,他就哭倒。

一件30分鐘可以完成的紅蘿蔔炒蛋、青菜豆腐湯、蒸魚,搞了一個半小時。
媽媽需要專注,依然把時間、體力、愛分給小孩了。

3.
「你為什麼還不睡覺!!媽媽很累了!!快點睡!」媽媽不小心怒吼了。

媽媽你這樣小孩怎麼會睡呢?你要哄她。

但沒人知道媽媽在哄小孩一個小時前,還在洗碗、折衣服,老公滑手機,說好累時,還要一邊忍耐。
很多人都忘了,媽媽從懷孕那刻起,或許就已經又累又睡不好,到現在了。
媽媽已經把所有的時間、體力、愛都給小孩了。

所有的甜蜜崩潰,都是日常。
你會說:「帶小孩本來就這樣。」


不,不是這樣的。陪伴,要有質量。

質量的陪伴,是經過時間、人力分配,調整成有限度的作伴。
質量的陪伴,是經過思考:「要給孩子什麼樣的陪伴」不斷修正、定義的結果。

那些過來人不願意說的話:陪伴,也該有個限度

去估狗關鍵字吧「原生家庭」「心理學」,隨意買本最近暢銷作家的書,你會知道原生家庭影響一個孩子多少。
擇偶方式、和朋友情人相處的模式、自己面對挫折的應對方法.......
每一件事,都會追朔到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影響。

一個會情緒勒索小孩的媽媽,一個總是碎念老公的老婆,一個情緒總是處在崩潰邊緣的媽媽,
都有一個太累了、太分身乏術、太忍耐的昨天。

因此,努力照顧好自己。
計算自己帶小孩多久會超過體力、心理負荷。
學著把權力、壓力、責任分散給和老公、長輩、育兒資源。

怎樣的24小時,會讓妳快樂,讓妳成為也喜歡的媽媽,才是最重要的。

24小時過勞的陪伴,會讓妳
從溫柔呼喚到崩潰怒吼,從聚焦到放空,會好過8小時,能專注回應小孩需求、好好和小孩溝通的陪伴嗎?
讓婚前可愛女友,變成婚後愛碎念又不滿老公的太太。


讓小問題從能溝通,變成戰爭導火線的開端。
讓你們說好不在小孩面前爭吵的共識瓦解,怒吼、爭執、不順眼都在小孩面前上演。

面對疲憊的媽媽,小孩,能從媽媽有一搭沒一搭的回應中長出安全依戀嗎?
面對總爭吵的父母,小孩,能從父母身上學會溝通嗎?家庭不安氣氛高張,小孩,會不會對親密關係產生焦慮,甚至陰影?

陪伴本該是充滿愛、充滿安全感。
「陪」的部首是一隻耳朵,是傾聽,如果連自己的聲音都聽不見,要如何聽見小孩的需求。
「伴」,一人一半,如果相伴的時間沒人分擔,寶貴時光成了難熬的時間。

陪伴,該有個限度。
育兒的這幾年,不該用意志力撐,而是在經過思考和計算後,努力讓自己過的遊刃有餘。


一個學會休息、分擔責任、釐清陪伴的意義的媽媽,是不是你想成為的媽媽呢?
當你釐清自己想要的生活,能給予的陪伴,那些過來人的閒言閒語,都將成為耳邊風。


和我一起,聆聽自己的聲音吧。

那些過來人不願意說的話:陪伴,也該有個限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