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畔趙北口,副部長畫筆下的未來特色小城鎮是這樣的

白洋淀畔趙北口,副部長畫筆下的未來特色小城鎮是這樣的

編者按:趙北口即雄安新區安新縣趙北口鎮,名字源於“燕南趙北”之意。2019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河北雄安新區趙北口特色小城鎮城市設計方案徵集資格預審公告在中國政府採購網上公佈,未來的趙北口一定是非常美麗的,那麼,以前的趙北口是什麼樣的呢?讓我們一定看看副部長畫筆下的趙北口吧!

此畫名為《柳橋煙翠圖》,清代兵部右侍郎、畫家戴熙所作。

畫上題跋有二

一為:餘見南田草衣寒江讀釣有此意,因師其大略,為柳橋煙翠雲,鹿床日記。

二為:故國三千里,春風十二橋。泥人惟岸柳,不折也魂消。少時過趙北口有此語,畫中意境猶彷彿三十年前悵望時也。不覺憮然久之。癸丑七月雨窗井東居士書此遣悶。

鈐印:戴熙、榆庵、金伯精鑑印

《柳橋煙翠圖》繪於咸豐三年(1853年),屬於戴熙晚年的精品之作。從題跋中可以看出,此畫創作的並非實景,而是著力體現一種清幽的意境。 尤其是畫作中所題的小詩:“故國三千里,春風十二橋。泥人惟岸柳,不折也魂消。”既體現了畫作想要表達的真實意願,也體現了作者對趙北口自然風光的懷念。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畫面上有一際遠山,而趙北口是沒有山的。明清時期,趙北口景色堪比蘇杭,但無山卻是最大的缺陷。不僅僅是戴熙,明清眾多畫家都有這樣的看法。因此,無論是徐揚的《南巡紀道圖》、還是錢維城《恩周兩澱圖》,以及乾隆御筆的《趙北口放舟行圍圖》,都會在趙北口景物遠處添上一筆或隱或顯的遠山。

此外,很多詩人在詩句裡也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例如,乾隆皇帝曾題詩記到:“若教圖入橫披畫,更合移來幾疊山。”雍正年間衍聖公孔傳鐸亦形容為,“但有千重水,曾無一片山”。清代著名詩人查有新,在其《趙北口雜詠》也裡飽含真情的表達過,“欲買青山只欠資,此情除是白雲知。”

戴熙

(1801年-1860年) ,字醇士,號鹿床、榆庵、松屏、蓴溪、井東居士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畫家。道光十一年(1831年)進士,入職翰林院,累官至兵部右侍郎(大約相當於現今的國防部副部長)。晚年辭官,主持於杭州西湖畔的崇文書院。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克杭州時死於兵亂,諡號文節。擅長山水畫,學王惲筆墨,兼師宋元諸家,尤善花卉及竹石小品,道光時期的宮廷書畫多出於其手。

河北自媒體百佳號 新區白洋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