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幫我們解決問題的?


1. 我們追求的是幸福總量的最大化


人有時在每個時段所作的選擇和取捨都是不同的。有些選擇在現階段看來,都不符合這個人原本的性格特點。


這並不是因為這個人變了,或者這個需求不重要了,而是因為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幸福的峰值,而是幸福總量的最大化。


我們都知道,餓三天吃一頓,那一頓飯的美味程度會達到巔峰,但我們並不會選擇三天吃一頓飯,因為在餓著的三天裡,我們的幸福指數會很低。


這就是本能地追求幸福總量,而不是幸福的峰值。


經濟學: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幫我們解決問題的?


需求還是存在,想要還是想要,但這個“想要”要是像餓三天一樣痛苦,那即便它是幸福的峰值,需求的收益也不能平衡它帶來的損失了。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男人年輕時拼命追求高傲的女神,最後卻會找一個平平凡凡的姑娘做妻子。


即便現在所擁有的幸福峰值不高,再挖掘或提煉一下,還是可以拉高幸福總量的,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本能取捨。


2. 學會正視稀缺


經濟學告訴我們,世上的所有博弈來自稀缺。

資源稀缺,勢必會帶來競爭。正視稀缺,才能理解需求和交換的意義。


經濟學: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幫我們解決問題的?


所以,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是有道理的。


有需求,就要表達;資源那麼少,沒有人有義務照顧不爭取之人的權利。


要學會清晰且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這裡清晰和委婉,分先後順序。


人的自利性決定了在主觀上我們肯定是利己的,儘管有時看起來多麼無私,最終也是為了更好地利己。


你不表達需求,想做一個看上去體面的人,可事實上你可能不僅沒利己,還讓對方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侵犯了你的邊界,不僅沒有達到想要的體面,還讓兩個人都看上去像個傻冒。


經濟學: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幫我們解決問題的?

你錯誤地認為某種無私是利己的,其實卻並非如此。


只要資源稀缺,人就有需求。博弈中我退一步,就必定會有人進一步,而有時這種進退可能均非雙方所願。我們必須學會尊重稀缺,才能夠在博弈中建立邊界。


不治垣牆盜後悔,你的窗子破了,就別怪更多的人來把另外的也砸破。


3.尋求合作解


經濟學告訴我們,很多問題,新手講情,老手講理,高手講數。


想要找到合作解,就要去找數字平衡。什麼叫數字平衡?


經濟學: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幫我們解決問題的?


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中說:一個寢室,有同學要開生日派對,有人要複習功課,怎麼解決?


這個寢室交給誰用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這時候,就要講數。


假設另外找場地開生日派對需要300元,另找地方複習功課的成本是100元,那麼最終就可以在101元~299元之間達到平衡。

如果最後派對一方願意出260元,他就比別處節省了40的成本;複習一方出去找個咖啡館美美地複習功課,得到160元的利潤,寢室得到了完美的利用。這就是用數字達到平衡的一種思維模式。


這種情況放到感情上,可以得出一樣的思路。

你想吃川菜,而你的另一半想吃粵菜,怎麼破?

你們可以先把喜歡的數值和不想吃的數值相比較。例如你想吃川菜的程度是7,不想吃粵菜的程度是5,而對方想吃粵菜的程度是7,不想吃川菜的程度卻只有3,那麼大概率,你們最好的選擇是去吃川菜。


經濟學: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幫我們解決問題的?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數字思維,也對做決策起決定性作用。那就是貝葉斯定律。


如果患上一種嚴重疾病的概率是1/1000,也就是1000個人裡有一個會得這種病,而檢測這種病的儀器的出錯率是5%,也就是95%是準確的,某公司組織1000名員工去檢測,其中第一個員工就顯示呈陽性,請問他的得病概率是多大?


照5%的出錯率,就算1000個人都沒得病,也會有50個人被檢測出來是呈陽性的,而得病率是1/1000,也就意味著這裡面只有1個人是得病的,其中49個人都是被誤診的,所以他真實的得病概率只有1/50,也就是2%。


貝葉斯定律重視前提概率,因此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最好也不要忽視前提的重要性。他曾說過這樣的話,曾經做過這樣的許諾,可當時他在做這樣許諾時的前提是什麼樣的,現在前提有沒有發生變化,這都是做決策需要考慮到的重要因素。


4. 活在未來


利率,也叫收益率,在經濟學裡的概念很有意思。


經濟學認為,耐心是造就現值和預期值之間差異的重要指標,耐心就是利率。


如果你有耐心,能延遲滿足,你就能得到更高的利率,預期值就會比現值的價值更高。


經濟學: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幫我們解決問題的?


很多預期值和現值無限趨近,例如銀行存款,不確定性不大,利率自然也就不高。


而有些東西,未來的不確定值很高,所以你的耐心就有價值,它的現值就會遠低於預期值。像90年代的房子,00年的股票,成功前的窮小子,以及你現在每天在寫作領域耕耘。


李笑來曾經說,活在未來。初讀時這是一個很淺顯的概念,像是一句鼓勵積極向上的雞湯,細品之下,卻是蘊含了經濟學基礎邏輯的道理。


現在的一切是你過去選擇的結果,根本無法改變現況。想要過你想要的未來,就要在現在,去做那個符合未來期望的選擇。


這個未來的不確定性越高,它的現值看起來就會越低,低到你完全支付的起,卻也覺得沒什麼必要去支付。這樣的事,會有很高的利率,它未來的預期值會在你的耐心下不斷地增值,直到無限趨近於現值。


那時又要有很多人感嘆自己有眼無珠,捶胸頓足地責罵錯過了。


參考文獻:

-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薛兆豐

- 《螞蟻私塾》 蔡壘磊

- 《超越智商》基思.斯坦諾維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