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一、《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歷史的“短暫時刻”能決定人類的命運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的作者是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在我看來,他也是一位“曠世奇才”。

他在完成本書中的兩篇作品《滑鐵盧的一分鐘》《英雄的瞬間》時,年僅31歲。

從此,他以人物特寫而蜚聲世界文壇。

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不過,他也是一位“悲情英雄”。

他於1881年出生在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

但優越的物質生活並沒有妨礙他對自由的追求,對人性的嚮往。

他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目睹人生百態,洞察社會矛盾,遠離故鄉到異邦。

最後,他因身單力薄無法與殘暴的法西斯作鬥爭,而悲觀,而絕望,於1942年在巴西一個小鎮的一所宅邸裡與妻子雙雙自盡離世,以對希特勒法西斯的悲愴抗議。

可以說,斯蒂芬·茨威格的一生令人驚歎,也令人唏噓。

他的驚歎在於他精彩絕倫的人物特寫,他的唏噓在於他不堪忍受黎明前的黑暗。

我們無從得知,在他自盡前的“短暫時刻”,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

但是,慶幸的是,

我們可以從他的著作《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得知人類歷史中某些具體的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的“短暫時刻”,因為“這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旦發生,就會決定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歷史進程”,就“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決定著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二、《皮囊》:我們註定是既失去家園又無法抵達遠方的人

蔡崇達的《皮囊》超乎我的想象。

它既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又不及我的想象。

它的好,好在它的的確確地衝破了我自身加固的防護牆,讓我真真切切地“看見”自己和“看見”更多人。

然而,它的不及,不及在於它把自己“看”得過於透徹,把更多人“看”得過於明白。

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這種相互撕扯的“看見”,從頭至尾交織在一起,無休止地纏鬥著,讓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無地自容。

於是乎,往事再次走進現實中,靈魂仍然回到皮囊裡。

而我們依舊活在當下。

這些人不僅僅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個個座標,更是我們安置疲倦的靈魂的棲息地。

他們不僅僅參與了我們的生活,更塑造了我們的生活。

“看見”他們,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自己,以及這個“世界”。

但我知道,我們既然已經出發,就註定是既失去家園又無法抵達遠方的人。

而這一路上,“看見”便是唯一受我們自己控制的“命運”。

三、《麥田裡的守望者》:成長真是一件很沮喪的事

1951,《麥田裡的守望者》一經出版,便震動美國文壇。

而32歲的塞林格也迅疾一夜成名,備受追捧。

但是,這樣的熱鬧,塞林格厭惡至極,失去耐心。

他看膩了印在《麥田裡的守望者》封皮上自己的照片,甚至命令經紀人將所有粉絲的狂熱信件付之一炬。

不僅如此,他還要求中國出版商不許在封皮出現任何圖片。

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兩年之後,塞林格就在新罕布什爾州郊外買下一塊90英畝的土地,四周築起高牆,遠離那些“和任何人進行該死的愚蠢交談”,用極其保護隱私的方式,實現霍爾頓的願望,名不副實地成為東方哲學中的“隱士”。

這直至他於2010年去世,世人對他的生平和秘密知之甚少。

塞林格這種怪誕的處世態度,我們或許能從《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爾頓身上尋覓到某些蹤跡。

憤世嫉俗、髒話連篇,茫然、苦悶,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對弱勢群體的同情,這些都集於“官二代”霍爾頓一身。

他四度被學校開除,抽菸、酗酒,泡夜總會、找妓女,但卻總是害怕什麼又入迷什麼。

霍爾頓對現實世界的存在,尤其對成人世界的那卑鄙虛偽、道貌岸然的面孔,無時無刻地不感到沮喪。

唯一能讓他感到不是很沮喪的,就是“麥田”。

於是,他要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他只想守住“麥田”這現實世界中僅存的最後一塊乾乾淨淨的地方。

四、《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我們往往缺乏常識

青年學者周濂的評論隨筆集《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給我帶來換個角度去解讀世界的可能性。

“因為不相信,因為‘不相信’強迫症所併發的失敗主義和犬儒意識,讓我們用更加昏暗的眼神去審視這個原本昏暗的世界。”

周濂審視的豈止這些,他還從政治、制度、公共、民主、道德等領域常識入手,以哲學柳刀式的技法,抽絲剝繭出一張精神圖景,以便讓我們更加清晰地去窺探這個世界的某個切片。

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關於常識,香港文化學者梁文道有個反向論證,“我時常感到國人今日頗有一種凡是都要往‘深處’鑽、議論總要談‘本質’的傾向。”

的確,脫離了常識,種種關於“本質”和“深度”的空洞玄說不只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有時還會塑造出更難疏解的偶像與幻覺。

而我,在《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中讀到更多的是這種“常識”。

可以說,周濂在儘可能地避免使用詰屈聱牙的行話術語和莫測高深的超級概念,用非學術的日常語言讓他的哲學觀飛往“粗糙的地面”,更加貼近“我們”。

五、《他鄉筆記》:找到中國精神史的流向

《他鄉筆記》更是一經初讀就讓我愛不釋手、流連忘返,像是一個憧憬習武的少年在深山老林中窺探到武林高手的獨門絕技,從此便“想入非非”。

而祝勇打出的一招一式自成體系,在產品格式化的散文工廠裡獨具辨識度,是流水線之外的成功試驗品。

好的作家都是孤本,不可翻版,不可替代。

祝勇就是,他在面對世界留給我們的習題時,作出了屬於自己,也屬於文學的最真摯、最誠懇的回答。

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他的見解,便使我真切地目睹了一部中國精神史的流向。

其實,按照祝勇的說法,他投靠的是江河。

他無論朝哪個方向行走,最終都與江河相遇。

而幾乎所有的歷史都起源於江河,它也永遠在不緊不慢地講述著中國精神史的流向。

比如,江河流淌在家族圖譜上,我們就能目睹到一個家族繁衍、強盛、堅忍和持久的全部秘訣;

江河流淌在藍印花布上,我們就能目睹到條理清晰的紋脈裡混合著山野的氣脈和時光的表情,讓人想起所有經歷過的歲月,以及在歲月中積累著痛楚與快樂的吾土吾民;

江河流淌在發黃的紙張上,我們就能目睹到古代文人揮灑詩意的想象力和中國人始終承載的夢想……

而我們就是其中的一朵朵浪花,在瞬間被化解到,也在瞬息中升騰而出。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投靠的其實是江河,與祝勇一樣。

六、《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們難尋出路,充滿無力感

如今,《了不起的蓋茨比》已出版有83年,歷久彌新,仍受讀者及評論家熱捧。

這很大原因在於蓋茨比的無力感強烈地充斥於人人心中,引起巨大共鳴,達到廣泛共識。

除蓋茨比之外,黛西也是無力的,她驚恐失去豔麗的外衣,想愛卻又不敢愛。

梅特爾也是無力的,為極力逃離窮人區甘願淪為湯姆的情人,到最後卻慘死於車輪之下,虛幻一場。

威爾遜也是無力的,錯殺了蓋茨比之後便飲彈自盡。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蓋茨比身世際遇的旁觀者和敘述者,尼克也深感無力。

儘管他經過很長時間看清了周圍的人和事,但他最終也無法適應東部的生活,只能重返中西部老家。

他要回到思想上和道德上平衡的地方。

這就像他在文末中反思到,“我們奮力搏擊,好比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水浪衝退,回到了過去。”

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今天,我們也處在一個更迭的時代中,城市化不斷加速,貧富差距之大、階層代溝之深、上升渠道之窄,困惑和迷茫使我們負重前行。

出路難尋,無力感愈顯。

我們頭頂上的天空哪一塊是屬於自己的?

蓋茨比的疑惑和無力,我們也有。

七、《舊制度與大革命》:法國大革命,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舊制度與大革命》通讀下來,我們也不難找到本書的觀點,那就是——舊制度不好,大革命也不好。

為什麼是這樣?

簡單來講,法國民眾推翻了腐朽不堪的舊制度,但大革命也未帶來預期的美好,甚至從中央集權的政府專制滑向了中央集權的個人獨裁。

這在作者托克維爾看來,法國大革命是令人失望的。

而我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看到,法國大革命不過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追求平等與自由是法國大革命的兩大終極目標。

當時,他們為了“平等”,不惜犧牲“自由”的命運,從而義無反顧地選擇與“專制”結盟,滿足於在“一個主子下平等地生活”。

所以,托克維爾留下了這樣一句告誡:“誰在自由中尋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東西,誰就只配受奴役。”

變成統治者的法國平民,需要重新建立制度和尋找主人,來維繫和治理這個民族和國家,藉此庇護自己。

這時,被摧毀的舊制度和被拉下臺的專制政府獲得了恢復地位最好的機會。

於是,中央集權制從廢墟里被找回,拿破崙也從天而降,很輕鬆地發現並抓住了這個機會,成為大革命的繼承者和獨裁者。

這場革命是如此成功,也是如此草率,人們只關注現在,卻忘記了過去真正讓他們厭惡的東西。

概而言之,法國大革命突如其來,猛烈、徹底,同時又充滿矛盾和反覆。

在這場革命中,人們有胸懷、有熱情、有幹勁、有理想,但沒有經驗。

他們做事激進,革命的發展有時好得超乎想象,有時壞得突破底線。

也就如此,成就了一場被世人永遠銘記的革命,一場尋求“平等”卻忘記“自由”的革命。

八、《病隙碎筆》:徹底的圓滿只不過是徹底的無路可走

《病隙碎筆》是沒法評論的,因為史鐵生把生死講得太清楚了,沒有給評論者留下一絲半點的餘地。

這本書十幾萬字,史鐵生寫得非常慢,非常艱難,陸陸續續寫了四年。

那段時間,他一週做三次透析,每次長達四個半小時,全身的血要被過濾十幾遍,整個過程下來人要脫去三公斤水,令人疲乏至極,飢餓難耐,昏昏欲睡。

而他只能利用每兩次透析中間那個上午寫作兩三個小時,寫一點思考的片段。

可以說,這樣的寫作是真正的“病隙碎筆”。

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史鐵生曾自嘲他的職業是生病,業餘才是寫作。

他的笑談,在旁人看來卻異常心酸。

但他不以為然,內心寧靜,早已徹底看透了生死,生病只不過是他生命中的另一種體驗罷了,況且“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迎來了這個節日,突發腦溢血逝世了。

再過5天便是他的60歲生日,他沒能走完一個甲子。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甲子意味著完滿,而他一生始終與完滿無緣。

“徹底的圓滿只不過是徹底的無路可走。”他說。

根據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和大腦捐給了醫學研究,他的肝臟被移植給了天津的一位病人。

在許多人看來,史鐵生幾乎是“永生”的。

他看透了,談透了,洞透了。

他走向了天堂。

九、《刻意練習》:天才都是訓練的產物

刻意練習,簡單來說就是“正確的練習”,或者說是“有目的的練習”。

它不同於“天真的練習”,不是那種簡單機械地大量重複做一件事情。

在我們的判斷中,如果一個人特別傑出,比如在音樂、舞蹈或者在體育等方面,就認為他具有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

但事實上如此嗎?

不難發現,凡是獲得成功的人都會表達出這種意思,“你只看到我表面上的光鮮,不沒有看到我背後的努力。”

這背後的努力,其實就有刻意練習。

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刻意練習並不複雜,它是有目的性的練習,讓我們更加堅定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

我們完全有能力通過刻意練習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新世界。

這個新世界就在不遠處,我們要做的就是做一個“練習人”,把大量的刻意練習融入日常,保持強大的信念和動機,繼續前行!繼續前行!!繼續前行!!!

而這就從此刻開始,去實現夢想……

十、《焦慮日誌》:放下手機是治癒焦慮的最好解藥

《焦慮日誌》,這是英國心理學家柯瑞尼·斯威特寫的心理自助書。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焦慮、怎麼去應對,對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發現焦慮、減輕焦慮很有作用,尤其告訴了我們幾種解決方法,值得去試試。

總會有人喜歡這10本書:我們尋找出路,但卻充滿無力感

海倫·凱勒說過,“如果世界上只有歡樂,我們就永遠學不會勇敢和耐心。”

所以,焦慮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要自我覺醒,把焦慮保持在一個健康可控的水平。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焦慮更多來自手機。

我們從手機中看到許多假象,把別人的生活,摻雜到自己的臆想中,從而具有自我攻擊性,認為“我太失敗了”“我怎麼這麼倒黴”“我太胖了”“沒有人會愛我了”,等等。

這些想法不僅會帶來焦慮,擊垮我們的內心,更會削弱我們的自尊心。

所以,我想說的是,請放下手機吧,如果可以的話,多去讀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