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街區|布盧門撒爾到舟山路尋根

舟山路築於20世紀20年代,舟山路與霍山路的交匯區域便是後來被稱作“上海方舟”的猶太難民聚居地。

閱讀街區|布盧門撒爾到舟山路尋根

布盧門撒爾是誰?他是1977年至1979年的美國第64任財政部長。1926年1月3日出生在德國,1939年在他13歲時,為了躲避德國納粹的迫害,逃難到上海,一家四口住在舟山路59號2樓11室,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在上海蝸居的歲月裡,布盧門撒爾學會了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本事。

1947年,他離開上海去美國唸書,拿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專業的博士學位。1961年至1963年,布盧門撒爾擔任了美國副國務卿。1969年,他迫不及待地以美國籃球隊領隊的身份來上海尋根,摸黑走進當年住的老房子,幽暗潮溼的走廊裡閃回的是一張張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小屋窗臺邊半溫的灶臺還是當年布盧門撒爾家的舊物,舟山路小院門口兩級佈滿青苔的臺階依舊。布盧門撒爾說自己也是弄堂裡溫文爾雅的上海人,從1969年起,他帶著父母、子女和美國朋友回過6次舟山路的家。

閱讀街區|布盧門撒爾到舟山路尋根

舟山路長1043米,南北走向,南起霍山路,北至嶽州路。該路築於20世紀20年代。與其相交的霍山路,長2263米,東西走向,西起海門路,東至蘭州路。霍山路闢築於1895年,曾名“匯山路”,1943年改今名。1937年至1941年,為了逃脫納粹的恐怖統治,大批猶太難民先後來到上海,上海成了唯一一個願意接收猶太人入境的城市,是猶太人在全世界的最後一個庇護所。而舟山路與霍山路的交匯區域便是後來被稱作“上海方舟”的猶太難民聚居地。數據顯示,從1937年到1941年,上海先後接納猶太難民近3萬人。

閱讀街區|布盧門撒爾到舟山路尋根

猶太難民在聚居地建造了一些頗具英國安妮女王時期建築風格的房屋,券式外廊,圓拱門窗,紅磚尖頂,磚砌裝飾。布盧門撒爾的家就是其中的代表。因此聚居地也被稱作“小維也納”。難民中多律師、醫生、藝術家、工程師、商人、麵包師、屠宰師、縫紉工、點心師等專業人士,他們開始重操舊業,在舟山路、霍山路上開出一爿爿歐式的雜貨店、藥房、麵包房、水電鋪、理髮店、縫紉店、鞋帽店、眼鏡店、餐廳等等。

閱讀街區|布盧門撒爾到舟山路尋根

比如,當時開在舟山路霍山路路口的“維也納鞋店”緊跟歐洲時尚,製作出了上海最時髦的女式皮鞋;舟山路長陽路交界處的“白馬咖啡館”,霍山路23號的“小維也納咖啡館”,還有維也納約翰·斯特勞斯劇院的男高音科瓦茨在霍山路57號百老匯大戲院屋頂花園內開設的“香腸男高音飯店”,這些都是當時最具歐洲風情的聚會場所。如今走進這個區域,你依然可以看到許多猶太難民當年的生活痕跡。這座曾經庇護過他們的城市,用建築記錄下了那個時代歷史的溫存。

閱讀街區|布盧門撒爾到舟山路尋根

霍山路118號是霍山公園,建於1917年,是當年猶太難民的主要遊憩之所。如今園中有一座題為“二戰期間猶太難民居住區”的黑色大理石紀念碑。此外,霍山公園內還保留著當年的猶太難民收容所。

閱讀街區|布盧門撒爾到舟山路尋根


閱讀街區|布盧門撒爾到舟山路尋根

坐落在舟山路長陽路路口的摩西會堂如今是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紀念館中有一面牆,牆上鐫刻有13732位原上海猶太難民的姓名,布盧門撒爾也在其中。這份名單是由1939年在上海出生的猶太難民索妮婭女士提供的。

閱讀街區|布盧門撒爾到舟山路尋根

索妮婭回憶她的爸爸會說中國話和上海話,常常騎著自行車載著她在舟山路霍山路一帶玩。爸爸媽媽曾對索妮婭說,萬一有什麼事,你可以隨時回上海,因為你有上海的出生證。真要感謝索妮婭女士,她用13732個名字,為上海留下了這段歷史的脈脈溫情。也因為一個情字,當布盧門撒爾第一次見到自己昔日在舟山路上的那幢老房子還能如此完整地保留下來,激動得淚流滿面。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 文圖|金晶 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