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土為聲,蒼涼古樸


吹土為聲,蒼涼古樸


壎是我國古代重要樂器之一。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依據製造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種,稱為八音。八音之中,壎獨佔土音。在整個古樂隊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說:“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奪迷失,將金石以同恭,啟笙竿於而啟批極”。把壎看作與鍾、磬一樣,具有同等地位。

陶製的壎是古代就流行的樂器之一,屬於吹奏鳴響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壎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壎在古代用陶土燒製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壎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壎”。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吹土為聲,蒼涼古樸


壎音色蒼涼,古樸,厚重而悲愴,所以光聽壎的聲音,你就仿若矗身破敗的城牆之上,背後是夕陽西下的荒漠,古道西風瘦馬,而展現在眼前的是剛剛結束戰鬥的古戰場,伴隨著狼煙戰火,戰馬臨死前的悲鳴,天地一片蕭瑟肅殺,一切終將歸於塵土的厚重感,所以壎曲也多出現在古裝影視劇的配樂裡,儘管壎擁有著最原始的音色,但是與現在流行的音樂卻很難配合,所以也造成了它的推廣度很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