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預測形態和預測者的一般狀態

閒談預測形態和預測者的一般狀態

上一篇說了預測學是古代謀略學的演變,是官房學派的核心技術之一。由於在下精力有限懶於結構,這次閒談儘量不引書本和外界流傳“術語”,如有謬宂,還望各位老師見諒。

現實當中,預測除了要融合行業、結合處境,更多的還要適應自身狀態。個人認為,預測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主動,一種是被動,這兩種形態都會影響預測者本身的預測效率。

閒談預測形態和預測者的一般狀態

主動即預測者的意願,在介入自身心理素質的情況下,多數情況是局外人,有隱蔽和“保護”作用,但難於坦露,容易且會刻意成危言聳聽;被動則是指突發性事件、觸動性環境和人的介入(問測),它是不由預測者本身意願左右的。

其中,問測最為普遍,也較為複雜,畢竟多是一言以興,一言以喪。面對問測,有時會出現由於自身的消極情緒或是其他事物的掣肘而難以專心,致使模糊、失敗。除去小人騙術不談,一般來說,在已接納的此類情況下,應以不考慮自身名位得失、利益有無為主,這並非套話,避免虛榮自欺且欺人,實質上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觸動性環境的介入,一般是指一切人、事、物的顯現和變化無論是否正常,對自身起到非正常性理解的感受,主觀的說,就是預示。這種情況很容易讓預測者昏亂。但如果正處在分析、推理和決策的時刻,是要綜合參考的。從實際上來看,平常心最重要。

閒談預測形態和預測者的一般狀態

突發性事件與觸動性環境的介入大體相同,相對來說更加直接,符合常規邏輯、正常現象,易於理解,同樣不可神經過敏,痴迷於此。

主動和被動逐一來說難免極端了些,而現實當中未必就能判若鴻溝。在主動預測中會有遇到被動性信息的時候,在被動預測中也會有主動性尋求輔助數據的時候。“欲攘外者,必先安內”,縱使知識和經驗儲備足夠,也需要預測者對自身情緒的駕馭和狀態調和。

嚴格意義上來說,以上觀點多適用於觀人察事,命理方面雖有涉及,但意義不大於前,芻蕘之言就不在此表述了。

閒談預測形態和預測者的一般狀態
閒談預測形態和預測者的一般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