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甕城,作為那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它的存在加強了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甕城的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這是為了防止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

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甕城的起源暫時沒有確切的定論,只能大致追溯到夏商時期。在先秦時叫做“闉”,唐朝叫做“曲城”或者“羊馬城”宋代叫做“甕城”或“羊馬城”。甕城在宋代時已經發展成熟,並且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建築物。在曾公亮所著的《武經總要》中,第一次出現關於甕城的記述:“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

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東京夢華錄·卷一》記載“……城門皆甕城三層,屈曲開門,唯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皆直門兩重,蓋此係四正門,皆留御路故也。”北宋州府城市也多有甕城之設,其代表如平江府(蘇州)和襄陽城池。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建設甕城是為了防止敵人的進攻,那麼他又如何被稱之為陷阱呢。

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甕城與護城河

甕城可以和周圍的護城壕、馬面等防禦設施互相配合,共同構成城垣的綜合防禦體系。使得試圖進攻甕城的敵軍需要面對更多障礙。降低了敵軍從城外開闊地抵進到甕城城牆時的通達性。

攻城一方試圖將兵力投送至甕城腳下時,投送速度和數量都會由於護城壕的存在而受到很大的影響。限制了大型攻城器械的使用。攻城器械能夠極大的提高攻城的效率,而有了護城壕的保護,威力較大的攻城器械就很難跨過護城壕威脅甕城的安全。便於守軍反擊。當攻城敵人久攻不下,試圖撤退時,護城壕可以成為限制敵軍逃跑的障礙,利於守城一方出城圍殺敵人。

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甕城與馬面

甕城與馬面

設置於甕城兩側不遠處的馬面可以配合甕城的防禦。甕城是設置於城門處的點防禦設施,扼守城市的出入咽喉,其任務側重於對敵人在城門處的進攻進行重點防禦,對城門處的安全進行重點防護。戰時孤懸於外的甕城三面臨敵,承受巨大的防禦壓力。而馬面能夠對甕城側面的防禦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充和策應。

南京中華門,是中國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的甕城。如此的軍事防禦設施,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

中華門城門共設三道甕城,由四道城門貫通.每一道門都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還可以看到那些閘槽。若是兩軍交戰,將敵軍放入城門截為三段,分而殲之,好像傳說中典故描寫的“甕中捉鱉”。不僅如此,甕城內設置有藏兵洞,可以容納數千人,七百米的馬道相當壯闊,明清兩代將領們可以由城下策馬直接登上城門,那是相當方便。試想,在戰火紛飛之間,兩軍交戰之際,城上旌旗獵獵,擊鼓吶喊,將領威風凜凜,站在二十幾米高的城牆上俯視敵軍,暮沙裹草、縱馬長嘯。那氣勢,那神態、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啊!

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甕城雖然在現代熱武器面前,不堪一擊;但是在古代,甕城以它特有的功能,為保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甕城是個陷阱,卻是防禦性的陷阱,在這個陷阱裡,我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中國人幾千年來愛好和平的精神內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