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上加霜,非洲蝗蟲捲土重來!

近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警告,如果防治措施不利,隨著雨季的來臨,蝗蟲的數量有可能再增長20倍。


糧農組織表示,東非的蝗群預計將從肯尼亞進入南蘇丹和烏干達。鑑於東非受災國有近2000萬人已經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也門也有1500萬人食不果腹,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蝗災,將對區域食品安全和生計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可能導致嚴重苦難、流離失所和緊張加劇。


糧農組織正為10個受災國的災情監測及空中和地面噴灑工作提供支持。今年一月以來,已向該區域的24萬公頃土地噴灑了化學或生物殺蟲劑,並培訓了740名專業人員進行地面治蝗工作。


非洲蝗災在東非地區可能再次爆發


據FAO信息,沙漠蝗蟲災害依然十分嚴峻,由於3月份的大範圍降雨,東非地區蝗蟲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出現激增,非洲、中東地區情況堪憂。此外,在受災最嚴重的六個東非國家(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南蘇丹、烏干達和坦桑尼亞),已經有約2000萬人陷入嚴重糧食不安全境地。此外,也門也遭遇了蝗蟲侵襲,該國有1500萬人面臨相同處境。

因蝗蟲存活時間大概三個月,我們認為可能會對非洲夏糧的收穫產生衝擊。


雪上加霜,非洲蝗蟲捲土重來!


新冠疫情對農藥行業的供應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的暫停,二是物流的中斷。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主要農藥生產國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近期印度政府宣佈延長“封城”的期限至4月底,作為全球第四大農藥生產國,對全球農藥供應有較大影響。此外新冠疫情限制人員和農藥等物資的流通,進一步加大了抗災難度,部分國家如烏干達反饋其無法進口足夠的農藥。同時由於全球貨運航班的減少,農藥的運輸出現延誤。


沙漠蝗蟲是全球破壞性最大的遷徙害蟲,一平方公里大小的蝗群中包含大約8000萬隻成年蝗蟲,一天所消耗的食物總量可以餵飽3.5萬人。


埃塞俄比亞政府發佈了一項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其他機構共同完成的評估報告,報告稱有近100萬埃塞俄比亞人受到沙漠蝗蟲入侵的影響,需要緊急糧食援助。


雪上加霜,非洲蝗蟲捲土重來!

蝗蟲肆虐埃塞俄比亞


受影響人口大致分佈如下,索馬里州39萬人、奧羅米亞州和德雷達瓦市36萬人、阿爾法州10萬人、阿姆哈拉州7.2萬人、提格雷州4.3萬人、南方各民族州1.3萬人。


評估報告顯示,沙漠蝗蟲在埃塞俄比亞破壞了約20萬公頃的農田,造成穀物損失超過35.6萬噸。其中高粱是受影響最嚴重的穀物,約11.4萬公頃,其次是玉米(4.1萬公頃)和小麥(3.6萬公頃)。此外,還有多達130萬公頃的牧場受到影響。


非洲當地的糧食生產能否滿足其需求?


非洲農業人口占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約一半國家的農業人口占比超過80%,可以說絕大部分非洲人以農業生產為生。除了種植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作物外,水稻和小麥等糧食作物也有較為廣泛的種植,它們也是非洲人主要的口糧作物。


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的世界不同地區水稻和小麥的產量、進口量和消費量數據,我們繪製了2015至2019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水稻和小麥的產量和消費量。


圖中可以看出二者均有所提高,但缺口十分明顯,且呈擴大趨勢。過去五年,該地區水稻的年均產需缺口超過了1300萬噸,從2015年的1199萬噸擴大到了2019年的1460萬噸。小麥的產需缺口更加明顯,五年平均達到了2287萬噸,從2015年的2135萬噸擴大到了2019年的2479萬噸。值得注意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也是全世界戰亂最頻繁、政局最不穩定的地區。


雪上加霜,非洲蝗蟲捲土重來!

近五年來,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水稻和小麥每年的生產和消費量(百萬噸)。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


在戰亂、蝗蟲和新冠疫情的多重壓力下,非洲很難穩定糧食生產,2020年糧食產需缺口極有可能繼續擴大。


下圖給出了近五年來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水稻和小麥的產需缺口和進口量。不難發現,每年非洲糧食的進口量略高於內部產需缺口,能夠填補缺口,滿足內部需求。


雪上加霜,非洲蝗蟲捲土重來!

過去五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糧食作物每年的產需缺口和進口量(百萬噸),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


非洲地區的糧食依賴進口。在全球排名前25的水稻進口國中,非洲國家佔了10個,其中尼日利亞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進口國,非洲也是全球重要的小麥進口地區之一。水稻主要從南亞或東南亞等水稻主產地進口,小麥則需要從中亞和遠東地區大量進口。


即便本地需求不增長、本地生產保持穩定,一旦這些糧食出口國禁止或暫緩出口,或進口的糧食無法及時運抵非洲,那麼非洲糧食產需缺口將無法彌補,本地生產以及前期庫存將無法滿足當地口糧需求,進而引發糧食危機風險。


糧農組織已將應對沙漠蝗災的募款呼籲增加至1億5320萬美元,目前已承諾或到賬的款項有1億1110萬,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11個國家政府,以及聯合國中央應急基金等多個國際捐款方。


我國6月進入高風險期


6月,是沙漠蝗的遷飛高發期,可能繼續遷飛蔓延至印度、巴基斯坦等地。


對於中國來說,蝗災雖然還遠在非洲,但仍不可不防。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說,“蝗群遷徙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北線,從印度河流域隨著西風而來,撞上青藏高原後,沿著青藏高原邊緣往南,到達緬甸等地,隨後看季風的情況,有可能進入我國雲南、廣西甚至廣東等地。第二條是南線,在印度洋發源的東亞季風,在紅海南段、非洲之角與西風帶的氣流匯合,最終直達雲南。蝗蟲也有可能隨氣流而到達雲南。這樣的局面,可能在6月份出現,也就是說,6月份我國將進入非洲蝗災的高風險期”。


雪上加霜,非洲蝗蟲捲土重來!


上一撥蝗災暴發後,並未進入中國,但第二撥的風險比第一撥更高。張澤華說,“蝗蟲進入我國,第一是通過兩條線路飛過來,其中南線的風險要比北線更高。第二是通過貨運等方式入境,蝗蟲有可能鑽到貨物中。那麼小一個蟲子,藏在集裝箱裡,很難發現。目前上海海關已經發現有藏在貨物中的蝗蟲,說明蝗蟲已經開始敲我們的大門了”。


張澤華表示:“如果蝗蟲叩關,我們現有的技術是可以應對的,但最麻煩的是它可能不只是過境,而是落地生根,住下不走了,那樣的話,就可能需要長期治理了”。


事實上,非洲蝗災的暴發,和當地生態平衡被破壞不無關係。張澤華說,“有觀點認為非洲蝗蟲暴發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這當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地生態的破壞。非洲是一個天然的草原生態系統,在非洲,很多地方仍然砍伐木材充當燃料,同時有些地方還會燒荒種地,無序開發使得當地生態系統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再加上監測不到位、信息不暢通、防治不科學等原因,最終釀成災難”。


蝗蟲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防治蝗蟲,其根本是生態平衡,張澤華說,“比如非洲,目前很多地方還在大規模使用化學方式防蟲,蝗蟲來了,一打藥,死一大片,覺得好用,下回接著用。問題是,化學的方法,固然殺死了蝗蟲,但也殺死了它的天敵,破壞了生態系統,這次防住了,下一次可能更大、更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