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上加霜,非洲蝗虫卷土重来!

近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警告,如果防治措施不利,随着雨季的来临,蝗虫的数量有可能再增长20倍。


粮农组织表示,东非的蝗群预计将从肯尼亚进入南苏丹和乌干达。鉴于东非受灾国有近2000万人已经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也门也有1500万人食不果腹,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蝗灾,将对区域食品安全和生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可能导致严重苦难、流离失所和紧张加剧。


粮农组织正为10个受灾国的灾情监测及空中和地面喷洒工作提供支持。今年一月以来,已向该区域的24万公顷土地喷洒了化学或生物杀虫剂,并培训了740名专业人员进行地面治蝗工作。


非洲蝗灾在东非地区可能再次爆发


据FAO信息,沙漠蝗虫灾害依然十分严峻,由于3月份的大范围降雨,东非地区蝗虫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出现激增,非洲、中东地区情况堪忧。此外,在受灾最严重的六个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已经有约2000万人陷入严重粮食不安全境地。此外,也门也遭遇了蝗虫侵袭,该国有1500万人面临相同处境。

因蝗虫存活时间大概三个月,我们认为可能会对非洲夏粮的收获产生冲击。


雪上加霜,非洲蝗虫卷土重来!


新冠疫情对农药行业的供应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暂停,二是物流的中断。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各主要农药生产国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近期印度政府宣布延长“封城”的期限至4月底,作为全球第四大农药生产国,对全球农药供应有较大影响。此外新冠疫情限制人员和农药等物资的流通,进一步加大了抗灾难度,部分国家如乌干达反馈其无法进口足够的农药。同时由于全球货运航班的减少,农药的运输出现延误。


沙漠蝗虫是全球破坏性最大的迁徙害虫,一平方公里大小的蝗群中包含大约8000万只成年蝗虫,一天所消耗的食物总量可以喂饱3.5万人。


埃塞俄比亚政府发布了一项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其他机构共同完成的评估报告,报告称有近100万埃塞俄比亚人受到沙漠蝗虫入侵的影响,需要紧急粮食援助。


雪上加霜,非洲蝗虫卷土重来!

蝗虫肆虐埃塞俄比亚


受影响人口大致分布如下,索马里州39万人、奥罗米亚州和德雷达瓦市36万人、阿尔法州10万人、阿姆哈拉州7.2万人、提格雷州4.3万人、南方各民族州1.3万人。


评估报告显示,沙漠蝗虫在埃塞俄比亚破坏了约20万公顷的农田,造成谷物损失超过35.6万吨。其中高粱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谷物,约11.4万公顷,其次是玉米(4.1万公顷)和小麦(3.6万公顷)。此外,还有多达130万公顷的牧场受到影响。


非洲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否满足其需求?


非洲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约一半国家的农业人口占比超过80%,可以说绝大部分非洲人以农业生产为生。除了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作物外,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也有较为广泛的种植,它们也是非洲人主要的口粮作物。


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的世界不同地区水稻和小麦的产量、进口量和消费量数据,我们绘制了2015至2019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和消费量。


图中可以看出二者均有所提高,但缺口十分明显,且呈扩大趋势。过去五年,该地区水稻的年均产需缺口超过了1300万吨,从2015年的1199万吨扩大到了2019年的1460万吨。小麦的产需缺口更加明显,五年平均达到了2287万吨,从2015年的2135万吨扩大到了2019年的2479万吨。值得注意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也是全世界战乱最频繁、政局最不稳定的地区。


雪上加霜,非洲蝗虫卷土重来!

近五年来,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水稻和小麦每年的生产和消费量(百万吨)。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在战乱、蝗虫和新冠疫情的多重压力下,非洲很难稳定粮食生产,2020年粮食产需缺口极有可能继续扩大。


下图给出了近五年来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水稻和小麦的产需缺口和进口量。不难发现,每年非洲粮食的进口量略高于内部产需缺口,能够填补缺口,满足内部需求。


雪上加霜,非洲蝗虫卷土重来!

过去五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粮食作物每年的产需缺口和进口量(百万吨),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非洲地区的粮食依赖进口。在全球排名前25的水稻进口国中,非洲国家占了10个,其中尼日利亚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进口国,非洲也是全球重要的小麦进口地区之一。水稻主要从南亚或东南亚等水稻主产地进口,小麦则需要从中亚和远东地区大量进口。


即便本地需求不增长、本地生产保持稳定,一旦这些粮食出口国禁止或暂缓出口,或进口的粮食无法及时运抵非洲,那么非洲粮食产需缺口将无法弥补,本地生产以及前期库存将无法满足当地口粮需求,进而引发粮食危机风险。


粮农组织已将应对沙漠蝗灾的募款呼吁增加至1亿5320万美元,目前已承诺或到账的款项有1亿1110万,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政府,以及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等多个国际捐款方。


我国6月进入高风险期


6月,是沙漠蝗的迁飞高发期,可能继续迁飞蔓延至印度、巴基斯坦等地。


对于中国来说,蝗灾虽然还远在非洲,但仍不可不防。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说,“蝗群迁徙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北线,从印度河流域随着西风而来,撞上青藏高原后,沿着青藏高原边缘往南,到达缅甸等地,随后看季风的情况,有可能进入我国云南、广西甚至广东等地。第二条是南线,在印度洋发源的东亚季风,在红海南段、非洲之角与西风带的气流汇合,最终直达云南。蝗虫也有可能随气流而到达云南。这样的局面,可能在6月份出现,也就是说,6月份我国将进入非洲蝗灾的高风险期”。


雪上加霜,非洲蝗虫卷土重来!


上一拨蝗灾暴发后,并未进入中国,但第二拨的风险比第一拨更高。张泽华说,“蝗虫进入我国,第一是通过两条线路飞过来,其中南线的风险要比北线更高。第二是通过货运等方式入境,蝗虫有可能钻到货物中。那么小一个虫子,藏在集装箱里,很难发现。目前上海海关已经发现有藏在货物中的蝗虫,说明蝗虫已经开始敲我们的大门了”。


张泽华表示:“如果蝗虫叩关,我们现有的技术是可以应对的,但最麻烦的是它可能不只是过境,而是落地生根,住下不走了,那样的话,就可能需要长期治理了”。


事实上,非洲蝗灾的暴发,和当地生态平衡被破坏不无关系。张泽华说,“有观点认为非洲蝗虫暴发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这当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生态的破坏。非洲是一个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在非洲,很多地方仍然砍伐木材充当燃料,同时有些地方还会烧荒种地,无序开发使得当地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再加上监测不到位、信息不畅通、防治不科学等原因,最终酿成灾难”。


蝗虫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防治蝗虫,其根本是生态平衡,张泽华说,“比如非洲,目前很多地方还在大规模使用化学方式防虫,蝗虫来了,一打药,死一大片,觉得好用,下回接着用。问题是,化学的方法,固然杀死了蝗虫,但也杀死了它的天敌,破坏了生态系统,这次防住了,下一次可能更大、更严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