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詩詞賞析


《古朗月行》詩詞賞析

《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81586070452908902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86961375&req_id=202004152236140100140470670C425285&group_id=6815860704529089027

《古朗月行》詩詞賞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譯文

小時候我不認識月亮,將它呼作白玉盤。

又懷疑是瑤臺仙人的明鏡,飛到了天上。

註釋

朗月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六五收錄此題,列於《雜曲歌辭》。

呼作:稱為。白玉盤:白玉做的盤子。

疑:懷疑。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武帝內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

《古朗月行》詩詞賞析

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絃歌。李白採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容。

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詩中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顏色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然後,又寫月亮的升起:“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古代神話說,月中有仙人、桂樹、白兔。當月亮初升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隻腳,而後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看見一輪圓月,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藥。詩人運用這一神話傳說,寫出了月亮初生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緻。然而好景不長,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傳說月蝕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齧食而殘損,變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表現出詩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使天、人都免除了災難。

詩人在這裡引出這樣的英雄來,既是為現實中缺少這樣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這樣的英雄來掃除天下。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詩人深感失望:“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既然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就沒有什麼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開吧。這是無可奈何的辦法,心中的憂憤不僅沒有解除,反而加深了:“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詩人不忍一走了之,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

前人與今人多謂此詩非一般的詠月之作,而是寄寓著政治局勢,又謂此詩前半喻開元盛世,在詩人心目中如朗月在兒童心目中然;後半喻天寶後期,蟾蜍喻安祿山、楊國忠之類的權奸、宦官、邊將,昏蔽其君,紊亂朝政,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大明夜已殘”似是諷刺這一昏暗局面。然而詩人卻不明說,而是通篇作隱語,化現實為幻景,以蟾蜍蝕月影射現實,說得十分深婉曲折。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象,展現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