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實驗動物日:今天,一起關注這些實驗動物!

今天是4月24日,“世界實驗動物日”,世界實驗動物日的前後一週則被稱為“實驗動物周”。由英國反活體解剖協會(NAVS)於1979年發起,是為了倡導科學、人道地開展動物實驗,積極宣傳使用動物實驗的替代辦法,最終完全取消動物實驗。目前,“世界實驗動物日”,已經成為受聯合國認可的、國際性的紀念日,在世界各地都有動物保護者為這一天以及前後的一週舉行各種活動,呼籲人類減少和停止不必須的動物實驗。

現在,我們就來聚焦一下實驗室中最常見到和用到的模式動物,聊一聊這些動物的“八卦”:

一、線蟲

世界實驗動物日:今天,一起關注這些實驗動物!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下的秀麗線蟲,綠色標記為神經元,紅色標記為咽部。

作為動物界中最大的門之一,線蟲動物有超過28,000個已被記錄的物種,目前仍有大量種尚未命名。絕大多數體線蟲小呈圓柱形,又稱圓蟲。線蟲常寄生於動植物,或自由生活於土壤、淡水和海水環境中,絕大多數營自生生活,營寄生生活中,只有極少部分寄生於人體並導致疾病。線蟲獨特之處,在於其是自體受精的兩性體,易於遺傳操作和繁殖。目前實驗室中一般採用秀麗隱杆線蟲作為實驗對象

二、果蠅


世界實驗動物日:今天,一起關注這些實驗動物!

果蠅特寫

果蠅廣泛地存在於全球溫帶及熱帶氣候區,而且由於其主食為腐爛的水果,因此在人類的棲息地內如果園,菜市場等地區內皆可見其蹤跡。以果蠅作為遺傳學研究的材料,利用突變株研究基因和性狀之間的關係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種研究遺傳學的工具已達完善的地步,果蠅提供我們對今日的遺傳學的知識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實驗室中常用的黑腹果蠅是雙翅目昆蟲,生活史短,易飼養,繁殖快,染色體少,突變型多,個體小,是一種很好的遺傳學實驗材料。

三、斑馬魚


世界實驗動物日:今天,一起關注這些實驗動物!

斑馬魚的發育過程圖示


斑馬魚原產於南亞,是十分常見的熱帶魚。斑馬魚體型纖細,成體長3-4cm,對水質要求不高。孵出後約3個月達到性成熟,成熟魚每隔幾天可產卵一次。卵子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胎髮育同步且速度快,胚體透明。斑馬魚(Daniorerio,俗稱zebrafish)具有繁殖能力強、體外受精和發育、胚胎透明、性成熟週期短、個體小易養殖等諸多特點,特別是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正向基因飽和突變與篩選。目前已經有數以千計的斑馬魚胚胎突變體,是研究胚胎髮育分子機制的優良資源,有的還可做為人類疾病模型。斑馬魚已經成為最受重視的脊椎動物發育生物學模式之一,在其它學科上的利用也顯示很大的潛力。這些特點使其成為功能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之一。在國際上,斑馬魚模式生物的使用正逐漸拓展和深入到生命體的多種系統(例如,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生殖系統等)的發育、功能和疾病(例如神經退行性疾病、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研究中,並已應用於小分子化合物的大規模新藥篩選。

四、小鼠


世界實驗動物日:今天,一起關注這些實驗動物!

被關在玻璃籠子中的實驗小鼠

在哺乳類實驗動物中,由於小鼠體小,飼養管理方便,易於控制,生產繁殖快,研究最深,有明確的質量控制標準,已擁有大量的近交系、突變系和封閉群,因此在各種實驗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小鼠是由小家鼠演變而來。它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經長期人工飼養選擇培育,已育成1000多近交系和獨立的遠交群。早在17世紀就有人用小鼠做實驗,現已成為使用量最大、研究最詳盡的哺乳類實驗動物。由於在進化關係上更加接近人類,因此利用小鼠開展的實驗及醫學研究,更加具有應用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