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寧晉薄落亭

薄洛亭,在今寧晉縣東南。《後漢書 ·郡國志》 鉅鹿郡:“廮陶縣,有薄落亭。”(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 卷十四,寧晉縣條:薄洛亭 “戰國時為齊、趙之疆,往往戰戍於此。亭蓋以薄落河為名”。薄洛河,即薄洛水,古代連接大陸澤(含寧晉泊)與古黃河之間的幾十裡水域通稱薄洛水。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四《北直》五:

《禹貢》之大陸澤。《呂氏春秋》九藪,趙之大陸其一也。酈道元以為即楊紆藪,亦謂之薄洛水。《戰國策》趙武靈王曰:吾國東省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而無舟楫之用。是也。亦謂之廣阿澤。今澤東西徑三十里,其上流即漳水也。自順德府南和任縣達隆平(隆堯),而東北匯大小群川,以注於縣境。而趙州西境及滹沱河以南諸水,亦悉東南流至縣境,而匯為大澤。

明代石珤撰《大陸澤記》,欽定四庫全書,(明)黃訓編《名臣經濟録》巻四十九:            

趙武靈王曰:“吾國東有河,薄落之水。”亦謂“此漢時其地猶有薄落亭”。今雲“葫蘆河”者,或其聲之訛轉雲。

清康熙十八年《寧晉縣誌》魏裔介序言有:“堯臺東矗懷陶唐之風,大陸漫衍緬神禹之跡;薄落名亭思武靈之略,漳洨環流睹九河之匯”之語。

史說寧晉薄落亭

漢代亭長畫像磚


薄落亭,並不是亭臺樓閣,此處亭不是作為亭子涼亭講,而是一種古代的地方行政治安組織,始於戰國時期,戰國時始在鄰接他國處設亭,置亭長,任防禦之責。秦、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薄落亭,戰國時期地處齊國、趙國、中山國三國邊界處,也不是隻用來傳遞文書安頓車馬的尋常驛亭,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充當癭陶縣的東大門,相當於現在的進出境口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