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宁晋薄落亭

薄洛亭,在今宁晋县东南。《后汉书 ·郡国志》 巨鹿郡:“廮陶县,有薄落亭。”(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四,宁晋县条:薄洛亭 “战国时为齐、赵之疆,往往战戍于此。亭盖以薄落河为名”。薄洛河,即薄洛水,古代连接大陆泽(含宁晋泊)与古黄河之间的几十里水域通称薄洛水。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北直》五:

《禹贡》之大陆泽。《吕氏春秋》九薮,赵之大陆其一也。郦道元以为即杨纡薮,亦谓之薄洛水。《战国策》赵武灵王曰:吾国东省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是也。亦谓之广阿泽。今泽东西径三十里,其上流即漳水也。自顺德府南和任县达隆平(隆尧),而东北汇大小群川,以注于县境。而赵州西境及滹沱河以南诸水,亦悉东南流至县境,而汇为大泽。

明代石珤撰《大陆泽记》,欽定四庫全書,(明)黄訓編《名臣經濟録》巻四十九:            

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河,薄落之水。”亦谓“此汉时其地犹有薄落亭”。今云“葫芦河”者,或其声之讹转云。

清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魏裔介序言有:“尧台东矗怀陶唐之风,大陆漫衍缅神禹之迹;薄落名亭思武灵之略,漳洨环流睹九河之汇”之语。

史说宁晋薄落亭

汉代亭长画像砖


薄落亭,并不是亭台楼阁,此处亭不是作为亭子凉亭讲,而是一种古代的地方行政治安组织,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薄落亭,战国时期地处齐国、赵国、中山国三国边界处,也不是只用来传递文书安顿车马的寻常驿亭,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充当瘿陶县的东大门,相当于现在的进出境口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