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赴京趕考時,都會帶些什麼東西?

作為人,生存在這個世間,經常會遇到很多的人生轉折點。作為一個現代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生活的第一個轉折點就是高考,高考更是牽動了許多父母的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以更好的條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特別是一些窮苦地區的家長,即使自己生活的不好,也要供子女上學,因為他們相信學習可以命運。

古人赴京趕考時,都會帶些什麼東西?


其實高考的起源是古代的科舉制,科舉制創建的原因是為了向全國召集有才之人,即使是地位低下的人,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只要在科舉考試中考上狀元,探花,或者榜眼,就可以徹底改變命運,獲得官職光宗耀祖,這就是學習改變命運的真實寫照。許多古人寒窗苦讀十年,就是為了能在科舉考試中一舉上榜,改變自己的命運。其中為後人所熟知的很多名人,都是從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然後獲得很大成就的,例如在書法史上和顏真卿並稱“顏柳”的柳公權,還有“宋末三傑”之一的文天祥,這二人的出身都是榜上狀元,之後都在不同的領域中獲得了一定的成就,這就是科舉的作用。

古人赴京趕考時,都會帶些什麼東西?


這次我們要聊的不是科舉制,而是所有考生在考試時必備的一件東西—考籃。考籃的作用其實很好理解,就相當於我們現在高考需要準備的高考袋一樣,裡面放的都是考試時有可能用到的東西,比如最基礎的筆,紙,橡皮之類的。但是古代的考試跟現在的考試有著很大的差別。現代的考試,我們只需要帶好簡單的考試用品,在考完第一天的所有科目之後,就可以回家準備第二天所要開始的科目。在古代考試卻不一樣,古人的考試是在一個專門用來考試的地方名叫考棚,考生會被安排在各自的單獨小房間裡。因為古人考試時間是三天,所有接下來三天都要待在這個被安排好的房間不能出去。而考生需要準備這三天需要的全部東西,然後放在考籃裡,在考試的時候帶進考棚。

古人赴京趕考時,都會帶些什麼東西?


在明清小說《兒女英雄傳》中就詳細記載了考籃。考籃是一種有蓋的多層籃子,主要由藤、細篾、柳條、荊條編織而成。從外表來看,大部分是方形籃子,而且在方形籃子的四個角都會包上銅還有銀,籃子的提樑上還會鑲嵌上金屬花片,有錢人的考籃會做得更加精緻好看。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考籃和普通的籃子並不一樣,考籃是透明的,這麼做是為了方便進考棚之前的檢查,以防考生作弊。原來作弊是從古至今的常態,有一部分人會為了走捷徑而選擇歪門邪道,作弊就是考試的歪門邪道,所以古代考試的檢察也是相當嚴格的。

古人赴京趕考時,都會帶些什麼東西?


古人不僅對考籃製作很講究,對考籃需要裝的東西也會很仔細。古代的科舉考試是有一個過程的,通常分為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應對不同級別的考試,考籃中放的物品也會不同,其中鄉試和會試是需要準備較多東西的。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古人的考籃中到底裝了些什麼吧。

首先是考試必備的筆墨紙硯,筆一般都放在筆袋中,紙是用來打草稿的,硯一般會選擇比較輕便的硯臺。考試時考生還會寫錯字,由此考生還需要帶上挖補刀和漿糊。考籃中還要放號簾或者號帷,安排考試的地方是一間間的小房間,這個房間是沒有門的,所以考生還要帶上錘子、釘子、凳子等工具,來幫助自己將號簾釘好,以此充當門來抵禦風寒。因為有一個舒適的環境,能讓考生髮揮出自己真實的能力,所以這些都是考試時必須的東西。

古人赴京趕考時,都會帶些什麼東西?


之前說過會試要在考棚待三天,這三天內的飲食也需要考生自己準備,雖然考棚內有飲食供應,但是食物卻不堪入口,所以大部分考生都是選擇自己帶食物過去。常帶的食物一般是糕點,和果乾,在南方的考生會帶桂圓,蓮子之類的零食,因為考試時沒有時間剝,所以在考試之前,家中女眷會提前剝好。但是三天都吃生冷的食物,對考生來說也是很不舒服的。在古代考棚中有支爐煮飯的地方,每個房間都會配有一個號軍來幫忙考生煮飯燒水,因此考生還需要帶鍋帶米帶做飯所需的作料,以此來進行烹飪。不僅如此,連考生晚上的燭燈也需要考生自己準備。一般要準備燭臺,蠟燭,剪燭心的燭剪和包蠟的油紙。這樣到了晚上也可以奮筆疾書了。

除了這些生活所需要的物品,考生還需要帶著打掃用品,因為古代的考試三年一次,考棚平常的時候沒有人使用,所以考棚是偏髒的,考生要自己進去打掃乾淨,然後進行考試。有些時候分配給自己的號房屋頂還會破,所以古人還要帶上油紙,防止天氣惡劣對自己考試的影響。

古人赴京趕考時,都會帶些什麼東西?


綜上所述,考生的考籃就相當於一個百寶箱,即使遇到了自然災害,這個百寶箱還可以幫助自己存活下去,可算是一舉兩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考籃的存在更加反應出了古人對待科舉考試的重視,為了能夠趕上三年一度的考試,不斷學習,夜以繼日。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即使在現代,雖然學習並不是我們的唯一出路,但是能夠充實我們的內在,開闊我們的眼界。在閒暇時拿起一本書,整個人沉浸在書中世界,也是一個奇妙之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