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滿堂灌”潤物細無聲

<table> 突破“滿堂灌”潤物細無聲

天鵝灣小學校長莫斯汝給學生上思政課。受訪者供圖

/<table>

走進江海區景賢小學,處處可見“樂賢文化”元素,從孔子先賢理念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豐富多彩。這是該校建成以來,圍繞“大思政”“大教育”而營造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也能感受傳統,崇尚先賢、學習近賢,向上向善。

近兩年,江門大力推進思政教育路徑創新,改革傳統課堂,突破“滿堂灌”,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同時,通過推進“一校一方案”“一年一品牌”,完善“五位一體”德育協同創新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在思政課品牌建設方面,全市中小學校圍繞構建“大思政”“大德育”工作體系,融入僑鄉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江門樣本”。

●南方日報記者 黃燁倩

創新教育路徑▶▷改革傳統課堂,突破“滿堂灌”

3月初,江海區天鵝灣小學的“空中課堂”進入第二階段,校長莫斯汝帶著班主任精心備課,給學生上了一堂以“自律、勤學”為主題的特別班會課。班會課上,班主任各出奇招,通過微課小視頻、講述歷史小故事、編創四字歌等方式,教會學生製作“時間管理思維導圖”,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一系列班會課是天鵝灣小學探究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之一——“時機教育”。“擇機而行,隨事而喚。面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時,應因時而動、因材施教,採取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喚醒學生的自覺、自省,培養他們的思辨分析能力。”莫斯汝解釋道。配合“時機教育”,天鵝灣小學還創新採用“雙班主任制”,為每個班級配備兩位班主任,“分—進—合—育”,構建班級管理“同心圓”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讓學生的品格養成教育走向縱深。

蓬江區農林小學校長黃永康認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因此,在創新思政教育路徑中,該校啟動研究子課題《以黨建引領未成年人黨性教育實踐研究》,創建少年黨校,構建起“1+3”課程體系——“1”就是少年黨校的黨史專題課,“3”是活動體驗、學科教育、家長學校三項課程。

“我們通過黨史專題課領唱‘主旋律’、多彩課程齊奏‘思政曲’的育人框架,搭建多元立體課程體系。”黃永康介紹。據瞭解,農林小學正將抽象的思政內容還原為學生日常的生活體驗,如把研學活動課程納入教育計劃,讓學生走出校園,迴歸現實生活的探索與體驗。

江門一中政治高級教師徐先善認為,思政教育要突破傳統的“滿堂灌”,從內容和形式中進行改革,將課堂與實踐探究相結合,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在思政教育體系中,課堂是主陣地。身為老師,要紮根理論、研究透徹,更要有形式的創新,創新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模式,循序漸進,帶領學生感受層次更深的情懷教育。”徐先善補充道。

延伸至全市思政教育體系的建設,江門去年以建立思政政治教育聯盟為載體,推進思想政治課改革創新。其中,在形式創新上,江門將信息技術和影視教育等融入思政課堂,開展《學習讀本》課例評選,選出80件優質思政課慕課、微課;在內容創新上,發揮思政教師和全體教師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全市中小學校打造“一校一精品課例”“一班一優質課例”。

“三全”立德樹人▶▷完善“五位一體”德育協同創新機制

“圍繞課程思政化、思政課程化兩個核心教育理念,我們打造一支由學校黨支部書記牽頭掛帥的黨員思政教師隊伍,不僅思政老師要給學生上思政課,其他學科老師也要在其課堂中拓展延伸思政教育內容。”鶴山崑崙學校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姚忠餘講述他對“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立德樹人”的理解。

記者瞭解到,當前鶴山崑崙學校正以“種子課”+“拓展課”+“固本課”為載體,構建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體系。“疫情期間,我們每一週都會組織學校教師圍繞防疫抗疫、圍繞家國情懷、圍繞責任擔當等給學生上班會課,並且堅持每週一節思政公開課。這些便是種子學科以外的拓展課。”姚忠餘說,“固本課則更側重線下的課後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是導演,學生是主角,讓他們走上講臺分享遊學實踐過程中的所聽、所見、所學、所感,實現不教而教。”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意味著要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蓬江區裡村小學常務副校長萬川說。因此,裡村小學結合學校在國學、藝術、少先隊等方面已有的基礎,整合形成“紅色紀事、紅色頌歌、紅色傳承、紅色藝創、紅色堡壘”五大板塊,以紅潤德、蒙以養正。

江門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江門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教育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建立起黨組織主導、校長負責、群團組織參與、家庭社會聯動的工作機制,推動形成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十大育人體系。同時,全市中小學加強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作用,密切家校合作,完善學生、教師、學校、家庭、社區“五位一體”的德育協同創新機制,使德育教育貫穿青少年成長全過程。

打造“江門樣本”▶▷構建“大思政”“大德育”工作體系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蓬江區紫茶小學思政教研組組長周麗娜並不空閒,參加思政課題研究、組織片區思政教育研討會、帶領學校思政教師備好思政網課……“我們要利用好這個時機,提升思政課堂的信息化水平。”周麗娜說。

在立德樹人課堂教育中,周麗娜秉持“融合教育”的理念,通過網端策劃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與體驗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如讓他們參加“給白衣戰士寫一封信”徵文活動、製作手抄報表達所思所想、錄製視頻講述身邊的抗疫故事等。

另一方面,天鵝灣小學在智慧校園建設工作中融合思政教育評價體系,探索建立包含學業素養評價、道德素養評價、生活習慣評價、健康衛生評價、藝術素養評價、創新與實踐評價共6個維度的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通過‘天鵝雲’這個平臺,我們的思政課堂進一步密切學校與學生、家長的聯繫,掌握每一名學生的成長軌跡,讓教師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莫斯汝介紹,“同時,學生通過評價圖表就能直觀瞭解自身行為,實現自我教育和進步,實現自立、自主、自律。”

從“雲端”思政課堂到“雲端”教育評價體系,江門正一步步推進新時代德育教育工作走向信息化、現代化。近幾年來,江門推動各地各學校加快構建“大思政”“大德育”工作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大中小幼德育工作一體化建設,以保障德育工作分年級分學段有效開展,在全市中小學校範圍內形成德育工作“一校一方案”“一年一品牌”,打造“江門樣本”。

此外,徐先善認為,打造思政教育“江門樣本”,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大思政”工作體系,應該融入江門僑鄉紅色資源,深化內涵。“思政教育也是一種情懷教育,學生從愛家到愛國,期間應以身邊人身邊事,引導學生感受家國情懷,如他們熟悉的陳垣故居、革命烈士周文雍和陳鐵軍等。”

姚忠餘也有相似看法,他表示,江門紅色資源豐富,創新深化思政精品課程和建設思政教育品牌都應該充分挖掘本土特色,設計課堂,打造“接地氣”的思政課,將紅色基因深植學生心田。

■五邑新論

上好家國情懷課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作為教育者,我們雖無法逆行,卻能奮力前行。把疫情當教材,把生活當課堂,給學生上好家國情懷課,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所在。這對於精心栽培處於“孕穗拔節期”的學生,引導和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上好家國情懷課,要育好深厚情懷。教育者要涵養自己深厚的家國情懷,心繫國家和民族,以深厚的家國情懷浸潤學生,以切實的愛國言行感染學生,以己為範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上好家國情懷課,要講好戰疫故事。教育者要精心選取戰疫素材,用心講述戰疫故事,用豐富的案例、深度的內容、新意的表達、真實的情感,為學生講述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和中國貢獻,在細雨纖纖潤無聲中讓學生涵養家國情、增強愛國心、堅定四自信、立下強國志。

上好家國情懷課,要用好多樣形式。教育者要善用先進技術,活用教學平臺,巧用線上資源,提升線上教育效度;要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方法,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如學生講故事、學生做調研、學生創作品等體驗式教育,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上好家國情懷課,要導好報國實踐。家國情懷不僅要思想“在線”,更要行動“在場”。教育者要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家國情懷,在力所能及之處貢獻自己的戰疫力量,以今日之拼搏,扛起明日之重任。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教育者要上好家國情懷課,讓學生獲得成長和歷練,努力成長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江門一中語文正高級教師楊青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