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中國汽車工業,正在培育哪些本土工業機器人巨頭?

作為生產車間的必需品,工業機器人與國家制造業發展息息相關。伴隨中國經濟縱深發展,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也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龐大的汽車工業,就是國內工業機器人廠商的成長沃土。

埃夫特、瑞松科技、江蘇北人等專注於汽車及零部件製造領域的本土工業機器人廠商從幕後走向臺前,希望借力資本市場,拓展更大發展空間,不過,市場沃土仍需尖端技術“開墾”。中國工業機器人廠商畢竟“遲到”了幾十年,技術水平還難以與abb發那科、安川電機和庫卡這“機器人四大家族”相抗衡:本土廠商大多從下游應用集成市場入手,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和機器人本體技術門檻較高,國產設備尚難企及。

技術驗證依然需要產業應用的支持。中國工業機器人廠商是如何在汽車產業取得成功的?又能否根植這片沃土,在核心技術領域再進一步,乃至成長出ABB一樣的業界龍頭?


汽車產業,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沃土


汽車產業的價值

首先體現在經濟效益上

2017年,我國汽車工業總產值突破了10萬億大關,在國民生產總值佔比超過十分之一。作為一個產業鏈非常長的工業,其上游助推了電子、冶金等產業的發展,下游也孵化出了規模超萬億的汽車後市場。

不僅如此,汽車產業對於國家而言還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汽車是最複雜的大規模民用產品,需要實現幾萬個零件長達十幾年的穩定協作。汽車產業對工業設計、製造水平、管理水平等層面的要求極高,代表著製造業的最高水平。

汽車產業的變革,往往能引發人類生產方式的變革。福特的流水線模式不僅開啟了美國汽車縱橫全球的時代,更是改變了以往產業工人按件計工資的管理體系——不同工序有了相應的作業節拍,工人變成了產線上的“機器”,生產效率遠超傳統計件工作法;豐田的精益生產方式,則將庫存控制、生產計劃等納入管理體系,讓生產節奏貼合銷售節奏,解決汽車庫存管理成本高的痛點,日本汽車自然價格更優,在市場上無往不利。

成熟的汽車產業將技術和管理經驗擴散移植到其他製造業。回顧機器人四大家族的發展史,都少不了在汽車產業大展宏圖的篇章。汽車產業對製造自動化的需求,為工業機器人大規模落地應用帶來機遇。

在落地實踐中,機器人廠商可以不斷調整設計和生產方案,從而形成技術成熟、作業穩定的工業機器人產品,再以此進入其他製造場景。時至今日,汽車產業依然是工業機器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之一。


蓬勃發展的中國汽車產業

能否成為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沃土?

從銷量上看,答案是肯定的。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CRIA)的統計數據,2018年,汽車製造業新增工業機器人4萬餘臺,是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第二的應用行業。電氣電子設備和器材製造業新增4.6萬臺工業機器人,位列第一,但其中有相當比例是小型機器人。因此,汽車製造業才是工業機器人的主戰場。

從市場競爭層面來看,答案也是肯定的。汽車製造端生產需求龐大,中國工業機器人廠商有廣闊的生存空間。儘管技術水平落後於國外工業機器人巨頭,但是本地化集成業務讓中國工業機器人廠商從無到有落地生根,並與主機廠形成穩定業務合作。

一些工業機器人廠商直接由主機廠孵化而來。埃夫特的前身,就是奇瑞汽車設備部下屬的裝備製造科,區區十人,僅負責設備選型和維護保養。因為當時奇瑞產線採用的均為進口工業機器人,設備一出現問題就需要請外國專家打“飛的”支援,時間和金錢成本居高不下,產線一停,更是損失慘重。

因此,和大多數國內工業機器人靠應用集成立業不同,埃夫特從創立之初就以國產替代為目的,從機器人本體切入。為此創始團隊奔赴全國各地尋找合作伙伴,最終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出首款機器人本體。有了本體之後,埃夫特才考慮應用集成業務,在奇瑞實現工業機器人的國產替代。

如今,奇瑞產線上有超過九成的工業機器人出自埃夫特之手。通用、大眾、菲亞特克萊斯勒、北汽等主機廠,都是埃夫特的大客戶。

另一家工業機器人廠商瑞松科技,則與廣汽緊密相連。最初,瑞松科技是松下機器人和電焊機的國內首家代理商;兩年後推出首條摩托車焊接自動化生產線,開闢了工業機器人集成業務。

瑞松科技與廣汽系的業務合作已經超過十年。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廣汽乘用車、廣汽新能源等廣汽系主機廠的焊裝生產線中,有30%到50%來自瑞松科技。本次新冠疫情期間,瑞松科技就向廣汽集團提供技術支持,協助其在10天內建成5條口罩智能生產線。除了廣汽系外,瑞松科技的客戶名單中不乏長安馬自達、東風本田等知名主機廠。同樣已經在科創板上市的江蘇北人,則處於汽車零部件生產這一細分賽道。儘管購買其設備的零部件製造廠商眾多,但是除了一汽業務外,其他主要客戶均服務於上汽系主機廠。

國內汽車行業近三十年來的高速發展,讓諸多國內工業機器人廠商取得了業務層面的成功。可不管是技術還是企業規模,國內企業與ABB等國外廠商仍有較大差距,難以望其項背。

2016-2018年科創板(待)上市工業機器人廠商(汽車相關業務)營業收入下游降溫,行業整合有望催生“本土ABB”ABB致力於研發、生產機器人已有40多年的歷史,是工業機器人的先行者,也是世界領先的機器人制造廠商。ABB於1969年售出全球第一臺噴塗機器人,197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電動機器人,擁有當今最多種類、最全面的機器人產品、技術和服務。ABB的發展歷程,與本土工業的強勢崛起密不可分。按照同樣的產業邏輯,中國也許正在孕育自己的“本土ABB”。

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並向汽車保有量第一大國的寶座穩步邁進。國內大大小小几十家主機廠共享市場紅利,汽車產業鏈上下游自然也風風火火。具體到工業機器人行業,國外巨頭負責本體,國內集成商負責應用集成,分工合作其樂融融。有餘力的國內廠商也許能略窺上中游技術門徑,只安享增長紅利也無可厚非。

2018年,連漲了28年的汽車銷量首次下滑,拉開了汽車行業整合洗牌的序幕;2019年,汽車銷量再度驟降8.2%,新能源汽車也在補貼退坡之後迎來了產銷雙降;2020年初則爆發了新冠疫情,讓處在寒冬的車市又來了一次降溫。在2019年,自主品牌汽車銷量佔比已不足四成,到2020年前兩月,部分被譽為“國產神車”的自主品牌月度銷量直接“歸零”。

借鑑美、日、德等汽車產業已進入成熟期的國家,自主品牌的數量不過數個。我國汽車產業洗牌整合也不過是時間問題,缺乏核心技術和產品力的二三流自主品牌,將率先成為被市場淘汰的對象。

對於上游的工業機器人廠商來說,市場環境則可以用“溫室不再,沃土依舊”來形容。

隨著主機廠淘汰之勢加劇,工業機器人廠商也將逐漸告別野蠻生長的時代: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首次下滑,汽車製造機器人銷量同比下滑8.1%。但與此同時,中國車市銷量仍有2,500萬輛,頭部車企仍在執行產能擴充計劃,更多年銷量上百萬的車企巨頭將脫穎而出,它們的供應鏈必將孵化出工業機器人廠商巨頭,後者甚至能在業務規模上比肩四大家族。

龐大的中國汽車工業,正在培育哪些本土工業機器人巨頭?

(數據來源億歐網)


業務拓展和技術研發

將是本土工業機器人廠商突圍的關鍵

專注於焊接工序的江蘇北人,早就拓展出生產一般工業品的自動化焊接生產線,尤以遊艇結構件柔性產線為代表。其技術實力,則體現在航空航天領域。江蘇北人“運載火箭貯箱智能焊接裝備與工藝”被有關機構認證為“國際先進水平”,在2016年到2018年對營收的貢獻佔比均超過10%。江蘇北人科創板募資有2.25億元將投入智能產線項目,除了瞄準汽車製造這一老本行外,還將繼續發揮現有技術和業務優勢,爭奪航空航天和船舶等行業的紅利。

瑞松科技用於汽車工業以外的設備業務在2016和2017年已經佔據40%的營收,業務多元化漸成氣候。除了用於汽車生產製造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之外,瑞松科技還有電梯機器人、精密電子柔性自動化裝配生產線等業務。

通過科創板上市募資,瑞松科技主要希望能通過研發調整業務結構,增強面向3C、高鐵、航空、船舶等高精尖行業的產品競爭力。

從創業伊始就參與機器人本體業務的埃夫特,則採取的是“買買買+消化吸收”的模式。通過收購CMA、EVOLUT和WFC,埃夫特堅持技術吸收和再創造戰略,成功從本體業務延伸至下游應用集成領域。埃夫特還戰略投資ROBOX,並在境內成立控股公司瑞博思,進入上游核心零部件賽道。

如今,埃夫特的研發已經貫穿工業機器人的上中下游,自主化水平不斷提高,其產品也拓展至航空及軌道交通、電子電器等應用領域。

從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上看,即便是自動化、數字化程度最高的汽車產業,相較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非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與韓國、日本相比更是相差數倍。隨著人口紅利日漸消失,自動化設備和產線將成為我國製造業的普遍需求。

汽車行業洗牌對於本土工業機器人廠商來說是危與機並存:實力弱小的廠商自然有淘汰之虞,但業務規模龐大的巨頭將在競爭中加速誕生。集核心技術和龐大業務規模於一身的“本土ABB”不太可能誕生在溫室之中,只可能出現在市場競爭的“威逼”之下。

關注注最新技術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機床工具展覽會(CIMES2020)將於2020年8月17-21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順義)舉辦,歡迎您蒞臨指導。

龐大的中國汽車工業,正在培育哪些本土工業機器人巨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