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大國崛起勢不可擋,世界航天核心力量

1970年的4月24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伴隨著幾代人成長的《東方紅》樂曲傳遍世界,中國人從此打開了通向太空的大門。50年來,在邁向航天強國的征程中,“東方紅一號”已不僅僅是一顆衛星的名字,它更多地凝聚著一個民族厚重的精神,承載起了一個國家的榮譽。

50年間,我國航天從業人員艱苦奮鬥,走出了一條特色航天事業道路,開創了航天事業的新局面,中國航天成為世界航天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國航天:大國崛起勢不可擋,世界航天核心力量

我國的航天工程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1956年,錢學森提交《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中國航天事業就此起步。

1958年,開始建設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60年,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T-7M”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1960年,我國仿製蘇聯“P-2”導彈的第一枚導彈飛行試驗圓滿成功,我國在掌握導彈技術方面邁出第一步。1964年,東風二號導彈發射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導彈從研仿走向自主研製。1965年,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統一管理導彈火箭和人造衛星的研究、設計、製造和基本建設。

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1975年,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尖兵一號”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11月29日,衛星迴收艙安全降落並回收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迴收技術的國家。

1980年,我國自行設計生產的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首次發射成功。1981年,風暴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三顆科學實驗衛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成功將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實現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飛行的重大跨越。2008年,神舟七號飛船進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完成我國首次空間出艙任務,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

2017年,北斗三號第一、二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開啟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2018年,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的新旅程。2019年,在黃海海域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一號A、B星及五顆商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2019年4月2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4顆北斗,這是長三號甲系列的第100次飛行。這100次全部從西昌發射。

中國航天:大國崛起勢不可擋,世界航天核心力量

如今,我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術已初步建立起各類應用衛星系統,如導航衛星系統、通訊衛星系統、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等;基本完成了載人航天計劃中的第一、二步計劃,實現了航天員的升空與返回,目前正著手進行空間站的建設工作;探月工程穩步實施中,我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已於2013年12月14日軟著陸並圓滿完成任務,2018年12月8日發射的人類首個月球背面探測器“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

目前,我國正在開展首次火星探測工程的研製工作。按照計劃,2020年我國將通過長征五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並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探測器發射後,大約需要經過7個月左右的飛行抵達火星。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佈。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中國航天:大國崛起勢不可擋,世界航天核心力量

在載人航天領域,我國已經完成載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前兩步,正在朝著第三步大步邁進。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在快車道上高速前行,天舟一號成功發射,完成與天宮二號對接,並完成推進劑在軌補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驗證,既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完成,也意味著中國進入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空間站階段,並計劃在2022年建成空間站。

在運載火箭領域,我國長征系列火箭發射成功率高,居世界領先地位。2019年3月10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託舉著中星6C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隨後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自此,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300”。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實現300次飛行,是中國航天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歷史節點。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的絕對主力運載火箭,承擔了中國96.4%的發射任務,發射航天器總質量佔中國發射總質量的99.2%。

中國航天:大國崛起勢不可擋,世界航天核心力量

從1970年首飛至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後有17型基礎級火箭和5型上面級投入使用,成功將506個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具備了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類型載荷的能力,運載能力、發射頻率、成功率、入軌精度和適應能力均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已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知名、在國際高科技產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

多年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有力支撐保障了中國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衛星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務的成功實施,為推動相關領域發展,加快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據統計,長征火箭300次發射的成功率約為96%。

與前50次發射相比,後250次發射的成功率明顯提升且趨於穩定。在第3個100次發射中,長征火箭共將225顆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成功率高達97%,居世界領先地位。2018年,長征火箭以全年37次發射的全勝戰績,首次獨居世界航天發射次數年度第一位。

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登陸,未來還將繼續實施登陸器返回、載人登月等探月工程。隨著我國經濟實力日漸上升,其他深空探測計劃將陸續立項並實施,將重點開展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等一系列深空探測項目。深空探測對空間飛行器的可靠性要求更高,從總體設計思想到元器件質量均要能保障空間飛行器高可靠在軌運行,對行業內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航天:大國崛起勢不可擋,世界航天核心力量

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自此,商業航天政策門檻逐漸被打破,商業航天全產業鏈逐漸發展。

隨著國內商業航天活動的日益活躍,以及北斗導航、高分專項、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等重大專項的深入推進,國內航天發射活動將保持高度活躍。

2018年我國完成了39次航天發射任務,相比2017年的18次實現了翻倍增長,發射次數首次位列全球第一。2019年全年我國共實施了34次航天發射,再次成為全球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根據航天科技集團在2020年初新聞發佈會上披露的數據,全年航天科技集團的發射次數將突破40次,考慮到航天科工、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射任務,我國2020年全年火箭發射次數將超過50次,較2019年有大幅的增長。

中國航天:大國崛起勢不可擋,世界航天核心力量

對於開放型大國,航空航天行業的競爭格局持續優化。

一方面,航空航天行業龍頭具有明顯的技術壁壘以及規模優勢。型號列裝通常在十年以上,在列裝週期裡客戶不會輕易改變供貨商。該行業的護城河較其他行業更寬、更深,強者恆強的邏輯只會不斷強化。

另一方面,客戶通常不會允許一家企業壟斷市場,而是會培育至少兩家企業形成壟斷競爭格局,從而獲得更優的裝備採購價格、保持足夠的技術革新動力與活力。

中國航天:大國崛起勢不可擋,世界航天核心力量

國內十三五期間航天領域國家政策密集出臺,衛星通信產業發展迎來重大契機。

《“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指出十三五是國內由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過渡的關鍵時期,主要從科學規劃和利用衛星頻率/軌道資源、統籌推進航天領域軍民融合、建設陸海空天一體化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著力,同時集中突破低軌衛星通信、空間互聯網等前沿關鍵技術,推動空間與地面設施互聯互通,構建覆蓋全球、無縫連接的天地空間信息系統和服務能力。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為國內民用衛星通信產業發展指明方向,規劃指出固定通信衛星和移動通信衛星並重發展,強化地面系統建設,並提出了“十四五”衛星通信產業目標等。

中國航天:大國崛起勢不可擋,世界航天核心力量

開放型大國擁有更大的經濟總量、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更廣闊的國內列裝市場,有實力、有動力持續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本用於新技術、新裝備研發,裝備性能與技術儲備持續領先於世界。

而在貿易市場上,大國開放經濟體可以充分發揮在資本、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在國際分工中獲得豐厚收益。技術精良的新型裝備有機會敲開更多國家市場,擴大成長空間。對於開放型大國,航空航天產業擁有足夠大的發展空間。在中美貿易關係中,航空航天產品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海關2018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在進口領域,中國從美國進口航空航天產品167.9億美元。在出口領域,中國出口美國航空航天產品11.8億美元。

航天事業是一項高標準、高投入的高科技技術產業,一國的航天實力與潛力與其經濟水平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航天投入不斷加大,人才體系逐漸完善,我國的航天實力將進一步提升。不斷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