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區故事:尕小夥當了“領路人” 窮山溝變了“牡丹谷”

  農村的娃兒出去了就不想再回來……可是,80后王福輝卻回到了家鄉武川獨山村,現在的他,當了“牡丹谷”谷主,成了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領路人。

  “我們‘黃崖土雞蛋’已經多次亮相敦煌文博會、農博會,賣到了西安、杭州等地,還有我們的“優質牡丹油”“有機胡麻油”,名氣大著哩,已成了致富產業了……”王福輝黝黑的臉龐上盡顯歲月痕跡,言行舉止間卻閃爍著80後的青春與活力。

返鄉青年念起了“致富經”

  “我家鄉武川山大溝深,‘出去了就不要回來’,這個觀念在父輩們心裡已經根深蒂固了。”王福輝畢業後一直在外奔波,曾開車拉過貨,跑過工程,但是青年一代的他,卻總想著有份自己的事業,能在家鄉幹出點名堂,為改變家鄉落後面貌出點力。

白銀區故事:尕小夥當了“領路人” 窮山溝變了“牡丹谷”

  傳統的“務農”,技術低、規模小,效益逐漸滑落,村裡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外出打工,家鄉昔日良田逐漸被撂荒、雜草叢生,王福輝心裡一直很不是滋味。隨著這些年特色農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他的腦海中裡閃現出了一個發展綠色農副產品的“金點子”。2013年,帶著對農村的眷戀,王福輝回鄉紮根,從種植和養殖業開始,領辦白銀景觀城邦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帶領鄉親們邁上了一條抱團發展的致富路子。

山坳坳裡建起了“牡丹谷”

  “流轉無人耕種的土地,發展特色產業,既能解決村裡留守鄉親們的就業問題,還能幫助他們增收致富。”合作社成立後,王福輝第一件事就是把村裡閒置的土地流轉起來,他選準了種植牡丹的項目。“家鄉的黃崖溝雅丹風蝕地貌鮮為人知,發展牡丹特色生態觀光旅遊,可以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裡,綠色純天然的牡丹油也很有市場前景…”規劃容易落實難,長期的偏遠閉塞,鄉親們大多思想保守,不認可土地流轉。但王福輝認定了這個理,他挨家上門去宣傳,不厭其煩講道理,最終解開了鄉親們的思想“疙瘩”,一次性就流轉了近220畝,他咬牙將多年打拼的積蓄全部投入,試種了70畝牡丹。

白銀區故事:尕小夥當了“領路人” 窮山溝變了“牡丹谷”

  “合作社運營的人力、物力確實需要大量資金,為維持合作社正常運營,我一直兼顧著去蘭州跑工程,直到2018年下半年,合作社才扭虧為盈。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帶領村上的老百姓共同致富,這是集體的事業,更要加倍努力。”付出總會有收穫,如今的黃崖溝已經形成340畝規模化優質油用牡丹示範基地,成了名副其實的“牡丹谷”,每年少說也能吸引五六千人來觀光旅遊,出產牡丹油近800公斤。

  “搞農業就怕產業結構單一,多元發展才有出路。”王福輝經過反覆研究和長期的市場考察,又辦起了蘆花雞養殖場。選育品種、小雞孵化、疾病預防…他憑著一股子韌勁攻克了一系列養殖技術難關,如今的養殖場,育雛舍、保溫舍、產蛋舍、散養區、投餵區…設施一應俱全。合作社經營項目也陸續拓展,成為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生態循環新型經營主體。

白銀區故事:尕小夥當了“領路人” 窮山溝變了“牡丹谷”

帶領鄉親們脫貧“手拉手”

  現如今,王福輝的合作社吸納會員已有150戶,流轉土地達750畝。“現在最主要的就是傳授社員技術,加強社員自主經營權,包括精準扶貧戶在內的各類社員都可以自行規範種植養殖,合作社幫助銷售,大家的收益也就增加了。”說起助農增收,王福輝打開了話匣子,他想以合作社的“大手”緊握鄉親們的“小手”,讓鄉親們共享合作社資源,大家一起來致富。

  “解決社員們養殖種植方面的技術難題,這是我現在最關注的。”為此,王福輝專門聘請甘肅農業大學、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等專家舉辦各類技術培訓,並認真梳理社員們多年的土雞養殖,牡丹、小麥、胡麻等農作物種植的成功經驗,彙總形成系統技術資料,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貧困戶和群眾。

白銀區故事:尕小夥當了“領路人” 窮山溝變了“牡丹谷”

  產品過硬了,銷路是關鍵。除了在市區建立黃崖土特產直銷點,王福輝還帶著精品土特產奔走各類展銷會,千方百計找銷售渠道。同時,他利用網絡新媒體拉起了線上“銷售網”,20多個“黃崖溝土特產微信銷售群”活躍了起來,新媒體銷售佔到總銷售額的40%以上。

白銀區故事:尕小夥當了“領路人” 窮山溝變了“牡丹谷”

  目前,合作社示範帶動村民發展苗木種植15戶、500畝;牡丹栽培10戶、200畝;養殖4戶,年養殖土雞1.5萬隻以上。吸納50戶精準扶貧戶入股100萬元,每戶每年1600元保底分紅加二次效益分紅,全都足額打進了貧困戶的賬戶裡。

“我要把牡丹種植和蘆花雞養殖真正形成規模,想辦法再引進一些新項目,給鄉親們多些實惠,大家一起致富。”王福輝正在醞釀著他的新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