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名窯瓷器是傳統陶瓷燒製工藝中的藝術珍品,勞動人民生產的瓷器,繼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確定之後,到了宋代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窯口繁多,新的品類也不斷出現,最終,在眾多的窯口中,幾大名窯系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貌,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今天我們就擇其中一些名窯進行鑑賞。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耀州窯


耀州窯位於今陝西省的銅川市黃堡鎮。銅川宋代時期隸屬於耀州,故稱為“耀州窯”,是宋代名窯之一。它是以陝西省銅川黃堡鎮窯、玉華宮窯等為代表,沿漆水河號稱“十里窯場”。燒造時代從唐開始,終於明代,有的研究學者認為該地的唐五代產品或許與陸羽《茶經》所說的“鼎州窯”有關。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耀州窯 金 青釉夔龍紋三足爐 高15.2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耀州窯刻劃花紋碗 金代 直徑22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耀州窯印花碗 宋代

高8釐米,直徑17.7釐米

敞口,腹壁斜直,小圈足,足削修規整,足底露胎,胎呈灰褐色,胎質堅密。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閃黃,露胎處略泛紅褐色。碗外部刻劃較淺的菊瓣紋,內壁刻花,一週弦紋下刻纏枝花卉葉紋,花葉上均劃出葉脈,內底心劃出花卉紋。刻劃花刀鋒犀利、瀟灑,深淺有致。花紋清晰,濃淡相間,紋樣微凸,具有很好的視覺效果。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耀州青釉纏枝牡丹紋碗 宋代 直徑14釐米


耀州窯是目前在國內發掘面積最大,清理出來的窯爐、作坊最多,出土陶瓷標本資源最豐富的窯址之一。耀州窯產品大多以燒製民用瓷器為主,它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但也以常年例貢的形式燒製黃瓷,提供給北宋宮廷內部使用。北宋末期是它最興盛的時期,終於明朝的正德嘉靖年間。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耀州窯刻花盤 金代 直徑19釐米


越窯


越窯位於浙江省(今浙江省餘姚上林湖濱湖區域),因為這一帶古屬越州,故名越窯。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的青瓷窯,唐代的燒造地區主要集中在上虞、餘姚、寧波等地區,以後便逐漸擴展,形成了越窯窯系。


按其主要的器型和燒造風格可以分為初唐時期和中、晚唐時期風格。越窯是唐、五代時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在這一時期是發展最鼎盛的時期,代表著青瓷的最高技藝水平,也被稱為“秘色窯”

,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越窯五管瓶 宋代 通高23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越窯秘色香薰 五代 高11.5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越窯水丞 五代 高9.5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邢窯白釉罐 唐代 高19.9釐米


長沙窯


長沙窯位於今天的湖南省長沙市銅官鎮瓦渣坪,又稱為“銅官窯”“瓦渣坪窯”。其燒瓷的品種十分豐富,在唐代來說是首屈一指的,以燒製青瓷為主,兼燒少量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創燒於中唐時期,盛行於晚唐,衰終於五代時期,是唐代南方很重要的青瓷窯場之一。


長沙窯的品種既有壺、瓶、盤、碗、杯、碟、燈等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也有生動可愛、別具匠心的鳥、獅、豬、魚、青蛙等玩具。特別是對罐、瓶、壺的口、腹系、流等部位的精心打造,創造出了許多形式多變,意象生動的外形。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長沙窯 青釉褐藍彩連珠紋罐

口徑8釐米,底徑9.3釐米,高15.5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長沙窯 綠釉唾盂

口徑16.5釐米,底徑7.5釐米,高10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長沙窯 青釉奔鹿紋壺

口徑8.5釐米,底徑10釐米,高19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長沙窯 青釉褐綠彩花草紋壺

口徑8.5釐米,底徑9.5釐米,高18.5釐米


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在中國的瓷器製造上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此窯從五代時期就已經開始燒製瓷器,直至明代共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歷史。在這四百多年的時間裡,中國歷史上的名窯逐漸興起,遍及全國各地,名噪一時,風行一世,但大多都持續時間不長,就又一個個地衰落,最終都被淘汰。


到了明朝以後,鈞窯、龍泉窯、磁州窯等窯系的瓷器都已經無法再與景德鎮的青花、彩瓷和顏色釉瓷相匹敵,它們或是停止生產,或是走向衰落。


而景德鎮的瓷器製造工匠們在自己世世代代的豐富實踐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兼收幷蓄歷朝歷代各地名窯所長,不斷地加以發展和提高,由原來與各地名窯並駕齊驅的地位,逐漸發展到了獨佔鰲頭的局面,最後景德鎮當仁不讓地成為全國的制瓷業中心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景德鎮窯青花四愛圖梅瓶 元代 高37.6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碗 明正德

高12.5釐米,口徑26釐米

直口圓唇,深腹,呈墩子式,足端面平整,內底微下凹,圈足中心微外凸。釉面滋潤,釉色白中閃青。青花呈色鮮麗,能分出濃淡層次,無黑疵點。內底心繪一折枝牡丹,外壁主紋纏枝牡丹線條活潑流暢,與外口沿及脛部所飾規整的如意紋及變體蓮瓣紋構成了一幅動靜相應的畫面。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地區,地處群山環抱之中,昌江從鎮邊緩緩流過。景德鎮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浮粱縣境內的麻倉山以及附近的星子、樂平、婺源、餘江和波陽等縣全部都是山陵地帶,那裡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瓷石、釉果和耐火土一類的礦物。


這些制瓷原料不但雜質含量很少,工藝性能十分良好,非常適合於製造高級的瓷器,而且蘊藏量也十分豐富。景德鎮及其四鄉所產的山木火焰長,燒瓷最為適合,燒窯所需的材料完全可以充分地提供。很多瓷窯設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沿岸,河水可供淘洗瓷土;工匠設置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土。


另外,昌江的水運比較暢通,這樣大批瓷器可以順流而下直至鄱陽湖,轉由當時非常重要的通商口岸,如九江、南京、揚州等地,運銷到國內外市場。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白釉凸雕紅蟠螭紋蒜頭瓶 明嘉靖

高30釐米,口徑2.6釐米,足徑10釐米

景德鎮窯。瓶口為蒜頭式,細長頸,溜肩,腹下部飽滿,圈足。頸肩部凸雕蟠螭紋和靈芝紋,寓意“祥福”。通體施白釉,凸起的紋飾則施紅彩。此瓶裝飾奇特,蟠螭形象生動,表現出較高的瓷塑藝術水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景德鎮窯青花龍鳳紋罐 明嘉靖

高21.8釐米

全器通體施白釉,釉色泛青,器身繪青花,青料呈色濃豔泛紫。所繪圖案為四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龍、鳳、凰、鶴四種圖案,開光上下繪靈芝紋,脛部飾雙勾重瓣仰蓮紋。


邢窯


邢窯位於河北省的內丘縣,唐代瓷窯都是以州來命名,內丘在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由趙州改為隸屬邢州,所以它才稱為“邢窯”。瓷器燒製開始於唐代,盛產白瓷,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北宋 白釉瓜稜折腰碗

高5.2釐米口徑18.8釐米足徑7.8釐米

器葵瓣口,斜壁,圈足。此器最大特點是其形制的獨特性,它不僅在器口上飾出葵花瓣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將這種形象向器身延伸,使器身器口花葉連接,因而富有飽滿的立體效果。胎質較硬,色灰白,釉面光潤,色白中泛黃。


邢窯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唐代就已有記載了。李肇《國史補》雲:“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陸羽的《茶經》讚頌它為“邢瓷類銀”、“邢瓷類雪”


邢窯是唐五代時期著名的白窯瓷場,享有邢窯白瓷“天下無貴賤而通之”的美譽。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北宋 醬釉瓶

高23.2釐米口徑5.8釐米足徑9.1釐米

圓唇外撇,短頸,豐肩,圓腹,腹以下漸收近底處外撇,平底。內外施醬釉,外施釉不到底,肩部有一圈無釉帶,係為疊燒其他大口器物而颳去釉面。胎灰白堅硬,釉潤澤。


龍泉窯


龍泉窯位於現今的浙江省龍泉縣。龍泉窯屬於我國南方的青瓷窯系,生產瓷器的歷史較長,是中國的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深遠。龍泉窯從南宋中晚期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到了明代的中葉以後便日漸衰落。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龍泉窯蓮瓣碗 明代 直徑17釐米


燒製時間從宋代至清代,北宋時期的器型主要有碗、盤、缽、盆、罐、瓶以及執壺。器物的胎大體上是灰色或淺灰色,而且釉層比較薄,釉面有流釉及開片的現象發生,釉色為青中帶黃,高圈足,修足規整。常見的紋飾有團花、菊花、蓮瓣以及纏枝牡丹等。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龍泉窯仿官窯貫耳瓶 元代

高16釐米

直口,下腹略鼓,圈足。頸部兩側各有一方形管狀貫耳。通體施仿官釉,素面,胎質厚實,釉色潤澤,以釉色取勝,釉面開稀疏大紋片,達到了一種獨特的裝飾效果。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龍泉窯雙魚耳瓶 元代高24.2釐米


吉州窯


吉州窯位於江西省吉安市的永和鎮,又稱為“永和窯”,因其燒造地點在永和鎮。該窯瓷器創燒於五代,於南宋時期發展並興盛,元末停燒。


吉州窯是江南地區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它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民族藝術特色。吉州窯擁有數量眾多的能工巧匠,還有豐富的燒瓷經驗,這些都對江西地區瓷業的發展提高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吉州式剪紙雙鳳紋玳皮天目碗 南宋 直徑14.5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吉州窯木葉盞 宋代

高6釐米,直徑16.3釐米

此盞敞口、斜腹壁、矮圈足。通體施黑釉,釉色肥厚、勻淨,碗內貼印一木葉紋,葉脈清晰,紋理自然,令人稱奇。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吉州窯八卦紋爐 元代 高13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吉州窯鬲式爐 南宋 高5.4釐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吉州窯玳瑁盞 宋代

直徑12.2釐米

斂口,弧腹,圈足,深底。碗外釉至近足部,足裹外露胎,碗內外有不規則變色點狀紋形成的“玳瑁釉”,玳瑁釉瑩潤厚實。胎骨堅緻,器形規整大氣,製作精良,釉色極佳。


名窯瓷器鑑賞| ​耀州窯、越窯、邢窯、長沙窯、景德鎮窯...

▲ 吉州窯黑釉兔毫盞 宋代

高5.4釐米,直徑11.9釐米

此盞造型古樸,底足無釉,為典型的兔毫茶盞,為吉州窯流行的品種;宋代觀茶色、鬥茶風盛行,黑釉盞倍受青睞。因此,吉州窯大量燒造黑釉“天目”瓷器且裝飾手法多樣,見此盞內在黃色釉層中排列出均勻細密的脛脈,形狀像兔毫,細長擁擠,釉面流動成條條針狀,紋理流暢均勻,十分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