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儀式感的春節,是對孩子成長的虧欠

提起小時候的過年,你自己的第一感覺是?

我的感覺是:幸福、甜蜜。每次想起,都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甜甜的、暖暖的。

缺乏儀式感的春節,是對孩子成長的虧欠

印象中兒時的過年,是這樣子的。

  • 有好吃的:”爸爸媽媽會帶著我們一起去集市置辦年貨。過年的時候,媽媽會炸很多熟食。油條、丸子、肉等等,足夠我們吃半月有餘。
  • 有新衣服穿:每年過年,爸爸媽媽必然會給我添一身新衣服。我和弟弟會穿著新衣,美美的走親訪友。
  • 貼春聯:大年三十上午,全家齊上陣,一起貼春聯,貼“福”字。
  • 看春晚:晚上七點多,就守在了電視旁,等著春晚開始。
缺乏儀式感的春節,是對孩子成長的虧欠

  • 撿鞭炮:初一一大早,家家戶戶燃放鞭炮,會先放開門炮,再放大鞭炮。我們早早的起床,滿村的亂跑,去撿鞭炮。
  • 走親戚:初一在自己家,跟著大人們一起拜訪爺爺奶奶,大爺大娘,叔叔阿姨,左鄰右舍;初二去姥姥家,舅舅家拜年;初四開始去走其他親戚;親戚多的家庭,有時到初六還沒走完。
  • 有壓歲錢:每次走親戚,都有壓歲錢可以領。我們拿著錢買糖、買氣球、買小玩具。妥妥的快樂和開心,幸福感爆棚。
  • 。。。。。。
缺乏儀式感的春節,是對孩子成長的虧欠

現在的新年,是這樣的。

  • 好吃的:平常沒有斷過,過年吃清淡點吧。
  • 新衣服:奶奶說讓我再跟寶寶買件新衣服,被我制止了,現在的衣服穿不完,再買就浪費了。
  • 春晚:春晚要麼不看,即使看,也成為了我正在刷的手機的背景音樂。
  • 撿鞭炮:城市中禁止燃放煙花炮竹。
  • 走親戚:二寶太小,今年我們不回老家。
  • 壓歲錢:姥姥說,我給你微信上轉了個紅包,算是給娃的壓歲錢。
  • 。。。。。。
缺乏儀式感的春節,是對孩子成長的虧欠

我給寶寶說,快過年啦。寶寶淡淡的說了聲,哦。

我被刺痛了,過年,不該是這樣的呀?過年,怎麼是這樣子的?

反思一下,這樣的過年,毫無儀式感。缺乏儀式感的新年,是對孩子成長過程的虧欠,是對孩子童年的虧欠。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不需要大費周章,也許只是一點小心思、小用心,就能給孩子一個更有色彩的新年。

缺乏儀式感的春節,是對孩子成長的虧欠

  • 我趕緊起身,拉著寶寶一起,熬製漿糊,用漿糊貼春聯,整個過程讓寶寶親身參與。
  • 爸爸給寶寶講起了過年的故事,過年的傳說。
  • 沒有回老家,跨年時,我們和寶寶一起,給遠方的親人拜年。
  • 我指著手機上的紅包,告訴寶寶,這是姥姥給你的壓歲錢。給寶寶講解,什麼是壓歲錢。
  • 。。。。。。

春節假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圍繞孩子,放下手機,放下工作,一起做遊戲,一起講講“年”的故事,一起完成一件事,一起開心,一起成長,一起“儀式感”。

缺乏儀式感的春節,是對孩子成長的虧欠

充滿“儀式感”的春節,充滿“儀式感”的日常,等將來,孩子回憶起來,也會甜甜的,暖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