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前必須要知道的一件事情

上次和大家介紹了《怪誕經濟學》這本書中的第一個重點,錨定效應,為大家分析了星巴克為什麼會成功。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本書的第二個重點:避免對比旋渦,認真分析考察。

說,全球知名的雜誌《經濟學人》有三種訂閱方案,分別是全年電子版的,68美元;全年紙質版的108美元,全年電子版加紙質版的,108美元。

相親前必須要知道的一件事情

對,你沒有看錯,全年紙質版本的,和全年電子版加紙質版的,是同一個價格。

奇怪嗎?也許有些奇怪。但是如果你知道三種訂閱方式的比例的話,或許你就不奇怪了。

三者的訂閱比例如下:全年電子版的有13%,全年紙質版的只有7%,而全年電子版加紙質版的,竟然佔到了80%。

為什麼?因為對比效應。

當我們陷入選擇之中,無從下手的時候,最容易讓我們解脫的,就是一個對比物的出現,產生一個對比,這時候我們會很快地從新的對比中獲得新的信息,從而迅速做出決策。這就是對比效應。對比效應的本質,是讓我們模糊的決策清晰起來,原本匱乏的信息,因為新信息的加入而變得具有了決策的價值。對比效應是一箇中性的概念,好壞都看你怎麼應用這個方法。

對於大多數的商家來說,對比效應基本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妙計,無論多麼難賣的商品,只要有對比效應的加成,一定可以大賣。

如果你去過北京街頭的一些餐廳,打開菜單的第一眼,你一定會被嚇得夠嗆,因為第一道菜油燜大蝦的價格居然是188元。但是隔過幾行,菜的價格就降了下來,大幾十元的菜多了起來,最後則是一些十幾元的普通菜。消費者這時候很容易選擇第二種菜: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事實上商家把油燜大蝦放在開頭就是起著一個強烈的對比效應,它的作用就是為了刺激消費者,讓他們產生退而求其次的心理活動,從而把自己店內價格處於中等的菜賣出去。而這些菜品,如果沒有油燜大蝦的對比,其實也是相當高昂的價格。

房地產商更是善用這一套技術,他們會為想買房的人先看兩套迥異的房子甲乙,二者各有千秋,難分高下,在這種情況下,銷售人員只要帶買房的人看一下第三套房丙,十有八九買房的人就會買下甲。秘訣就在於丙和甲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的不同就是丙的房頂沒有裝修,是個毛坯,需要自己解決。這下對比頓時顯露出來,買房的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甲。

不止如此,聰明的商家還會根據不同的商品定下不同的價格策略。比如,如果自己賣的是價格低廉的小玩意兒,那麼自己的策略就是比量,這時候最好採取比周圍賣家價格低一點的策略。因為價格低,所以哪怕只是多一塊少一塊也會因為對比而產生不小的影響。如果自己賣的是高檔西服這類價格高昂的商品,那就不用在乎十幾塊的差價,沒有人會因為兩條街之隔的西服店裡的西服價格低了50元而去特意換一家店進行購買,這也是因為價格對比產生的行為。

在生活中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如果你是一個單身者,正要去相親現場挑一下你未來的另一半。這時候你該怎麼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你的成功率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那就是帶一個同伴一起過去。

相親前必須要知道的一件事情

但是這個同伴卻有講究,那就是這個同伴一定不能比你漂亮,至少也要比你某方面看起來弱了一截。這樣子的好處就在於,你的同伴成了你的一個絕佳的對比物,你所中意的相親對象會自然而然的在你和你的同伴之間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如果沒有這一步,你的相親對象對你一無所知,自然要更加謹慎更加大費周章地對你多下一番功夫,對你進行實地考察。而有了同伴這一對比物,你就可以幫助對方迅速地省下這一個環節,把自己直接送到候選人的位子上。

在電視劇《粉紅女郎》中,美麗迷人的萬人迷在和意中人約會的時候,就是帶上了自己的好閨蜜結婚狂,她所指望的,也自然是想要通過結婚狂外表的樸素無華,和自己的濃妝豔抹作出強烈的對比,讓自己的中意的男子更加順利地選擇自己。

相親前必須要知道的一件事情

著名的經濟學家梁小民曾經講過一個這樣的例子,上世紀,他的一個友人開商店,但是糖一直賣不出去,夏天很快就到,眼看著就要變質。這時候梁小民給他出了一個主意,給他店門口掛了一句話,寫著“本店新進白糖一批,每戶限購兩斤,憑本購買,欲購從速,過期不候”。結果沒過幾天就都賣光了。

這是什麼道理?其實這就是一個高級別的對比效應的應用。原來的白糖,沒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而且在夏天之前買白糖也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但是如果這時候告訴你白糖是限購的,相當於多了一個對比物,二者一相比較,原來的白糖顯得尤為的好,不限量,任意購。在現在的情況下,也只好選擇買夠這兩斤白糖,才能挽回自己的一點損失了。

丹艾瑞里指出,對比效應的應用十分常見,如果可以靈活應用,可以起到相當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不知道這個原理,很容易陷入商家設置的全套之中。要小心這樣的對比陷阱,消費者自己應當具備一定的消費意識,理性消費,不要陷入衝動之中。尤其是短期集中消費。

心理學上有一個三天定律,就是如果你想做什麼事情,先把它放一下,如果三天之後你還想做,那麼就去做這件事情,說明你經過冷靜的思考確實是想做的。消費也是如此。

這就是本書的第二個理論,對比理論,你學會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