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老人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一個人做事太過高調,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韜光養晦,我們要明白顯眼的花草最易招來別人的摧折。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段話出自於三國魏人李康的《運命論》,意思是:樹木在山林中過分清秀而出類拔萃,必然會被風所摧毀;石堆比海岸還要高,流水必然會衝擊它;行事為人事事高於別人,難免別人會毀謗你,產生非議。

老人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這是一段很有哲理的生存博弈論,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都把韜光養晦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必要法門。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之下,如果你事事表現得很聰明,那麼危險也會隨之而來。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必然會懂得這個道理。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這句話的意思是,聰明有才華的人應該掩藏自己的才智,如果到處炫耀張揚,那麼他的言行就跟愚蠢無知的人沒有區別,他的事業哪有不失敗的道理?這是那些自以為是的聰明人一定要記住的座右銘。

老人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正是因為急於想表現自己的才華,才導致四處碰壁,舉步維艱,甚至因為太露鋒芒而丟了性命,楊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時期,曹操的謀士楊修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但是最後卻遭到了曹操的誅殺,一切都源於他的聰敏過人。

有一年,工匠們為曹操建造相府的大門,當門框做好,準備做門頂的椽子時,恰好曹操走出來觀看。曹操看完後在門框上寫了一個“活”字,便揚長而去。

老人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楊修見狀,立即叫工匠們拆卸重做,並說:“丞相在門框上寫個‘活’字,意思是門中有活即‘闊’字,就是說門做得太窄太小了,要闊大。”楊修的確夠聰明,竟然能夠從一個字揣摩出曹操的心思,但他的聰明,也招致了曹操的嫉恨。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屢遭失敗。曹軍不知該進還是退,曹操便以“雞肋”二字為夜間口令,將士們都不解其意,只有楊修明白:“雞肋就是吃起來沒什麼味道,丟掉又覺得可惜,丞相的意思是要撤兵啊!”他便私下告訴大家收拾行裝,隨時準備撤兵。沒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軍了。當曹操知道楊修事先把機密告訴大家時,終於找到了藉口,以“洩露機密,私通諸侯”的罪名將楊修殺掉。

老人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具有實力和能力的人不一定會笑到最後,即使不是由於自己的張揚惹得他人生厭,也會因為才能而招致旁人的忌妒。楊修的頭腦足夠聰明瞭,僅從一兩個字就能知曉他的上司“曹操”的心意,但是他卻沒有什麼大智慧,不知道上司曹操忌諱的是什麼。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看的是誰能夠堅持長久,誰能夠笑到最後,這其中性格比較急躁的諸侯,如董卓、袁術、袁紹都早早地失敗了,因為他們太急功近利、鋒芒畢露了,所以過早地消耗掉了實力,失去了民心的支持。而雄霸一方的曹操卻不著急稱帝,劉備就更加小心潛伏著。且看一段印於歷史的佳話“青梅煮酒論英雄”:

東漢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大;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後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

老人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只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入府見曹操。曹操不動聲色對劉備說:“在家做得大好事!”說者有意,聽者更有心,這句話將劉備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轉口說,你學種菜,不容易,這才使劉備稍稍放心下來。曹操說:“剛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忽然想起去年去征討張繡時,道上缺水,將士們都口渴;我心生一計,用鞭虛指說:‘前面有梅林。’軍士聽了這句話,嘴裡都生出唾沫才不渴。今天見此梅,覺得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聽後心神方定。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忽然陰雲密佈,大雨將至,隨從遙指天邊的龍掛,曹操與劉備憑欄觀之。曹操說:“你知道龍的變化嗎?”劉備回答說:“我不知道,願聞其詳。”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經常在外遊歷,一定知道當世的英雄。請你說說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

老人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理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於世,於是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在地上。正巧突然下起大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連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劉備了。

當曹操高談闊論、眉飛色舞、肆無忌憚地抒發英雄氣概之時,劉備卻能寄人籬下,忍辱負重。試想這般忍辱對於一個英雄來說是需要多大的氣魄!由此也證明了一句話:雄伏是為了雄飛,而非隱退;沉默是為了雄辯,而非噤聲;忍辱是為了雪恥,而非飲恨。

老人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古書云:“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一個人的才能就像刀劍的鋒刃,可以加以利用,亦可被其所害。因此,誇飾自己的才能好比隨意向別人袒露防身的武器。有才之人須懂得藏鋒不露,隱器於身,待時而動。不然,喜歡炫耀而不知收斂,必將招致禍患而不自知。

中國有這樣一個成語,“韜光養晦”,換句話說,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這種觀點,正是做人做事的哲學。因為,它能有效避免自己成為出頭椽子;而作為做事手段,又能出其不意地獲得成功。這種心理戰,是許多成功人士的“看家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