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餘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讀現代散文,唯有餘秋雨先生的散文,曾讓我手不釋卷,一口氣讀了好長時間,而且是讀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如《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他的散文曾經多年在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新加坡等華人書籍暢銷榜排第一名。現代作家,好像還沒有誰的書如此暢銷過。

再讀《餘秋雨散文》,就如同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書。書裡更有人間百態,有愛恨情仇讓人們去品味,去欣賞,從中獲得心靈的昇華。

再讀《餘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文化苦旅》一書中,不僅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昇華了中華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對中華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釋。中華文化的美好風光讓讀者們一覽無餘,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已逝文化的悲涼。不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樣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文豪也具有獨特的見解。在黃州突圍一篇,便十分詳盡地從內因外因中講解蘇東坡被貶的原因,餘秋雨還十分幽默地寫道:“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深刻地揭露出當時社會的現象。

再讀《餘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有人總結出餘秋雨散文的十八種貢獻 1、打破了八十年代末期中國小散文無病呻吟、氾濫成災的混亂局面。 2、突破了記遊散文即景抒情的框框,擯棄遊記的照相功能,走向一個理性探索的新高度。 3、推動了廣大讀者對人文景觀的深入思考和對歷史文化的進一步關照。 4、構造了當代散文創作感性與理性的橋樑、審智與審美的彩虹。 5、搗碎書齋文學,建立行為藝術,使散文創作走向更廣闊、更久遠的天地。 6、實現了學者型與市場型的緊密結合,更新了學以致用的現代主義觀念。 7、當代戲劇研究的拓荒者和耕耘者。 8、高等教育專家,中國戲劇教育的成功實踐者。 9、辭官不就,超塵拔俗,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10、遊走於邊緣藝術之鋼絲的勇敢探險者。 11、口才與文才俱佳,感性與理性交融,複合型文化人的典型的表率。 12、第三隻眼睛看文革,剝開歷史和小丑的真面具,“我不是好人誰是好人”的好人 13、廣泛掀動文化活動,策劃文化產業策劃,中國文化大使,中華文明思想者和建設者。 14、突破傳統文人形象,充分運用現代傳媒,走上電視和網絡的文化哥白尼。(有人偏把傳播說是做作。為何不說孔子當年到處講學也是做作,賣弄呢?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世界大了什麼小人都有) 15、突破歷代才子佳人的痴心女子負心漢形象,展示當代文人學者的愛情示範者。 16、優雅開罵,從容辯駁,當代文壇反批評第一人。(第二個魯迅) 17、蒸不爛,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響鐺鐺一粒銅碗豆,背“我一個也不放過”的寬容論者。 18、絕然封筆,激流勇退,在泥沙俱下的浪潮中個性超然的入世出世者。

再讀《餘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可是,面對如此優秀的一位散文大作家,前些年,竟有一批文人對他進行抹黑,攻擊,甚至侮辱。直是讓人氣憤。難道文人必然相輕嗎?難道木秀於林,風一定摧之嗎?

餘秋雨還在十幾年前,他的散文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借我一生》等等作品,相繼出版,特別是《文化苦旅》的面世,更是令他一時成為了中國當代最知名的作家,那是好評如潮,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有一批人跳了出來開始抨擊這部作品,甚至以批餘秋雨而感到自豪,從而也令這部作品,被很多人認為是一部二流的作品。大家對於餘秋雨評價最多的就是認為他虛偽,拋棄前妻,還有就是寫過大字報……還雞蛋裡挑骨頭,找出書中所謂的硬傷。竟有人專門批餘秋雨而出了一本書《石破天驚逗秋雨》。

再讀《餘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我個人覺得無論是《文化苦旅》,還是《山居筆記》等作品,都是當代難得的一流佳作,餘秋雨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他對於歷史的思考,那都是值得我們學習。一部好的作品,至少是要有這樣的一個品質,無疑他的很多作品,都寫得很深刻,同時他也開創了大散文時代,在他之前還真沒有人像他那樣寫散文。

所以很多人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嫉妒,應當說他的很多作品,還是非常值得一讀,從他的那些作品中,不僅可以感受到散文所獨有的魅力,使得人們可以從中學會更多的東西,也能夠明白更多的道理,僅僅是這些便足以說明他的偉大。

希望我們大家,能尊重人才,傳承優秀文化。也希望在我們的國家裡,文人不再相輕,文壇百花齊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